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7


语,明显有内情。

憋了半天,最后只得了一句。

“三郎别问了,赶紧随在下进宫面圣,陛下等你好久了。”

第298章 唯有薛三能救他!

李隆基竟然在湾州。

这个消息让大壮和748都十分惊讶。

在前往湾州城的路上, 一人一统在脑内疯狂假设,都在猜测现在的大唐是个什么情况。

能让皇帝都弃国都于不顾,这肯定不是一件小风波,难不成连长安城都陷落了?

“应该不至于吧?”

748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 除非六大都护府同时起兵发难。

但这个概率太小了, 毕竟从李琮开始,各大都护府大都护都是由皇子出任, 副都护也是皇帝亲自挑选的心腹武将, 偶尔一两个野心家混进去可能, 但全员都造反……那除非是有哪个皇子等不及了。

“统哥啊,你说咱们这一路过来,怎么没看到郯王啊?”

大壮小声跟748在脑内蛐蛐。

“该不会是李琮他造反了吧?那咱俩这回可麻烦大了。”

748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也有点摸不准。按照概率李琮没这个可能性, 但人类这种生物不能完全按照概率计算,所以也不排除李琮没出现, 是因为造反被砍头抄家的原因。

好在这都是他俩自己的瞎琢磨,在前往行宫的路上高力士及时给二人解答了疑惑。

“吐蕃与突骑施交战, 突骑施引来黑衣大食军趁机渗透碛西, 陛下调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的军队前往阻却,却不料遭到吐蕃背刺, 安南都护府安禄山举兵反唐。”

“安禄山率军一路向东占领广州,在沿海北上的时候遭遇郯王率军阻击,双方在海上发生大战, 南洋都护府水师一战成名,逼得安逆贼不得不弃船上岸,固守岭南。”

大壮、748:……哦, 然后呢?

只听高力士继续说道。

“然此时倭岛水师忽然突袭白江口,新罗备战不及, 接连被占领了好几处城池,倭人以新罗为跳板逼近登州,并派出死士身背天雷鼎引爆登州府城墙,登州告急。”

大壮、748:……等等,天雷鼎?

许是大壮的表情过于直白,高力士一下就明白他疑惑之所在,便给他解释道。

“这天雷鼎是倭人最新制作出的一种火器,据说是仿方士炸炉,但威力比炸炉还要大了许多,但需要以死士肉身为引信。”

“这些死士都身背石鼎,选到了适合的地方便开始点火烧炉,倾倒药液,然后再以火箭射爆丹液。”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Y?e?不?是?ī???ū???e?n?????????5???????m?则?为?屾?寨?佔?点

“十多年前倭国奈良城郊外的谷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爆炸,据说把倭国的一个重臣都吓死了。这次登州城遇袭,便是这天雷鼎起了奇效。”

大壮、748:……

不是这过程听着有点耳熟啊,怎么跟当初他们炸藤原宇合的场景这么相像呢!?

合着倭人这十几年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怎么复刻当年的山谷大爆炸?还无师自通了自杀式攻击这个技能,这得搭进去多少条人命啊?!

反正甭管效果如何,反正皇帝是害怕了。

毕竟四面八方都起了战事,尤其是吐蕃背刺截断碛西与河西之间的联系,这让长安城中的李隆基深刻感受到了危机。

彼时的他,在丹药和纵欲的消磨下,早已没了开元初年的雄心壮志。

尤其登州失守,给了李隆基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让他变得如一只惊弓之鸟,觉得长安越发的不安全。

百姓们也害怕。毕竟太平的日子过久了,忽然一朝天下大乱,任谁也没法子接受。

于是城中谣言四起,百姓四散出逃。

倭人死士可是带着火鼎呢!见人就炸,一瞬间血肉尽皆化为粉末,然后魂魄被吸入鼎中,永世不得翻身。

就问这谁能不怕?李隆基也是人,谣言传的五花八门,他在宫中听的胆战心惊。

他开始越发依赖丹药,这次不是为了与妃嫔玩乐,而是他已然发觉自己的精神不济。

李隆基现在每天上朝,听得群臣争吵不休,他都有种发自内心的烦躁,只恨不能把这些在耳边啾啾的家伙都砍了,好图个清净。

而且他越来越听不懂这群人在吵什么了!脑子混僵僵的好像灌了浆糊,唯有服食红丸之后才能得片刻的清醒。

太烦了,去哪里能得清净呢?

“就因为这,所以陛下出京了?”

748觉得李隆基的想法简直匪夷所思。

登州也好碛西也罢,亦或是广府,这都离着长安城远着呢?怎么就用得着弃城而逃?!

高力士嘴巴张了张,觉得这个问题真心不好解释。

他总不能说是陛下的后院起火,武惠妃联合李林甫假装哗变,趁机诛杀了杨国忠与大小杨氏,彻底把持了后宫。

前朝则是成为李林甫一言堂。因为红丸的作用,李隆基这些年已经很少出现在大朝上,朝政完全被李林甫、杨国忠和韦坚三派人马把持。

韦坚倒台之后,李林甫和杨国忠两强争霸,在朝堂大肆安插人马,抢夺韦系的地盘,把个好好的大唐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之后武惠妃设计陷害杨国忠,杨派被杀的杀,贬的贬,李林甫便成了大唐实际的掌权人。

他这样搞,当然有人不服气,于是便怂恿凉州都督李琰清君侧。

李琰是李隆基的第四子,太子被废李亨免职,李琰就是目前最年长还有实权的皇子,他出面对抗李林甫最有分量。

拥戴他的人是这样想的没错,但架不住李琰自己不争气。

李琰带兵还没入关,半路便收到皇帝一封申饬的旨意。不知道是不是李隆基的意思,反正旨意上大骂他想谋反,想要弑父夺位,吓得李琰顿时止步不前,进也不是退也不得。

他的拥戴者一看这还了得?这棣王也太怂了!大军都已经走一半结果还被一张纸给吓住,都说是要清君侧,谁知道这是不是李林甫拟的伪旨。

而且出都出来了,现在回去退回去也担了造反的罪名,不如一鼓作气冲了长安城,万一真能干掉李林甫,说不定还能混个从龙之功。

于是李琰被裹挟着前进,惊惧之下竟然一病不起,一路全靠参汤吊命。

这时候棣王绝对不能倒,棣王就是清君侧的旗帜。所以深感时间紧迫的清君侧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便过了潼关,至此长安再无险可守。

李林甫也慌了。

他虽然在朝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他还真没带兵打过仗,更别说调配幾防务了。

他只能寄希望于他安插在军中的那些人手。

但能投靠李林甫的都是些什么人啊?阿谀奉承的多,有真本事的少,求得都是一条富贵的通天路。

是以不是清君侧大军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