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3
这种情况下,他说不定就想把果园给转让了。
不少对果园有想法的村里人,和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可不就过来打探消息了吗。
然而打探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人家林回星虽然重新找了工作,确实不是那种需要一周坐班五天的工作。
具体是什么工作林家大伯也没说,只说是弹性办公,以后林回星还是回经常回来的,果园这边也不会丢开手。
知道接手果园无望了后,这些也都歇了心思,这会儿看到林回星回来后,又是除草,又是给果园施肥打农药的,也没人觉得奇怪。
看着硕果累累,已然有点泛黄的那几颗枇杷树,林回星也懒得花功夫去一一套袋了。
农村虽然也有不少的鸟雀,但是数量远不如上梁沟那么多,就算放开了让它们吃,它们也吃不了多少果子。
林回星计划着半个多月后自己还得回来一趟,把这几颗树的枇杷摘去卖掉。
忙完果园的事情后,林回星又给任院长打了电话,确定两笔转账都到账后,他最后去镇上寄了一回快递,又去超市买了几斤用棕色牛皮纸包装的牛轧糖,顺便补充了几十斤红糖。
现在上梁沟的村民都知道这红糖水是个好东西了,不说妇女来了葵水后身上不舒服,喝上一碗红糖水后身上就要舒服许多,就说那些汉子们,前段时间又是插秧,又是造纸的,也累得有些受不了了。
因为那会儿大家是在给林回星造纸,他也没吝啬,每天三大罐子红糖水,送到造纸的那片荒地上随便大家喝。
喝上几天后,大家发现不管之前有多累,喝上两口红糖水后,身上就又有力气了。
现在红糖在上梁沟,已经成了紧俏货,大家不但会买回去自己留着补身体,还会买了用来走亲戚。
这红糖别说是在山里了,就是在山下,那也是找不出来的好东西,村里那些女眷回娘家时要是能够带上一两块红糖,那肯定是能得到娘家人的一致好脸的。
红糖的价格林回星是涨到了十个大钱一块的,饶是如初,也挡不住大家购买的热情,他自己用,也卖,之前带过去的红糖已经快没有了。
这会儿趁着买牛轧糖,他就顺便补货了。
也就是十口铁锅加上那一堆铁器实在太沉了,要不然林回星还想再多买一点红糖呢。
不过他也没太冲动,想到从山洞到山下的那一段路,他也没有激.情消费,买了糖后就只去熟食店买了一些卤味。
现在天气热,没有冰箱,这卤味就算是真空包装了,也放不了太长的时间,林回星也没贪多,卤鸭、卤鹅和他喜欢吃的鸭头,鸭舌这些,他都买了一些。
等着老板打包卤味的时候,林回星心里有些唏嘘,以前刚上班的时候,就算是这些卤味,他也舍不得经常吃,现在他倒是实现卤味自由了。
林回星倒是卤味自由了,等他拖着满车的铁器回到上梁沟的时候,上梁沟的村民却不敢铁器自由。
可以说林回星下山一趟,就带回来这么多的铁器,是真的把村里人吓得不轻。
作为一村之长,苏大贵在看到那些铁器后,更是一把把林回星拉到了一旁问道:“你这些铁器是好道来的吗。”
林回星早就想好了说辞,这会儿眼都不眨地胡诌道:“自然是好道了,不过我这铁器不是我们永国产的,而是我认识的齐国商人带过来的。”
第123章
林回星自然知道永国对铁器的管控有多严。
之前他在安平县买那一口铁釜, 又是去官府登记,又是县衙的佐使还会隔三差五上门查验的,麻烦得不得了。
但是这种管控并不是滴水不漏的, 铁器这种东西是可以化整为零的。
铁器又不是户口, 很难做到挨家挨户的合适。
对于永国的老百姓来说,最难的就是凑齐买铁器的钱。
上梁沟这么偏僻, 一年到头都来不了几个人, 整个村里就这么一点铁器,就算没有在官府登记,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林回星十分热情地让村里人上手摸一摸他带回来的这些铁锅:“这可是精铁,要论结实耐用,那是再也找不出比这个好的了,要不是我有门路, 这样的好铁哪是那么容易买到手的。”
“这铁锅五两银子一口,价格嘛确实贵了一些, 不过它用铁多, 你们看这锅多厚实, 贵叔他是下过山的, 山下的铁器都是这个价格,质量还没有我这个好。”
苏大贵爱不释手地摸着地上的铁锅, 为了省去大家搬来搬去的功夫, 林回星直接把十口铁锅都运到了腌料池旁边。
“这铁锅自然是好的, 就是这个价格恐怕……”
上梁沟条件最好的苏大贵都负担不起这么一口铁锅的价格。
林回星十分理解的点了点头:“我也知道村里的勤快,铁器这么贵,要让村里任何一家人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来, 都是不要太现实的。”
“我也很难买到二十几口大铁锅,我想的是大家可以两户人家, 甚至三户人家合买,商量着互相岔开时间用铁锅。”
“村里的女眷不都在我这里拿了绣活吗,我看着有些手快的女眷,那绣活用不了两个月就要做好了,到时候还可以用做绣活的工钱抵铁锅的钱。”
林回星也没有说一定要村里人现在就把现银给他。
他之所以费心巴力的弄这么老些个铁锅过来,还不是想让村里造纸的产能增加一些。
林回星这话一出,村里人想了想,确实也是心动不已。
不说别人,就说苏大贵,他家里三个女眷的绣活都做完大半了。
卓宜她们又都做的最大规格的绣活,等到绣活做好,苏家一下子就能够进账九两银子。
有了这一笔工钱,苏大贵自家就可以单独买下一口铁锅,现在林回星提出可以两户人家一起购置,那他家里的压力就更小了。
苏大贵扭头看向一旁的苏大荣:“这个办法好!老二,我们两家合买一口铁锅如何。”
自家亲兄长,两人大半辈子都没有起过争执,苏大荣闻言自然是忙不迭点头:“自然可以,我们家里人口不多,也就只有两口腌料池,咱们先把铁锅买下,之后商量着用就是了。”
自家兄弟就不用计较那么多了,谁家早用一天,谁家晚用一天都差不多,没什么好争抢的。
有了苏大贵在前面打样,村里人大部分的人家都和自己兄弟或者相熟的亲戚商量好了筹钱买铁锅的事情。
加上之前的两口大铁锅,一共十二口铁锅,大部分都是两家人合买一口铁锅,有三户林回星不太熟的人家关系好,商量一番后索性三家人共买一口了。
剩下一口铁锅,马婆婆和苏大华两家人商量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