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
事情实在很难转变心思。
一想想脑子里面那都是十二亿两白银。
十二亿两白银!!!
皇帝为了一己私欲抢百官的钱,弄得天下民不聊生,战乱四起!!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抬起手来握住端来的茶,试图润润嗓子缓解那如同要被压榨的半点声音都没有紧缩压抑至极的感觉。
反倒是大阿哥胤褆一边批判太子儿子,一边批判太子的时候,胤褆猛地反应过来,也不定下任皇帝就是太子啊!
也可能是他啊!
凭什么要默认下任皇帝就是太子?
甚至他刚刚也……不,他刚刚没这么想!
只是下意识,下意识!
不过就眼下这个局面……
嗯……
胤褆那脸色实在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真的是他的儿子,他一定好生管教!
不过仔细想来,他儿子怎么会是这个样?
事情当头,胤褆竟然觉得是太子儿子也不是不行。
反正以后太子之位肯定是他的就行!
想到此处,胤褆心思稍微平静了一下。
就冲着这个皇孙,未必不能扯一把太子的后腿。
【不过真说是嘉庆终于废了那怨声载道的议罪银之后,硬生生不少地方不干活了,也是实在一言难尽。】
【真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京中不少衙门各种摆烂疯狂糊弄皇帝,阳奉阴违,就是不管事。】
【入关不过五代,紫禁城都被人给攻破了,也就是运气好,皇帝没在,要不然谁知道能够出点什么事。】
【万一出点什么岔子,你猜这是个末代皇帝,还是清能出个赵构,又或者是出个朱祁钰和于谦?】
【当然,攻入紫禁城的那些人,他们的能力,的确不能和瓦剌相比,不过这件事可不是个小事。】
康熙死死地握住了茶杯,手背青筋直露。
也就是在此刻那边继续和那个他们听不见的神器说着话——
【是的,这件事中最为让人觉得厉害的,那就是弄了这么一出动摇大清根本之下折腾出来的银子,就,还不到和珅家产十分之一。】
此时此刻,别说康熙那边了,太子的头也感觉“嗡嗡”的疼。
甚至四阿哥胤禛也不由得想这位折腾这么大一圈图什么?图你和那个所谓的和珅共治天下?
真就把自己当嘉靖对抗文武群臣呢?
叫什么高宗?直接庙号世宗得了!
第25章
【真就是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七成是人家的。】
【皇帝成要饭的了。】
【就这,君臣关系到死那都不错,也是不容易啊。】
“……”
“……”
“……”
康熙已经觉得手里这杯水已经不够压嗓子的了。
应该说一点也不刻薄寡恩吗?
有很好的学习明世宗的经验是吗?
至于的飞扬武、隆科多等人,那已经恨不得战战兢兢了。
这玩意是他们能听的吗?
这不是啊!
阿哥那是皇上的儿子,是皇子!
皇上再怎么也大概不会对皇子下手,但是他们是臣!
就算是担着皇亲国戚,眼下听着这些玩意那都不够皇上杀的!
尤其是身为銮仪使的隆科多,此时此刻自己嘴里还要念着关于那主簿的事,此时此刻连试图压低存在感都做不到,眼下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就当什么都没听见。
【只可惜了雍正设立的养廉银,最开始是个好东西,结果因为后人维护了,但是发展之下不打补丁补bug,最终大半白给,相当于没有,甚至还成贪官污吏的贪污池子,又或者另一个亏空池子。】
【原本这玩意说是禄重则吏多勉而为廉也没说错,毕竟落在个人身上最高的能够直接基础工资的一百倍以上,甚至两百倍。】
四阿哥闻声算了算,一百倍?两百倍?
那就是几万两银子?
如此薪资的确不少了。
不过真说是对比那个皇帝弄出来的各种议罪银之下,这些银子倒也算不得多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钱是从哪里出的?
不管怎么说这一笔银子到底不少,就从三哥话中来看,国库本就不丰裕,这钱大抵不是从国库中出的。
而且听这个话来看,这银子的出处八成也不是什么坏地方。
【的确是个高薪养廉,走了正途,原本可以当清官的那些人,真的可以当个清官了,而不是为了各种事情钱不够而去贪污。】
【虽然也有雷,即便是都是火耗归公之下,一部分用来当做养廉银,但是富庶地方的火耗和贫瘠地方的火耗,那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但是总的来说,在雍正朝也的的确确做到了吏治稍有澄清。】
话音落下,太子不由得有些心动。
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
本来那些都是被贪了的。
上缴国库后,再给官员,既是充盈国库,也能够使吏治清明,简直就是一举多得。
这件事放在这里,俨然就是可以直接拿来照抄的东西。
虽然三弟前面说了这过程中有些问题,但是若是把这问题提前就改了呢?那不就皆大欢喜了?
反倒是康熙把这件事落在了那亏空池子上面,不过这件事,真说是说不心动是假的。
事情当前,更多的盼着胤祉继续说下去——
【但是这玩意一代过去,第二代还没开始多少年,就一点点要完了。】
原本有心照抄的太子:?这都已经前人最好底子了,然后他的继任者就在这种事情上砸盘子???
再想想那个议罪银,两者放在一起,竟然显得那么合理。
额……
太子抬起手来不由得揉了揉太阳穴,试图缓解一下。
康熙见状,到底还是让人给太子也上了一杯茶。
至于四阿哥那边,也是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如此利国利民的事情怎会如此?!
不是说后人维护了吗?!
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吗?!
【因为完善养廉银的规定,扩大了能够得到养廉银的官员,变成常态化。】
【亏空的时候,不少官员就盯上了养廉银……】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火耗归公,没有养廉银之前,散碎银子铸成官锭上缴国库的时候,过程中损耗或者说溢出的这些银子,直接归了当地衙门,说白了就是贪一部分给衙门一部分,具体比例全看良心,从皇帝到下面的官场都知道的潜规则。】
【有了这玩意之后,改善吏治一朝,然后就从好好的奖金,逐渐被挪到其他地方补亏空。】
【后期不少官员头上还背着摊捐银然后供给养廉银,甚至议罪银的钱也养廉银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