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2
油锅里炸。等火候差不多时,再将它从油锅里捞出,放至砧板上,按照井字切法给它来几刀。
刚炸好的油炸粑切起来“咔嚓”作响,光是听声音都觉着脆得很。
随后,老板又拿起手边的陶瓷敞口大碗,在盛放稀饭的大锅里打上一大勺稀饭,随后在稀饭上撒了一些黑色的瞧着像是芝麻碎的碎末,最后再往稀饭上淋一勺热猪油。
滚烫的猪油与稀饭接触时发出“滋啦”一声响,最后,再将切好的油炸粑盖在上头,一份安顺特色早餐油炸粑稀饭便快速完成。
禾嫒尺赶紧进店里坐下,把相机架好,准备调整角度。
而大圈圈则已经耐不住好奇,开始用一次性筷子搅盖在油炸粑底下的稀饭。
店里的稀饭和两人原本想象中的稀饭完全不一样,只见稀不见饭。
奶白色的米浆里看不见任何饭粒,黏稠得很,比起稀饭,或许跟禾嫒尺心中的米糊糊概念更相似,大概是将大米打碎了再熬的浓稠米汤。
油炸粑倒是跟禾嫒尺想象中比较相似,和平时吃的糍粑有些类似,大部分都是糯米做的。
里头裹了一层红豆沙,瞧着馅还挺多。
大圈圈见禾嫒尺在拍她研究油炸粑的样子,还主动地用筷子将它夹起,再用它拌上白稀饭,凑到镜头前让她拍个特写。
等确认禾嫒尺已经录下素材,她才试探着咬一口。
!!!
“咸的?”大圈圈对嘴里的味道有些惊讶,于是又再咬下一口细品。
“确实是咸的,不对,好像还有一点点甜?”
“不愧为西南四小龙之一,南北甜咸之争来到这里会全部懵圈的地方。”说着,她又补上一句,“昨天的破酥三鲜包居然也是咸甜口。”
禾嫒尺乐:“你还惦记着昨天的破酥包呢?”
大圈圈把油炸粑啃得咔嚓响:“肯定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魔性。”
禾嫒尺被大圈圈说得好奇,不折腾相机了,先吃一口尝尝味再说。
她没像大圈圈那样,直接把油炸粑和稀饭混合了吃,而选择是先分别将不同的部分尝一遍。
刚出锅的油炸粑哪怕放在稀饭上好一会儿,也还是热得很,烫嘴得厉害。
咬一口,外壳酥脆,里头糯米的部分粘牙,还带着豆沙馅,一口下去层次相当丰富。
不过味道确实咸。
跟禾嫒尺印象中豆沙+糍粑的印象完全不同,还让她反应了好一会儿。
随后,她用筷子挑起少量稀饭尝。
稀饭的调味也属于咸口,味更轻,打碎的米浆喝起来有米香浓厚,而浇在稀饭上的那勺黑色碎末却带有一丝甜味。
这勺碎末被热猪油淋过之后,还带一股焦糖香,与浓稠的稀饭拌在一块,瞬间让这份只需2元的稀饭变得层次丰富起来。
于是禾嫒尺又用筷子将黑色的粉末挑起来一些品尝。
“这是什么?”似乎有些熟悉,却又没吃出来是啥?
第172章
酥脆的油炸粑裹上厚厚一层稀饭,咬上一口,专属于碳水化合物的满足感便直往上涌。
稀饭的油润绵香,与油炸粑的香酥粘牙一同在嘴里荡漾开来,虽然禾嫒尺暂时不太吃得惯,却又依旧被这种有些奇妙的口感吸引住。
将嘴里的食物咀嚼完后,下意识地又来上一口细品。
稀饭上那层黑色的粉末被搅拌过后,里头那层淡淡的粮食香气与少量甜味将咸口的油炸粑和稀饭衬得更魔性。
而且油炸粑是咸口的,所以尽管是炸物,吃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腻,反而很适合当早餐。
要是能习惯这种吃法,一段时间不吃后,大概率会莫名想念这种神奇的口感和味道。
在这住的居民要是哪天离开家,估计会相当想念这一口。
给禾嫒尺的感觉和广东早餐时候常吃的肠粉、桂林的米粉有些相似。
适合当地人,且划算。
一份也才4元,单买更便宜,2元就行。
油炸粑和稀饭既然能分开卖,估计最早之前,就是两种分开卖的不同食物。
就像油条和豆浆。
也不知最初到底是谁先将这两种食物互相结合到一块吃。
总归不管在什么时候,人们都会想出能让自己吃得更好,过得更好的方法来。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适应这种新口味,例如隔壁桌的游客,就有一半吃不惯。
“我还以为豆沙馅会是甜的,吃起来好奇怪啊。”
“越吃越想念红糖糍粑……”
大圈圈倒是适应得快:“我以前好像也吃过类似的咸口粑,不过这么拌着吃还是第一次。”
比起红糖糍粑,现在的禾嫒尺则有更在意的事,例如洒在稀饭上的那勺黑色粉末。
禾嫒尺没尝出来这到底是啥,便干脆直接问老板:“稀饭上面黑色的是什么呀,黑芝麻碎吗?”
“这是引子。”
“引子,是一种食物的名字吗?”禾嫒尺干脆从座椅上起来,跑盛放食材的油炸摊那看。
老板也没闲着,没人买东西的时候,她就坐店里搓油炸粑,见她好奇,便放下手里的活跟她解释,“是紫苏。”
“紫苏?”在禾嫒尺的印象中,紫苏就是紫绿的叶子,炒菜的时候加一点会很好吃。
其次就是蒸大闸蟹的时候放一些干紫苏,能去腥增香。
和老板来回聊过几句,禾嫒尺才弄明白,原来这里说的紫苏,其实是紫苏的种子,紫苏子。
老板还给她看了一下生的紫苏子长什么样。
紫苏子大概就跟麦子差不多大,颜色黑中带紫,看起来莫名让禾嫒尺想起决明子枕头里的内馅。
贵州人似乎会把它代替黑芝麻当配料使吃之前,大多会先将它炒熟,然后磨成粉备用。
除了在吃稀饭的时候撒一些用作增香,也有像芝麻一样,做成汤圆馅,甚至包子馅一样的吃法。
禾嫒尺都没尝过,还怪好奇的。
……
油炸粑是真撑肚子,一人一份下肚,接下来啥也不用吃都能饱到下午。
尽管后来禾嫒尺还路过心心念念的剪粉摊,也只好暂时将它忘到脑后,在路上溜达消食。
溜达路上看见美食也只能暂时光看不买。
安顺虽说与景点近,白天在路上走的游人却不多。
更多的,其实都是本地居民。
这儿的居民似乎都不太爱往其他城市外走,有小孩,有大人,青年中年人的分布也比较均匀。
不少商铺其实都是年轻人或中年人在操持,不像某些地方,已经只剩长者,也不像鹏城,几乎全是年轻人。
这么看来,或许安顺还是个挺适合生活的地方。
会这样想的,不光只有禾嫒尺,显然还有别人。所以其实在安顺,还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