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3
身为丞相,又是太子太傅,理所当然地辅佐朝政。此消彼长之下,太后一党几乎被压得动弹不得。甚至有不少纷纷倒戈,投向王丞相。
昨日王丞相生辰,王府大摆宴席,朝中重臣有十之七八都亲自去为王荣贺寿。王府收到的贺礼,甚至更胜过郑太后生辰。
郑太后今日大发脾气,就是因为此事。
只不过,这等事不便说出口,郑太后就拿南阳郡献粮种一事当个由头发作。
其实,郑太后在锦绣深宫里待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哪里知道什么百姓疾苦。北方旱灾饿死些百姓,郑太后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赵公公心知肚明,不敢也不能说破,顺着郑太后的话音,狠狠骂王丞相一通。
郑太后骂得口干舌燥,怒气总算稍稍消退。
就在此时,郑小公爷来了。
赵公公暗暗松口气,终于从地上爬起来,悄然退下。
……
十四岁的郑宸,面容俊美,身姿挺拔,目光明亮锐利。
郑太后看着侄孙,怒气终于退了大半:“子熙,你不在太子身边待着,怎么来景阳宫了?”
天子卧榻不起,太子代为上朝打理朝政。几位太子伴读,也一并顺理成章地进了朝堂。
朝事沉重且繁杂,年少的太子根本无力承担,政务其实都落在王丞相之手。
几位太子伴读,现在也就是陪着太子一同上朝罢了。
郑宸心中不忿不甘,也只能隐忍,闻言低声道:“昨日王丞相过寿,朝臣们纷纷前去贺寿,贺礼一件比一件贵重,堆积如山。我知道太后娘娘心中不高兴,特意来宽慰娘娘。”
郑太后被说穿了心思,有些羞恼,哼了一声。
郑宸又道:“还有一桩事。南阳郡敬献新粮,一来能借此挫一挫王丞相威风,二来能为娘娘一振声势。一举两得,娘娘何不竭力促成此事?”
郑太后又哼一声:“哀家和皇上说了,皇上却说朝堂要安稳,不宜起争端。”
这个太康帝,软弱无能平庸。
郑宸心里腹诽不已。殊不知,在病重不起的天子眼里,要保证朝堂不生乱才是头等大事。
既然打理朝政要靠王丞相,那么朝堂大事就得听王丞相的。
这一点,郑太后却是心知肚明。也因此,郑太后再恼怒,也将此事按下了。免得太康帝在病中烦心不得消停。
郑宸低声问道:“南阳郡主那边,娘娘可曾写信安抚?”
郑太后不以为意,随口道:“哀家写了一封信去。韶华孝顺懂事听话,不会因这么一桩小事恼怒记恨。”
孝顺懂事听话。
养在宫里的两位县君和范姑娘,也没得到过郑太后这般夸赞。
郑太后口中的南阳郡主,和他脑海中那个冷凝锐利的姜韶华,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郑宸不动声色地压下心中涟漪,陪着郑太后闲话,半个时辰后才告退离去。
……
昭和殿内。
苍白消瘦的太康帝,神情萎靡地躺在龙榻上。美艳雍容的李贵妃,坐在龙榻边喂药。
太康帝卒中之后,半边龙体不得动弹,喝药要人喂,方便也得要人伺候。张口说话含糊不清,颇为吃力。
纪皇后病逝几年,李贵妃位份最高,更是太子生母。理所当然地接手了照顾天子龙体的重任。
汤药苦涩难喝,太康帝勉强喝了几口,便喝不下了。
李贵妃心中焦虑,柔声劝慰,太康帝苦笑一声:“朕现在这样,喝不喝药都没什么用。”
卒中是不治之症!
百姓富商也好,文官武将也罢,哪怕是坐在龙椅上的天子,患了卒中后也得躺在龙榻上。
不能起身,不能动弹,说话含糊吃力。记忆一日不如一日,身体日渐衰败。他甚至能嗅到自己体内散发出来的腐朽气息。
“皇上别这么说,太医院里这么多医术高超的太医,定能治好皇上病症。”
李贵妃心里酸涩难当,一边说着,泪珠一边滚落脸孔。
太康帝没力气也没心情安慰。
低沉的气氛中,齐公公进来禀报:“启禀皇上,太子殿下公主殿下还有二皇子殿下一起前来,为皇上伺疾。”
第258章 选择
片刻后,宝华公主太子二皇子姐弟三人一同进了天子寝室。
宝华公主今年十六,美丽窈窕,犹如枝头带露的鲜花一般娇嫩鲜妍。太子殿下今年十五,眉眼间浮着少年郎特有的朝气和傲气。
至于二皇子殿下,今年四岁,小胖脸蛋颇为俊俏,神情却有些呆呆的,少了些慧黠。
说得好听些,这是乖巧讨喜。说得直白些,二皇子就是天生有些呆笨,反应比同龄孩童迟缓。
只是,这么明显的事实,没人敢说出口。
太康帝膝下空虚,只有两子一女,每一个都金贵得很。
二皇子的生母范贵人,年轻娇媚十分得宠,而且,范贵人的嫡亲大伯是范大将军,掌着近三成的京城驻军,在武将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且性情暴烈如火,谁都招惹不起。
心情低落消沉的太康帝,见了儿女们心情稍稍振作:“都过来。”
太子应一声,很自然地越过宝华公主,快步上前。
宝华公主看一眼太子,默默退开一些。
她是皇后嫡出嫡长女,是大梁最尊贵的公主。可她身为女子,注定了与皇权无缘。宫中人人捧着太子敬着李贵妃,她这个宝华公主,传出宫外的是贞静柔婉孝顺的美名。由此也可见她在宫中的处境了。
年少的二皇子不懂这些,一边喊着父皇,一边往床榻边挤。
二皇子还是个不懂事的孩童,太子不和他计较,甚至好脾气地让了一让:“二弟先和父皇说话。”
二皇子仰头,冲太子咧嘴笑,然后欢快地喊起了父皇。
没错,二皇子每次来“伺疾”,什么都不用做也不会做,就会喊父皇。
太康帝吃力地抬起头,摸了摸二皇子的头,然后看李贵妃一眼。
李贵妃略一点头,拿了点心匣子过来,哄二皇子去旁边吃点心。二皇子高高兴兴的随李贵妃去了。
寝室里总算清静了不少。
太子伺候太康帝喝了一盏清茶,宝华公主细心地用丝帕为太康帝擦拭嘴角。
太康帝看着一双儿女,慢慢道:“你们都长大了,也该考虑终身大事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太子才十五岁,还能等两年。宝华公主已十六岁,姑娘家韶华易逝,确实到了议亲的时候。
宝华公主垂下眼眸,轻声应道:“女儿的婚事,请父皇做主。女儿相信,父皇一定会为女儿挑一个合适的驸马。”
太康帝目中闪过复杂的情绪,半晌才道:“朕会仔细斟酌考虑。”
宝华公主嗯一声,没再出声。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