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41
不如好生琢磨着如何带兵练兵。只要做得足够好,皇上自然会另眼相看。”
宋将军脸上火辣辣的。
宋渊这番话,说得很不客气。就差没指着他的鼻子说他平庸无能了。
真话就是这么刺耳难听。
是,他确实不及左大将军厉害,也没范大将军拼命的劲头。和沉稳持重的包大将军兢兢业业的司马将军一比,也欠缺了一些。便是刘将军,也比他忠心能干些。
女帝陛下不肯用他,不是因为什么陈年旧怨,纯粹就是因为他能耐平平。
宋将军清清嗓子,低声道:“多谢宋统领指教。”
宋渊神色淡淡:“一笔写不出两个宋字。我该说的,今日都说了。以后宋将军也不必私下来找我了。我还要回去复命,宋将军请自便吧!”
说完,便迈步离去。
宋将军看着宋渊决然的身影,心里百味杂陈,长叹了一声。
……
宋渊回昭和殿后,将宋将军特意来寻自己说话的事禀报天子。
姜韶华哂然一笑:“这位宋将军,心思不用在正途上,整日琢磨这些。”
“去年秋日军队演武,神武营垫底。今年春日演武只进行了一天,也能看得出神武营进步不大。”
“武将想要军功,想升官进爵,这是人之常情。朕不会因此瞧不上他。实在是他领兵能耐平平。要不是他资历老,朕早就摘了他的乌纱帽,有能耐的年轻武将多的是,就等着他挪位置了。”
还有,多少也得顾及宋渊的颜面。宋将军到底是宋渊的伯父。她这样动了宋将军,宋渊脸面也不好看。
这一点,姜韶华不必说,宋渊心里也明白。
宋渊默然片刻,低声道:“皇上不必顾虑末将。”
姜韶华笑道:“也不是全为了你。朕还得顾及老臣们的体面。宋将军没有功,也没犯过错。好端端的,朕也不能撵他出军营。就这么敲打着凑合着用吧!他也一把年岁了,等过几年,就该退了。”
到那时候,位置就腾出来了。
秦虎孟三宝陶大小田李天喜这一批年轻武将,也差不多攒足了资历,可以慢慢取代军中老将了。
……
这点小事,对女帝陛下来说,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插曲。
大军回朝,庆功宴操办过了,接下来还有许多琐事要处理。等待封赏的将士名单有足足十几页。等着抚恤的死者名单,更是厚厚一摞。
兵部忙着计算军功,整理成奏折,呈到御案前。等天子过目定夺后,忙的就是户部了。
还有,柔然可汗伏名敦要如何处置,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朝廷官员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将伏名敦挫骨扬灰,为大梁惨死的百姓报仇雪恨。
另一派却以为,应该更有效地利用这个俘虏。以伏名敦这个人质,来换取更实在的好处。
激进派以左大大将军为首,武将们大多都赞成杀了伏名敦。
人质派以陈丞相为首,文官们基本都站在陈丞相这一边。
姜韶华思虑了几日,做出了决定,亲自写国书,派人送去柔然。
第825章 番外之国书(一)
女帝陛下做出决定后,朝堂里不同的声音很快烟消云散。
这就是真正的天子之威。金口玉言,不容任何人质疑。
在送出国书之前,姜韶华特意召左大将军进宫:“威远公,这是朕写的国书,你看一看。”
左大将军就是再骄狂,也有些不安了,忙拱手道:“皇上思虑周全,远胜末将。末将心服口服。”
姜韶华笑道:“这里没有外人,威远公不用紧张。这份国书,陈丞相和冯尚书都看过了。以后,朕还要昭示天下。正大光明,没什么可隐瞒的。朕让你看,你只管安心看就是。”
左大将军这才松口气,从陆真陆舍人手中接了国书,仔细看了起来。
左大将军最恨柔然蛮子,恨不得将伏名敦千刀万剐。所以,之前的朝议,他态度坚定地进言杀了柔然可汗。
然而,此时看着国书上列出的几条,左大将军忍不住连声道好:“皇上要以伏名敦的一条命,换所有被俘走的大梁百姓。这可太好了!”
姜韶华收敛笑容,目光冰凉:“当年彭城被屠,被掠走了数万青壮百姓。这份血海深仇,朕一日都没忘过。不止他们,这些年柔然屡次进犯边关,哪一回都有无辜百姓遭殃。”
“朕比你们更想一刀砍了伏名敦。”
“只是,这么一来,在柔然做奴隶的大梁百姓就再也没活路了。朕要先救百姓们回来。”
“有伏名敦为人质,柔然必须得放人。”
“朕还要借着这一回送国书的机会,彻底震慑住柔然部落,还有大大小小的关外游牧部落。”
左大将军听得热血沸腾,张口便道:“送国书去柔然不是小事,末将毛遂自荐,领兵前去。”
姜韶华看着左大将军:“你是大梁威远公,是镇守边军二十年的大将军。在朕心里,唯有你能代表大梁军队,前去柔然部落一展国威。”
“不过,此行也有危险之处。如果柔然放弃伏名敦,另立可汗。这封国书就没什么用处了,还会彻底激怒柔然蛮子。”
“到那时,你就是孤军陷入敌营,只怕连活着回来的运道都没有。”
左大将军挑眉一笑:“末将半点不惧。请皇上下旨,让末将前去。”
姜韶华心里也得赞一声,左大将军毛病真多,也是真得骁勇厉害。
“此事还得筹划。”姜韶华道:“要带多少精兵前去,也得仔细商榷。暂且不急。你心中先有个数。等商议妥当了,再启程不迟。趁着这段时日,你先好好歇一歇。”
送国书前去柔然,兵太多了不合适,兵少了也不行。带多少精兵前去,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大事。
还得准备粮草辎重,又是让兵部户部都头痛的大事。
当然了,这些后勤内务,左大将军都不必理会。他要做的,就是领着大梁精兵,去草原走一趟,扬一扬国威。顺便将他左锋的名字,永远落在青史上。
左大将军按捺下心里的激越,拱手领命。
左大将军出宫后,没去军营,也没回府,而是去了王家,见昔日恩主王丞相。
王瑾在三年前娶妻,隔年就生了一个女儿。
王丞相一开始颇有些遗憾。以后王瑾就是有儿子,年龄和宝儿公主也相差得太多了。王家出一位太子夫的奢望是彻底落空了。
不过,孙女日渐长大,白白胖胖粉雕玉琢,且伶牙俐齿很是聪慧。王丞相闲着无事,索性亲自带起了孙女。
左大将军来的时候,王丞相正笑眯眯地教孙女背诗哪!
“慧姐儿,叫威远公。”
两岁多的小小女童,晃着小脑袋,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