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
根吐掉,眯着眼睛重复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伐无道诛暴秦,他刘邦在反秦中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各县父老、豪杰们的拥护,三秦之地百姓们为他们送来牛羊酒食慰问。
但……
天幕上的那支军队,竟然被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邦坐直了身体,如果那支军队真的能够将这条纪律贯穿始终,那百姓们拥护军队是必然的。
军人若是保护百姓,若是不伤害百姓,百姓又如何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
可是他想不通,天幕上的军队缘何能做到如此?
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转向卫青,“舅舅,”少年将军脸上情绪复杂,“我没有想过……”
史书之上写孙武千里奔袭、五战五捷,写白起出奇制胜、威震六国,写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无一败绩……
或许将来还会写他霍去病。
但史书上不会写,哪一场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在后方做好强大后勤工作、为了打仗而牺牲良多的黔首!
天幕上却说,“淮海战役”——虽然还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霍去病深知,战役的胜利,必然是因为将领指挥得当,战士们英勇杀敌,可天幕上着重表功在战役中做后勤的黔首!
正如姜海蓝着重夸赞了在灭火中做后勤的江城人民!
卫青亦很是动容,为那张红色大火与蓝色灯光对峙的图,为姜海蓝口中的军民之情。
见霍去病有如此一说,他颇为欣慰,温声道,“即便是现在,能够打退匈奴,确实应该感激大汉子民。”
他们自然应当感念陛下的力排众议、坚定不移,但亦应当感念数年来为支持对匈奴的战役,为粮草、战衣、兵器、马匹等等而做出牺牲的大汉子民!
纵观古今,哪一场战役的背后,又没有一国子民的牺牲与支持呢?
刘彻本人自是很清楚这一点,他爷爷他父亲为什么不打匈奴?
是不想吗?
不,是因为国力不够强,打不起。
如今他能够硬杠匈奴,不是说他性格强硬,他爷爷父亲性格软。
而是几代人的积累,攒够了财富,让他能够支撑起对匈奴作战的物资。
没有强大的后方做好后勤工作,打胜仗谈何容易?
可他表彰的旨意发了一张又一张,确实没想过大汉的子民。
刘彻望着天幕,姜海蓝神采飞扬地讲着因为没有“经验”而开窗被一只鸡铺面砸来的消防员,他心念一动。
东汉初。
刘秀更在意的是天幕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组织力和执行力。
他很清楚,很多时候,不是人越多越好。
若不能做好组织,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不仅发挥不了作用,反而会生出诸多事端,影响效率。
让很多人各司其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天幕之上,姜海蓝说江城人民组织摩托车队往山下送物资,排成队搬运物资,有什么急需的立马就有人送到,还有头灯组成的蓝色长线……
他刘秀自然是透过这一切,看到了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百姓们自愿地围绕着这个核心,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他为之好奇,也为之惊诧。
东汉末年。
古往今来,屠城者数不胜数。
军队的屠刀不止挥向敌人,也挥向柔弱的百姓。
尤其是如今乱世,人命贱如蝼蚁。
百姓们实在是无法想象,会有为了保护百姓而站在灭火第一线的官兵?
会有不收取百姓任何好处的官兵?
怎么可能!
她一定是在骗人!
徐州、雍丘、彭城、邺城、柳城血流成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地百姓的尸骨还至今无人去收。
要让他们相信,真的会有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官兵……
他们只会认为姜海蓝在胡说八道。
真想不到她竟然也会乱说!
她为了给官兵说好话编出这种谎言!
曹操、孙权、刘备阵营的人自是知道,姜海蓝没有说谎。
她没必要特地吹捧他们那个世界的官兵。
她是真正地为这军民之情而动容。
也就更让他们感到惊愕和不解了。
眼神交织之间,都是大写的“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军队?
为什么官兵们不去打仗而是去灭火?
为什么能够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
为什么能够得到百姓如此自发的拥护?
但也有聪明人从中窥到了什么。
若是我们也能做到如此?
若是我们也能军民一心?
会不会……
第44章 缙云山
隋朝位面。
杨坚是从乱世走过来的,他一手建立了大隋。
他何尝不知道屠城不对,古往今来无数将领又何尝不知道?
可,一来,快速补充战略物资,获得财富;二来,减少管理负担,防止再次反抗,达到快速征服和威慑的目的;三来,让士兵们发泄内心压力,进行报复;……
与之相比,保住一城又一城的百姓实在是……得不偿失。
毕竟有利可图。
大家都这么做,我这么做,又有何不可?
杨坚深呼吸一口气,但天幕上的军队竟然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到如此,想必,更不会有乱杀、滥杀吧?
不侵扰百姓,灾害中救助百姓,怎么会有这样的军队?!
唐初。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念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1]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2]
千百年前孙子就已经道明了的道理,古往今来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他欲夺江山,他欲做帝王,但他要做怎样的一个帝王?
历史喵告诉了他,未来的他会是一个好皇帝,贞观之治,青史留名。
可姜海蓝告诉他,他还能做到更好。
只是或许终他一生都做不到,因为他毕竟是个皇帝。爱民如子这种话谁都会说,但哪个皇帝能真的把百姓视如己出?
哪个皇帝不希望百姓安安分分地待着?
所以……
李世民望向天幕,他们的“开国之君”,为什么愿意放弃做帝王?
又为何能将他们的军队,教导得如此?
武周。
《论语·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天幕上不是这样的。
武则天若有所思,他们着重夸赞、表彰普通百姓在打仗和救灾中所做的事,这样做的好处……
百姓们必然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