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0




等到说好的巳时正刻,也就是早上十点。

县令,县丞,教谕带着捕快随从们过来。

另一边大道上,新县令一行也来了。

新县令坐着马车,快到的时候被小厮扶着下马,快步走过来。

身边有个年老的吏官提醒了下,他才稳住脚步。

纪元就在秀才们旁边,衣服颜色都一样,跟着一起行礼。

纪元仗着自己个子小,往前面看了看。

新县令果然年轻,二十三四的样子,其貌不扬,长着一张国字脸,却并不显稳重,脸上带着强撑的镇定。

身边年老的吏官在旁提醒,这才挺直了腰背。

“大族出身。”有个秀才酸溜溜道,“身边还带着这样的老吏。”

一般百姓爱把官吏放在一起说。

实际上两者有很大不同。

浅显来说,官是朝廷任命的“管理者”,负责管理跟决策。

吏是官员任命的下属,负责具体的事务。

比如天齐国的县令,县丞,捕快。

县令是官,这不用说。

县丞是县令的副职,虽然一般会随县令的升迁调动跟着走,但所到之处还是要向朝廷请求任命,故而县丞也是官。

捕快则不同,捕快是当地县令自己任命,去留由他做主,不用朝廷点头。

这就是吏。

新县令身边带着的老吏,就是这样任由长官差遣的身份。

为何要加个老?

自然是这样经常负责具体事务的老吏,比一般的官员都懂得地方事务。

这样的人,就是最强的辅助。

新县令虽然头一次当地方官,却带了一个经验包,随用随取那种。

一般的地方官,或者说贫民出身的地方官,哪有这样的“经验包”帮忙。

单这一项,就证明纪元的猜测没错。

新县令必然大族出身。

这个老吏,大概也是“师爷”的身份。

前面寒暄一阵,果然没提起纪元,一行人跟着去衙门。

林县令办事妥帖,虽然新县令刚来,但这一次也算带着新县令认人。

林县令客气,新县令那边自然识趣,处处还是以林县令为尊,只当自己是个副手。

衙门各部门一一拜见新县令。

到县学这的时候,自然是教谕带着众人拜见。

新县令目光在纪元身上顿了顿,张口就是:“这是小神童?”

新县令旁边的老吏深吸口气,低声提醒:“公子。”

新县令赶紧道:“只是问问,我叔叔。”

老吏再次深吸口气,这次新县令终于闭嘴了。

教谕倒是大方道:“纪元确实有些天赋,却不好太过夸耀,戒骄戒躁得好。”

教谕平日也是夸纪元的,否则不会亲自帮纪元找罗博士教春秋,更不会在宴会上护着。

但自己私底下夸就算了,现在那么多人,容易给纪元树敌。

纪元无父无母,竭尽全力护他的人可不多。

更别说像新县令这样,身边带着老吏的大族子弟了。

估计都不知道树敌的意思。

好在新县令没有坏心思,只是不知这些弯弯绕绕罢了。

是的,别看还不到午时。

在场的老油条们都已经看明白了,新县令就是生瓜蛋子,什么都不懂。

估计他家给他配的老吏,就是知道他这一点。

不少人都松口气,只要不是胡乱搞事的人就行。

这个小插曲过后,剩下的流程就顺利了。

新县令身边的老吏对林县令很是满意,本以为他们提前过来,现在的林县令会不满,没想到安排的如此周到。

对比起来,自己少爷真的太嫩了。

也怪不得少爷的长辈把少爷安排到这,估计也是因为林县令公事公办,很好相处。

当然,也因为这里实在有潜力,这几年的底子不错。

总体来说,自然还是穷的,但有潜力就够了。

中午新县令留了饭,是提前过来的仆从们在酒楼准备的,一切安排得十分圆满。

下午,纪元回了县学,瞬间被大家围住。

就连乙等堂的蔡丰岚他们都过来询问,纪元也不好说,那新县令一看就好欺负,只挑好了地说:“新县令是化远三十二年的进士,今年不过二十四,说是京城人,姓聂。”

“新科进士,很是厉害。”

进士?!

进士来当县令?

还是正荣县这种不算富裕的地方。

“我以为举人已经够稀奇的了。”

“对啊,竟然是进士,还是二十四岁的进士。”

“那他的学问,是不是很厉害?”

纪元好笑道:“我哪能知道这个,新县令今日就是见见人。”

刘嵘到第二日才过来,知道更多消息:“是京城聂家的,他的叔叔已经是吏部侍郎了。”

“他爹好像也很厉害,在翰林院当值。”

吏部侍郎。

这算解答了纪元之前的疑惑,吏部其中一项事务,就是管着官员们的升迁。

正荣县的情况,吏部必然了解,更知道林县令什么时候走,还给林县令安排了个升迁的位置。

当然,也是因为林县令本身才干出众。

纪元道:“他看着挺好相处的。”

这个倒是真的。

新县令毕竟年纪不大,沉稳也是强装的。

人却不错。

九月过去,十月里秀才们的俸银还是照常发放,县学夫子们的补贴也没减少。

这让大家的心终于放下。

新县令不是个搞事的。

教谕也是松口气。

最近一段时间,新县令都跟着林县令学习办公,在学着处理具体的事务,以学生身份自居,新旧两派并无什么矛盾。

对正荣县来说,这样自然最好。

一个县令都会有自己的手底下的官吏,也有自己的班子。

现在两个县令,等于两个班子,两个团队在做同一件事,能暂时如此和谐,实在难得。

县学里因新县令过来的风波,也逐渐平静下来。

该好好学习了!

十月份有月考,十一月有岁考。

哪个都不能松懈。

对纪元来讲,十一月更多了个考试。

九月份时,他的《春秋》已经学完了。

罗博士考究了几次,知道他背得还算流利,接着还要写文章。

大课上的《礼记》也已经学完,殷博士多到丙等堂了几次,同样有意深教。

考入乙等堂,他可以的!

十月份的月考过后,十一月初一的祭文庙,新县令竟然也来了。

他说文庙祭祀是大事,这是他到任后的第一个祭祀,必要过来。

这件事倒是让原来的县丞等人有些不满。

到任?

你是提前过来,不应该来拜的。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