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1
戴梓开始真正融入民间,靠着打散工而活,最后兜转,入了个老木匠门下干活,勉强也算是养家糊口了,可以学徒一天到手,也不过七十文。
路过肉市,看见肉,再摸摸口袋,戴梓都要闭眼,咬牙穿过。
莫五见状,还忍不住调侃,“酒也不好喝了?”
“哪来的银钱?”戴梓翻了个白眼,“要不然你替我买?”
“想得美,你起码还是个木匠学徒,我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哪里还能够请你吃饭?”
戴梓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历事即将结束,戴梓觉得自己先前的考虑,虽然看似也在为百姓考虑,可这人间太苦太苦。
与其还未做,就去想做之后的结果,不如咬咬牙,先把这事给推上去。
先做再想,能让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一天是一天。
结束的前三日,隔壁挂上了白幡,代表着家中死了人。
戴梓跟莫五站在门口看,发现是小姑娘的娘最后还是没熬过去。
戴梓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滋味。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回了府,找夫人出面帮小姑娘安葬好娘亲。
按照惯例,小姑娘怕是要送去官府名下的育幼院,可戴夫人见她乖巧,说话温声细语,家里照顾得极好,便问她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回家。
“家中无甚事,老爷常年不在家中,就我和一儿一女居住在京城边,跟你这一样偏僻。你要是不嫌弃,过来同我们作伴也好。”
小姑娘怯生生地看了眼破烂的草屋,转身跑回屋里,将爹娘的牌位塞在破布里背上,而后决然地同戴夫人离开了这里。
戴梓回了宫,整夜睡不好觉,于是连夜爬起来写文章
,感慨民生的艰辛。
他绕到侧殿,去看烛火下微微发亮的纺织机。
其实戴梓没同人说的是,他恐惧于这台纺织机所带来的变化,亦如闪火球对常规战事的变化。
这些东西的横空出世,让他惴惴不安。
? 如?您?访?问?的???????發???????不?是?ī????u?ω?€?n?Ⅱ?〇???????.?c?????则?为?山???????点
可若真的是洪水猛兽,相比起那些已经努力存活,但依旧费力的百姓。
他觉得不算什么,器械不会吃人,恐惧也不会吃人,可是贫穷会。
于是,戴梓琢磨了几日,最后心中不安地同莫五过来找宝敏。
宝敏跟胤祐听了,心里也五味杂陈。
冬日的育幼院也是食不果腹,小姑娘最后愿意跟着戴夫人回家,无疑是个聪明的选择。
戴梓惭愧道:“相比那些人,臣的生活的确算不上艰苦,哪怕是最难的时候,也没有。”
“所以臣觉得,纺织机的推广势在必行。无论它会给整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就如福晋所言,先将百姓们困苦不堪的现状进行更改才最重要。”
“之后的事情,我们可以再说。”
宝敏微微侧身,躲过了戴梓的鞠躬,“这件事情上,还是戴大人更为大义。戴大人能够亲自下到民间去体验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的艰苦和困难,已经胜过我太多。”
“我先前有关于羊毛奏折已经发了上去,皇阿玛还没有给批复。戴大人这个时候若是能够将纺织机的法子献上去,到时能够让羊毛的推广事半功倍。”
戴梓不敢居功,忙说:“这件事情的最大功臣是福晋,就算真的是写奏折,臣也会把福晋列在最前头。”
“那先谢谢过戴大人。”
“是臣要谢过七阿哥和福晋才是,若不是你们,我倒是又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胤祐在一旁从头听到尾,看向站在旁边深藏功名的莫五,笑着跟戴梓说:“戴大人能够明白这事,怕是莫五也出了不少力,干脆这份奏折,你们两个联名上书。”
“顺带,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育幼院里面有不少年纪大的孩子,但是送出去当学徒,在外面吃亏。也很少能真正当值赚钱养活自己。”
胤祐想到他们在育幼院看到的那番场景,“纺织机的出售必然要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要不然一经制出,就会被那些洋人盯上。”
“技术还是掌握在自家手里比较好,哪怕他们自己模仿出来了,我们能够瞒多久就瞒多久。”
胤祐心思也很简单,这种纺织技术能够让清朝的纺线产量提升,而洋人们每年都会带大量的纺织品回国。
以前是他们自己供不应求,如今技术得了改善,能够大量生产,自然是先将技术好好藏起来,赚一大笔钱再说。
戴梓点头,“这种利器,我们必然要先藏好,这事我也会跟皇上言明。”
胤祐:“木匠可以从育幼院挑选,这些孩子历经磨难,身世忐忑,也没有现存的亲人在世上,保密工作怕是比我们想得更好做。”
“再者,也能够解决育幼院的经济问题。”胤祐其实想得更多。
日后若是羊毛这个生意真的跟蒙古部落合作,押运羊毛这项活就需要抽调不少人,八旗跟汉军肯定是不能一下子抽离那么多人。
这种活分给民间是最合适不过,官府拿去赚到的利润进行分配,发放给百姓,扣减掉成本支出等,剩下的钱就能够用来建设水利、农业和军队。
宝敏倒也没想这么多,反正一个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上下游相互联系。
只要官府偶尔进行调控,其他的都交给市场自由进行。
这件事情康熙跟胤礽、还有胤禛进
行了多次商讨。
三人都觉得的羊毛这个产业大头要攥在朝廷手里。
胤禛是觉得,国库开支太大,每年都是无尽的出项,没有进项,他头发都快要挠完了。
“出征、水利、干旱……种种都要花钱。”胤禛面无表情地看着坐在上头的皇阿玛,“七弟妹给的这个生意,我们不是不能让百姓做,也不是不让商人碰,只是如何维持庞大朝廷的正常运转,也是一门有技术的活。”
康熙看向太子。
太子说:“其实我们做与百姓们做并不相冲突。我们收的是蒙古亲王手下的羊毛,那些散养的百姓们,自然可以跟商人们做别的交易,这很正常。”
“我们的进项不会少,还能够促进人口从中原地区朝蒙古流动。”胤礽觉得完完全全掌握在朝廷手中,只会有贪官污吏往里头钻营。
既然本身就是要反哺给百姓的,那让百姓们从边角枝末进入这个行业,也是件好事。
康熙犹豫片刻,还是没能够将这件事情确定下来,觉得等等再说。
这一等,就等到戴梓将自己同莫五连写的奏折递上去。
这下康熙是真的瞧乐了。
前头戴梓将自己同胤祐、宝敏的辩论写成短文,作为引入,而后又记述了自己在民间体验疾苦的几个月,包括那个已经被他家收养的小姑娘也一并写到了奏折中。
最后再呈上纺织机的用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