分卷阅读327
步的。
再则,若是李家军的名声坏了,造反,百姓也未必会认可,得不到百姓认可,即便是造反成功,那李家还真能把反对的百姓都给杀了?
晏云澈给祁秋年分析了一下。
祁秋年眼睛亮得吓人,于是他也有了心的想法,“北方这几个州府的太守,没有李家的人吧?”
如果军政都被李家把持,这大概是不可能的情况。
晏云澈嗯了一声,“父皇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县令是否有李家的人,这就未曾可知了。”
顿了顿,他又继续道:“我们下辖的五个县城,还有一个县城的人口普查,到现在都还没报上来。”
祁秋年啧了一声,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绕。
他们刚来北宜的第一件事情,除了处理青楼的问题,就是做人口普查了。
人口普查不难,也不需要衙役挨家挨户的去问。
乡村里,县令只需要把命令发送到里长,再由里长吩咐给村长,几天时间就能统计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了。
县城里的百姓,通知发下去,让他们挨个自己去登记就是了。
极个别的,比如说家里没法出门的,或者那种不太配合的,再派衙役上门就是了。
其他的县城都办得很好,数据都交上来了,北宜城是翁植办的,也收集好了,唯独还剩了一个,银鱼县。
晏云澈也派人去催过,结果那县令说自己病了,最近处理政事有些力不从心,希望王爷再等一等。
“那就干脆把他换了吧。”祁秋年特别嚣张,“这事情又用不着县令去手把手亲自登记,这么简单的人口普查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不是尸位素餐?这种县令留着干什么?”
晏云澈勾起嘴角,“年年与我想到一处去了。”
祁秋年嘿了一声,“有人选了吗?”
虽然他们不打算在北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但如果下辖的官员是自己人,以后的政令施行,都会方便许多。
“翁植,你觉得如何?”
祁秋年诧异,“可翁植只是个举人,而且你们不是有规定,做官都不能回家乡吗?那翁植虽然不是银鱼县的,但也是北宜人啊,这会不会不合规矩?”
晏云澈点点头,“举人是可以为官的,之前那些偷换科举成绩的,不都是举人吗,更何况,也只是让他代理县令一职,能不能坐稳这个位置,还是看翁植自己的本事。”
得到百姓的认可,这官位不就稳当了?
至于不能回本地做官,也不是大问题,稍微运作一下就行了。
祁秋年噢了一声,“那就尽快吧。”
别耽误时间了。
晏云澈的行动力果然很快,那县令本身也没有什么政绩,他又派人查了那县令是不是有违法行为。
结果还真让他查到了。
那县令居然是个陈世美,考上进士之后,偶然间认识了李家留京的女眷,只是一个庶女,两人干柴烈火。
李家大概也有意培养自己在朝堂上的人脉,京官是不敢想,怕被皇帝忌惮,但是地方小县令,就不一样了,要是做得好,以后不就有升迁的机会了?
于是两人火速成婚,结果那县令在老家居然已经成过婚了。
若是休妻另娶,百姓顶多是骂他几句没良心的,但他没有休妻,他是停妻再娶,大晋是不允许这样的行为的,是违法的,官员若是如此,是会被革职的。
他怕被暴露,甚至还想杀妻。
结果他妻子也聪明,察觉到端倪之后,就悄悄躲起来了,他妻子本就是个孤儿,找娘家也不能。
结果这次正好被晏云澈派去的人碰到了。
也算是天助我也。
晏云澈理所当然的摘了他的乌纱帽,又叫来了翁植。
翁植虽然是个师爷,但跟随了几任太守了,晏云澈最近也留心观察过,确实是一个可用的人才。
可能他的学识并不出众,真要考科举,未必能榜上有名,但论治理一个县城,他还是有经验的。
晏云澈说明自己的意思。
翁植楞楞地,有些难以置信。
大晋确实有举人可为官的规定,但这太难了,除非自己有背景人脉,或者有重大的突出贡献。
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竟还有那么多的进士都还没派官呢,哪里轮得到举人了呢。
可没想到,王爷居然给了他这个机会。
翁植聪慧,知道是自己这些日子办的事情入了王爷的眼,连忙就跪下表忠心。
就他这样的,几乎是已经默认了,他已经是七王爷麾下的官员了,哪怕以后换了皇帝,他身上也会有安北王的标签。
晏云澈没叫他起来,敲打了几句,“这位置,能不能坐稳,就看今年的年底大考核了。”
他就给了翁植这大半年的时间,如果不能胜任,到时候再换人就是了。
“是,下官必然不会让王爷失望。”翁植心潮澎湃,他都已经四十多了。
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居然在这一刻开始转动了起来。
翁植当天就收拾东西去银鱼县上任了。
而晏云澈和祁秋年之前送到肃北太守张宿手里的信,也在肃北州府,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议论纷纷。
“一个月一两银子?真的假的?”
“修路?这苦力活儿啊,一两银子也不算多。”
“你没听清吗?还包了一日三餐,每天都会有荤腥,一月可休息三天,还不扣工钱,就这条件,再加上一两银子的工钱,要不是我媳妇儿不让,我都想去了。”
“啧,不是说,还给出钱修房子吗?北宜的新太守,这么大方?”
“人家说了,是出资部分,另外一部分从你的工钱里抵扣,每个月二百文到四百文,看你自己的意愿,还清之后,这房子的房产证就属于你了,你以后可以自由买卖支配。”
“哟,这条件,可真不错,老子孤家寡人,在肃北也每个住所,准备去看看情况了。”
“这位大哥,一起去吧,反正肃北离北宜也不远。”
“诶,还招女人呢,说是做饭,做杂活儿,一个月也有八百文钱。”
......
这一两银子,在京城,完全不起眼,从前只能买一刀最基础的黄麻纸,可是在贫苦的北方,却是不小的数目了,一个月一两银子,能养活一家老小了。
而这个时代大多有讲究多子多福,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如果孩子大了还没分家的话,往往都是兄弟好几个,娶了媳妇儿也住在一起。
而且祁秋年还招收女工,但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他都收。
修路也不全是体力活儿,还有一些杂活儿,这些杂活儿呢,女人也可以做。
这时代,虽然讲究个男主外女主内,可是那个穷人家的女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