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8


像你自掏内库做的事了,得过政事堂。”

姬安:“这又不是什么坏事,宰相们总不会不同意吧。”

上官钧:“事情或许他们都没意见,但做什么事都要钱。新建一个部门从国库里掏钱,这事并不容易,尤其这个部门听上去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姬安愣了愣,随即却是又露出笑来:“你说钱的事啊,这个好办。”

上官钧:“陛下准备自己掏银子贴补?”

姬安摆摆手:“用不着、用不着。做刊物哪能没有广告位,招商就是了。”

上官钧不解:“招商?”

姬安:“你想啊,我这刊物可是准备面对广大百姓的。只要商家在上面吆喝,百姓不也能看到。看得多了,想买东西时,是不是就会首先想到那里去。”

上官钧一愣。

姬安:“头几期我可以往里垫点钱,但像京城和大州府这些地方,只要刊物有了热度,绝对很快能招到商拿到钱,成本也就收回来了。”

上官钧想了想,提醒一句:“可哪怕是大商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商铺,小商号更是只在当地有。陛下在京城招商,却全国发送刊物,京中商号会愿意吗?”

姬安跟着想了想:“那就各地都招嘛,让商号自己印好宣传页,到时往最后一糊就行了。发个文到各府州县的衙门,凡招商来的钱他们自留,他们绝对积极。”

上官钧眼中闪过惊讶:“陛下对这些事,倒是脑子转得颇快。”

姬安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好说自己只是看得多而已,只得含糊过去。

*

两人吃完饭,休息片刻,先前去传的那四个人选也都到了,一同在外求见。

姬安立刻将人传进来。

四个人里,三名大将军都是习武带兵之人,身材不说多魁梧,至少都高壮有力。殿前司副指挥使和他们站一起,视觉上看着就偏瘦不少,不过姬安看他手腕和手掌,也不是像自己这种没几两力气的。

当然,姬安最关注的还是那个问题人物——常仁佑。

常仁佑今年三十七,国字脸,粗眉圆眼,留着短须。在四人当中算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问过安后就半低着头不出声,属于打眼看过去很平常的一个人,十分容易直接忽略过去。

姬安问了四人一些简单问题,比如履历、出身、现在家有何人。四人一一回了话,全都已经成家,家眷就在京中,妻妾儿女人数不一。

听上去常仁佑非常正常,甚至在姬安给他们各自的妻儿打赏之时,他脸上还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之色。总之,单从外表来看,没有任何会引人怀疑的地方。

姬安也没多奇怪。如果这人不是影帝级别,又怎么可能这么多年都逃得过上官钧的眼睛。

问完一轮话,姬安就让四人都退下了。

上官钧先前只是看着,此时才问:“陛下可瞧上了哪一个。”

姬安装出思考的模样,好一会儿才说:“那就羽林大将军吧。”

上官钧:“为何?”

姬安:“没什么理由,就我看他最舒服。”

上官钧:“……”

姬安继续说:“另外,那个骁骑大将军,我看他很不舒服。你再查一查他。”

上官钧难得露出些许无语之色:“常仁佑?陛下觉得他哪里不对。”

姬安装傻:“说不上来,就是看到他心中便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上官钧:“和昨日那种有好消息一样的预感?”

姬安用力点头:“对!所以,仔细查查!”

上官钧凝视他一会儿,才道:“我知道了。”

第57章 办刊

查常仁佑的事有上官钧操心,姬安继续展开批奏疏日常。

只是,刚才既然跟上官钧提了办新刊的事,姬安总免不了时不时走神。

后来姬安实在有点坐不住,干脆召来郑永吩咐:“备那辆小车,让今日当值的羽林卫换衣,我要去进奏院。”

郑永应声退出去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姬安微服出了宫。

进奏院不在皇宫内,不过离皇宫很近,是一座占地算得上非常宽广的大院子。

除了负责上载下达各地奏疏,以及编写、刊印、发行邸报,进奏院还是各地的“驻京办事处”。各地官员入京办事,都可住在此处。

姬安突然到来,将进奏院全都震了震。

众进奏官一通忙乱地行礼请安过后,姬安只留了负责印邸报的官员周振。

姬安问:“编纂邸报之处在哪里,领我去看看。”

周振愣了下,小心翼翼地回:“陛下,编纂房不在这里,在门下省内。”

姬安也跟着一愣:“不在这?”

周振:“众进奏官负责收集信息,递入编纂房。编纂房编纂期间,需交由门下省审校,因此安排在门下省内更为方便。待编好定本,再发回来由臣带人刊印。”

姬安点点头——这种安排倒是也很合理。

便说:“那领我去看看刊印房。”

周振依言带领姬安过去。

印刷的房间比姬安预想的小很多,姬安目测就和自己在立政殿的卧房差不多大。房内排着几架活字模,还有两张长桌用于制版。

今天才发新一期邸报,此时这房间里并没有人在。

姬安一边在字架前慢慢走过,一边问:“一期邸报你们要多长时间来刊印。”

周振:“回陛下,只需四日即可刊印完成。制作一期邸报周期为十日,前五日为编纂期,后五日为刊印期。臣等通常用去四日,留出最后一日以防内容临时有变,还有可调整的时间。

“是以上旬与下旬是在六日、廿六日发刊,五日与廿日虽是休沐,但若临时有变,亦会赶工重印。只中旬有些不同,因十五日为固定大朝会,十六日休沐。因此若要重印,便推迟至十七日发刊。”

姬安点点头,又问:“排版印刷需多少人手,共印多少份。”

周振先回了印量,再细说人手:“人手通常是四五人,偶尔还会有加减。”

姬安听得奇怪:“不是固定人手吗?”

周振:“并非固定,都是院中书吏轮着来做,会因内容多少来增减人手。”

姬安更奇怪了:“这种活,不都是做熟了才快。怎么不招固定人手,还轮着做。”

周振细禀:“陛下有所不知。这排版与印刷,朝廷是定为匠人的活计。但这活真不好招人,做的人得识文断字。认字不够多的、文章看不懂的,做起来都极易出错。

“最初换成活字是在太宗朝,据说那时候试过一段时日,终是不成,就只好让书吏来做。可书吏又不是工匠,谁也不想做得时间长了就被当成工匠,最后就变成了轮流来做的惯例。”

姬安讶然:“这么难吗,都培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