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5


种,这会儿,哪顾得上看李斯的眼色?

他开口就想劝谏君王开设公学一事,李世民忙及时朝他眨了眨眼睛,示意对方稍安勿躁。

好吧,韩非听话地闭上了嘴。

太子的谋智,他是十分信服的。

李世民立刻看向秦始皇,语气不赞同道,

“阿父,公车能寻来的贤才,只有列国的豪强子弟,这样一来,岂不是要错过那些家世稍逊的大才了?”

在这个节点,

朝廷公然派人前往楚地寻访良才,释放出愿意接纳楚国遗民入朝为官的意向,还不知,那些豪族大户为了名额,会争抢到什么激烈的程度。

楚国各郡本地豪强何其的多,到时,哪还轮得到精于后勤管理、统筹全局的沛县萧何?

秦始皇沉吟着,

“不错,往日公车寻访来的人才,朕亦不甚满意。”

除了张苍几个少数难得的佼佼者,其余那些由各地三老推举出来的贤才,要说才能么,确实是有的,但还远远比不上世民从路边扒拉来的那些人才。

秦始皇已经为此怀疑很久了,到底是世民的眼光太过毒辣,还是各地推举的人,确实有滥竽充数之嫌?但据他派人调查,那些人在当地,确实是颇有贤才之名的。

李世民立刻趁热打铁, w?a?n?g?址?f?a?B?u?页?í????ū?????n????????????????????

“既然阿父不满意,那我们这回干脆就不用公车征召了,要是换个别的选拔方式,怎么样呢?”

李斯仪态端正地站在原处,暗暗感叹着,这样的话,也就太子敢这般随意地对陛下说了。

韩非则锁紧眉头,猜测着太子口中“别的方式”是什么方式。

秦始皇当然也很感兴趣,立刻就追问起孩子来。

李世民站起身,从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文书里,飞快找出一份咸阳学室这回的考核结果,把它摊开来指给父亲看,

“阿父,我们就用这种考核的方式来选拔贤才!”

秦始皇罕见地露出几丝困惑,

“考核?朕要选的乃是治国之才,若是让他们只写些字、背默些秦律,如何能判定,此人有无理政才能?”

说起来,在秦国专为官吏子弟设置的学室之中,确实是用考核的办法来层层筛选人才的。

但是这种只学三年的学室,培养的是能识字、写字、背默秦法的合格小吏,而不是世人眼中可堪大用的贤才。

一个贤才的诞生,需要饱读诸子百家之书、并且有一门十分擅长的术或法,这需要投入数倍的勤学苦练和资费时间,哪有人能短短三年,就学得满腹经纶的?哦,世民这种天才除外。

总之正因为这样,秦国才会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在持续从六国招揽贤才,为了留住对方,朝廷动辄便以客卿之位相许。

李世民笑嘻嘻提醒父亲,

“阿父,我们既然要选拔官员,当然要把题目设得难一些,比如说,可以设置算学、明经的分科举试内容。”

韩非和李斯听了这话,眼中都露出惊诧之色,不由茫然对视了一眼。

分科举试?真要用这种考核的办法,来选拔官吏吗?

要知道,秦国学室对小吏的考核题目,以“识写记”为全部要求,这是完全能客观评价的标准。

可显而易见,选拔官员的题目绝不可能如此简单,而题目一旦脱离了客观的范畴,评判自然也就成了难事……

秦始皇修长的手指在案桌上叩了叩,目光幽邃注视着孩子,

“你来说说,何为明经?谁人来出题?谁人来评判?评判标准是什么?又如何判断仅凭那几道题目,就能选出一个合格的官员?再有,如何杜绝题目提前泄露?如何杜绝,评判之人徇私于相熟者?”

第111章

李世民心中大喜。

如果此事毫无商量的余地,父亲必会第一时间严词拒绝。

现在,他问出了这么多直切要害的问题,可见,对分科举试一事是十分感兴趣的!

而这一世:

诸侯已经用五百年兵锋,除去了以血脉世袭的诸王。

关中贵族和宗室百年前、靠分封制得到的那点土地,放在今天吞并了六国的秦国来看,简直不值一提。

而以军功得到爵位和土地的朝中新贵们,当他们离世后,子孙也是无法承袭爵位和封地赏赐的。

除非像蒙骜那样为国战死,或是像王翦一样军功赫赫位居列侯之尊,子孙才有降爵承袭的机会。

一切旧的都在式微,一切新的都尚未升起。

在这样一个如同净土般的秦国施行科举制,李世民不必再有任何顾忌,大可按心中所想放手一博,为大秦社稷早早杜绝隐患!

他胸中涌起了万丈豪情,立刻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阿父,我们可以管这套法子叫科举制,到时出题和评判的人,自然都是朝廷的官员,但不能是同一个官员....至于评判的标准,孩儿已经想好了一套能考察出官员治政水平的法子....至于泄题与徇私一事,朝廷也可以通过制定考试制度来规避。

比如,建立’亲戚故交回避‘制度,再把把学子试卷上所填写的履历部分,翻折封盖以糊名。”

韩非和李斯听得入了神。

秦始皇听到这里,若有所思道,

“听起来倒确实可行...不过,若有人在试卷上做暗记、写暗语....”

李世民正想把“先让人统一誊写一遍”说出来,就听到他的父亲释然开口道,

“只要让人统一誊写后,再交给评判之人,此难便可迎刃而解。”

李世民笑嘻嘻看着父亲,果然换了个亲爹,就能常常心有灵犀了嘛,他一高兴,顿时说得更起劲了。

秦始皇有着敏锐的政治直觉,他越听下去,越觉得世民想出的这套科举制法子,简直堪称天衣无缝——

它既能不按出身、只看才学,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又不会让这些官员世代垄断官职,与军功爵位制的本质逻辑何其相似!

而按照世民所说的设计,二者之间,又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第一、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朝廷只用给他们提供官职、俸禄和钱物赏赐,而不必赐封土地。

第二、朝廷可以根据现任官员的年龄,先评估出每一年乞老或病逝官员的差额情况,再根据轻快,合理定下每一年或两年甚至三年开一次科举。

这样一来,朝廷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而对世人而言,子子孙孙也有无穷无尽的入仕机会。

这两点,均让秦始皇振奋不已。

其实早在灭掉燕国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军功爵位制的致命弊端了:

凡立功者,朝廷必须赐给对方土地,一场灭国大战打下来,新占领的土地近乎要分出三成出去。

那么,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