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6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北方有鲜卑,东边有羌胡,西边有乌桓,南边有匈奴,而我汉人在并州人员稀少。

一旦周边胡人开始动乱,恐以杨家军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天子已经下旨令并州刺史张懿平叛。

若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一旦春日到来,恐怕汉军将会立即发兵,若是到时胡人也伺机而动,将军可有良策?”

她这种小反贼竟然也让朝廷震怒了?杨秋忍不住笑出了声。

对于张辽的问题,杨秋没有立即作答,反倒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文远,你这疑问,我稍后自会给你答案。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个困惑,想要先向你求解,为何你会选择跟随于我?

想那天子高坐龙椅之上,恐怕也未必觉得我这反贼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讨伐,恐怕亦觉得我这反贼可以轻易镇压。”

杨秋虽欣喜于张辽的信任与青睐,但其中缘由,仍需弄个明白。

她究竟有何特质,能得张辽如此看重?

想当年,张辽并无此念。

那时张家尚为大汉忠臣,从未想到乱世将至。

即便做了那个奇异地梦,张辽也只是对杨秋多了几分留意。

多年相交,他发现自己一个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于是一直立志打败杨秋。

然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如愿,不过也仅视其为劲敌。

又因杨秋背后有神秘师傅,张辽对其另眼相看,以为此女未来必成大器。

但究竟将成何等大业,当时张辽亦未曾想透。

随着年岁渐长,张辽逐渐接触到家族内部事务。

那时,他以为自己武力超群,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于家族学习中,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势,明了士族权贵间地游戏规则。

于是发现自己年少时的志向,竟是如此虚妄。

朝堂间的权利游戏规则,分明是关东世族的天下!

纵有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如凉州三明,他们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将,为朝堂立下汗马功劳,平定羌人之叛乱。

但皇甫规、张奂、段颎开始不断受到宦官的迫害,被汉恒帝罢官免职,虽后来重新启用,然其结局各异,令人唏嘘。

尤其是段颎,纵使后来投靠了宦官,最后却还是被逼在狱中自尽而死!

张辽自此洞悉朝堂之弊,明白凉州武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更勿论并州武人,根本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故纵有满腔抱负,张辽亦知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绝无前途可言。

况这些年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天子昏庸无能,朝堂乱象频生。

众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测,这天下即将陷入动荡。

张辽心中,亦有此预感。

于是张辽常思未来天下大乱之际,家族应何去何从,自己又应投靠何方明主?

左思右想,张辽觉得,必须在并州寻找明主,绝不能投靠并州之外的人。

于是,张辽提到了这样一桩旧事,

“将军可知,光武帝当年为何定都洛阳?”

若依官方之言,自然是因关中之地历经战乱,满目疮痍,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已不复长安昔日之繁华。

而洛阳则地处优越,周围有八大关隘,可西进关中,北接太行,东进中原,南临南阳等富饶之地。

作为都城,必汇聚天下之粮食财宝。

长安之地虽险要,但转运粮食极为不便。洛阳则地理位置更佳,漕运陆运成本皆低,故光武帝当时选择建都洛阳。

但这也就叫做官方说法了,其实真正的原因,众人都心知肚明。

于是杨秋开口言道。

“实则因随光武帝起事的将领功臣集团中,大半皆为南阳人士,而另一半则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将都城定于洛阳。”

一个皇帝若是不想当光杆司令,团结自己的统治基本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刘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团皆以关东为利益所系。

若轻弃此地,立都长安,那就相当于抛弃了你的统治基本盘,你的皇位都会坐不稳。

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洛阳当然有地理优势,但选择定都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基本盘在这里。

这也就导致东汉一朝,朝堂权力中心始终被关东士族所占据,此乃开国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难以撼动。

因为当初定鼎天下的就是这一批人,如果关东世族都不占据朝堂本位了,这也就相当于这个朝廷的统治基本盘已经完蛋了。

这也是后来董卓乱政之后,为什么有关东诸侯讨董?

因为他们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大家都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权利的本位都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相容。

毕竟你一个西凉集团的军阀,占据在朝堂的权力中心,那以后关东世族就是在权力的边缘了,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决裂的,这也是董卓后来迁都的原因。

因为他发现自己和关东世族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调和了,所以他决定另起炉灶。

因此,一个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

强悍如朱元璋,刚刚考虑迁都,太子朱标去了西安回来没多久就死了,然后自此不考虑,谁知道怎么死的?

而朱棣强行迁都北京后,皇宫马上发生大火,但朱棣坚决留在北京,其后北京一直叫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驻扎地的意思。

而皇帝和大臣就这么僵硬着,图谋把下一个皇帝拉回到南京。

直到朱祁镇继位之后,北京才正式确立京师地位,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十年。

而东汉就不存在斗争了,南阳集团和冀州集团都对洛阳没意见。

但冀州氏族后来有点惨,当初刘秀选择和冀州士族合作,登基之后,刘秀也选择了冀州出生的郭圣通做皇后。

但是后来郭圣通被废,随后冀州士族不断遭到打压,这种打压甚至持续到了明帝时期。

彼时,汉明帝听信谗言,疑楚王有悖逆之心,遂大兴刑狱,严刑拷问之下,冤屈横生,千人受牵。

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杀得冀州人头滚滚。

在这场浩劫之中,袁绍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救了许多冀州一系的人。

因此,袁绍后来择冀州为根基,一则因冀州大族与其有香火之情,二则因冀州与朝廷早已离心离德。

所以黄巾起义之火,亦在此地汹涌爆发。

“没错,光武中兴基业,实乃倚仗南阳、冀州大族。

故而定都洛阳之后,朝廷利益便已化为关东士族的利益,而并州、凉州、关中之地彻底变成朝廷边缘人士。

想前汉之时,并州人口近二百万,而今竟只剩六十余万,令人痛心疾首。”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