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7
的暗刀之下,已经是个谜。姜韶华也没有追根问底的兴致。总之,陆成死了就行。
陆成被放在棺木里下葬,后来被掘了墓,割了头颅。所以,这颗头颅已经腐烂了不少。
陈舍人一个没忍住,捂着嘴退了出去。
姜韶华眉头都未动一下,叫了秦虎孟三宝等亲卫过来:“这三个人头,一并送去刑部。令刑部立案,以叛国重罪处置陆家赵家。”
陆成赵武死了不算,还得抄家灭族,以示朝廷法度威严。
秦虎等人拱手领命,将木匣子重新装好,拎去了刑部。
新上任不久的刑部尚书杨尚书,肃容接了三个木匣子:“请代本尚书回禀皇上,刑部一定尽快立案判案。”
……
景阳宫的郑太皇太后,很快收到了消息。
郑太皇太后打发赵公公去请天子过来说话。姜韶华忙完公事,直至傍晚才来。
郑太皇太后从前飞扬跋扈颐气指使,如今通通收敛,和姜韶华说话语气温和,有商有量:“韶华,哀家知道,郑宸犯了大逆不道的重罪。不过,他已经死在宋统领手中,头颅也被割下带到京城了。”
“尸首是没地方可寻了。这颗头颅,还是送回郑家,让安国公悄悄准备一具薄棺木,放一身衣服,好歹入土为安。”
姜韶华拿捏起郑太皇太后来,轻车熟路,先是一脸为难,然后是长长叹息:“祖母,朝堂众臣都看着,朕一次又一次地施恩郑家。失了天子的雷霆威势,朝廷法度又被放在何处?”
“朝臣们或是心中不服,或是心思浮动,日后犯了大错,以郑宸之事和朕掰扯,朕要如何回应?”
“难道朕要说,在朕这里,郑家地位超然,凌驾于朝廷律法之上吗?”
郑太皇太后自知理亏,不说别的,又用起了哀兵之策,眼泪簌簌:“韶华,哀家一手养大了他,他背刺了哀家,犯了大错,哀家也恨他不死。可他已经死了,哀家这心里空落落的。这些日子,哀家总梦到他生前模样。”
“你看在哀家的颜面上,好歹让他安葬。他这辈子造孽,下辈子投胎做个畜生,也是他的命。”
郑太皇太后信佛,佛家最讲究来世因果。如果不能安葬入土,便是游荡的孤魂野鬼,连投胎的资格都没有。
郑太皇太后这般示弱低头,就是盼着郑宸能早些转世投胎去。
姜韶华不答应,也不拒绝,就这么一脸为难地和郑太皇太后周旋。
郑太皇太后心中恨恨,却也清楚,就这么空口白话,姜韶华绝不会点头。非得再放一放血不可。
“对了,哀家听闻你要在京城办女子书院。”郑太皇太后勉强打起精神:“办书院,得聘请夫子,还要供应学生们一顿午饭,得耗费不少银子。”
“这些花费,就不必你操心了,哀家这里还有些私房,这些哀家来出。”
姜韶华没有拒绝:“祖母这般慷慨,我代所有女学生先谢过祖母。”
“郑宸的人头是不是能送去郑家了?”郑太皇太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姜韶华继续沉吟。
郑太皇太后忍着闷气,继续放血:“哀家还听说,你打算在大梁各州郡都推行女子书院。这其中耗费的米粮银子,对眼下的朝廷来说也是一大负担。户部出三成,内务府再出三成,再让各州郡自行筹措四成,你看如何?”
若是在每郡都设女子书院,那就是三百个。要是再继续推广,每个县都设一个女子书院,那就得上千个。每一年要出的开销,就是个惊人的数字。户部肯定支应不起。
就是支应得起,也没这么办事的道理。如果朝廷出银子创办女子书院,男子们读书是不是也该补贴一二?
像郑太皇太后提议得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内务府一直被郑太皇太后紧紧攥在手里,相当于是她老人家的钱袋子。这回是狠狠地割了一刀了。
姜韶华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终于松了口:“朕打发人给杨尚书送个口信,这件事得悄悄办。”
第765章 臣心
前去刑部传话的,依然是陈舍人。
陈舍人时常代天子去六部衙门传口信。众臣一开始颇不适应,现在也慢慢习惯了。
杨尚书官职比陈舍人高得多,对着正七品的陈舍人却十分客气:“陈舍人请座,来人,快上一壶好茶来。”
谁不知道陈舍人是天子第一近臣,也是最得天子信任的宠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陈舍人比景阳宫里的赵公公可要硬气多了。
毕竟,赵公公只是一个内侍,所倚仗的是太皇太后的青睐。一旦失了主子欢心,随时都能被取代。
陈舍人的亲祖父,是朝廷的“内丞相”,也是众人眼中未来的大梁丞相。
陈舍人的亲爹,同样深得天子信赖倚重,天子不久前才下了圣旨,令博望县的陈县令去豫州做刺史。
陈舍人的兄长陈浩然,接替亲爹的位置,做了新一任的陈县令。替皇上管着铁矿和银矿……没错,现在南阳郡不用再遮掩有银矿一事了,大大方方正大光明地开矿就是。
还有陈舍人的丈夫马耀宗,现在在吏部做着当差任职,同样简在帝心。
陈氏一族,已然一跃而起,成了大梁新贵。
杨尚书素来是个圆滑周全的体面人,对着前途无量的陈舍人,自然格外热情。
陈舍人笑道:“皇上令我来传口信,我说完就得回宫复命。杨尚书请让左右先退下。”
杨尚书点点头。
待随从们都退出去,陈舍人才低声道明来意:“……太皇太后坚持这么做,皇上素来孝顺体恤长辈,只得勉强应了。这件事,还请杨尚书守口如瓶,在外面别乱说。”
“也免得传出对景阳宫不敬的留言,损了太皇太后的名声。”
懂了!
这件事得立刻传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郑太皇太后是个偏心的老糊涂。让太皇太后党官员进一步离心,加快投向天子的步伐。
杨尚书这只老狐狸一点就透,立刻应道:“陈舍人请放心,本尚书从不是胡乱嚼舌之人。此事,本尚书一个字都不会说。”
当然不能由他亲口说,让身边随从“一不小心”透点口风出去,就足够了。
陈舍人和杨尚书对视一眼,微微一笑:“杨尚书办差,皇上自然放心得很。”
……
杨尚书办差,确实让人放心。
两日后的夜晚,杨尚书派人将郑宸的头颅送去了安国公府。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知道的人只有寥寥几个。
安国公捧着木匣子,心情百味杂陈,最终挤出一句:“请代我多谢杨尚书。”
送木匣子的长随,立刻道:“尚书大人吩咐过,这事不能张扬。请国公爷速速将郑公子的头颅安葬入土。”
安国公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