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2
宋清之点头,小声:“宣平侯的亲姑姑是晋王的生母”
所以他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
宋锦可惜:“姓杨东一看就没练过武,要是我,一巴掌给他脑袋都打掉”
不过杨彦珺也没省力,两个巴掌哐哐下去,她掌心通红,手掌也麻木了,在所有人震惊地目光下,她再狠狠一推人,把人推在地上,扑到人的身上开挠……
场面非常眼熟
有一瞬间,宋锦还以为自己回到乡下了,感叹:“没想到啊,都城贵女竟也这般凶残”
“我们可不这样”就在这时,一袭浅蓝色裙子的女子走了过来,她轻轻瞥了瞥宋锦,神色冷淡,“你们和珺珺说了什么?”
宋锦歪头
宋清之站在旁边低声:“国子监监学之女程思懿,在监学教史学,丈夫是户部司务,公公是永安候”
这么多称号宋锦没一个知道的,不过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她哦了一声,道:“说她丈夫的私生子要办满月酒了”
程思懿皱起眉头,看向那边不顾形象的好友,叹气:“那就不奇怪了,常文山这人,当初就和她说靠不住了,她不听,现在撞南墙了,也该回头了”
这人看起来又太有文化了,宋锦默默往旁边再挪了一步,瞅着那边毫无形象可言的杨彦珺,出声:“要把她拉回来吗?”
程思懿愣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无事,由着她吧,这么多年的气也要憋一憋了”
她也不只是不知道自己选错了,只不过回头的代价太大了,她咬着牙也往前走
一年一年,一步一步
杨彦珺手拿着长簪喝退想拉她的人:“来,都来啦,我倒是看看有谁碰了我,我到时候和离了就嫁给谁。反正我是二嫁,无所谓正室不正室了,我不介意”
她不介意,他们介意啊
周围的男子别说拦她了,一个跑得比一个院,尤其是晋王,生怕被她给缠上
杨彦珺她娘以前救过原皇后,有这层关系在,
皇上很给她面子的
当初她和宋行之订好了婚,开始准备婚礼了,她悔婚改嫁宣平侯。就这般,皇上都替她赐婚,保了颜面,现在想当个侧室
那必须跑远一点
晋王看着这混乱场面,脑袋都大了,他前些天才因为被父皇禁足,好不容易能参与宴会,能找机会添补一下让父皇看到。现在这闹闹哄哄的,他恨不得原地消失,但是宣平侯是他亲表哥,不能不管
他警告道:“晚宴马上开始了,表嫂是想毁了中秋宴吗?一会儿父皇过来了”
杨彦珺冷笑:“皇上来了更好,我还要求皇上为我做主,替我查查这都城近日关于我的流言是哪些丧尽天良的人传的”
她这油盐不进的模样,看得晋王又恼又急
这事情管他是个怎么回事,闹来闹去的,最后还不是连累他?本来近来父皇就看他不顺眼
晋王压下烦躁,劝:“你们是夫妻,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再说,夫妻之间床头吵架床尾和,你们回去好好解释,是吧,表哥?有什么好好说,你快哄哄人”
常文山一脸的巴掌印和指甲印,又疼又晕,没好气:“我哄什么?疯婆子,杨彦珺你发什么疯,你看看都城哪儿有你这样的女人,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娶了你这样的”
杨彦珺情绪本来就激动,再听这么一说,气得手中簪子狠狠一戳
“啊”
“呀”
一阵惊呼声传来
宋锦哇了一下,再转头看向程思懿,挠了挠头:“还不劝吗?”
不得不说,都城贵女玩的也不小啊
和她想的一点儿不一样
程思懿没有回答,她提起裙摆直接跑了过去:“珺珺,珺珺,你冷静点……”
现场乱糟糟的
但其实没多大点事,那簪子戳进去也就半个指节的长度,疼两天就没事了,可能还不比脸上来得疼。不过这些人身份都不简单,又是在这边,宋锦小声
“她不会有事吧?”
“能有什么事?夫妻打架嘛,皇上不会在意的”宋清之啧了一声,低声,“她娘以前救过先皇后,皇上对她一向容忍,更别说她在常家死了三个孩子,只要不砍了胳膊腿,都是家务事”
宋锦也小声:“就是齐铮他娘?”
宋清之嘘了一声:“尽量别提”
说话间,杨彦珺被程思懿拉开,常文山虽然出血,但也不严重,没什么大事
不过都这样了,两个人也没法参与晚宴了,晋王抓紧机会喊人把他们送走了,看那个表就是气得不清
宋锦她们也看够了热闹,开始往回走路,走着,她撞了撞宋清之,挑眉:“你还挺记仇的啊”
他才是这场闹剧的导火索
宋清之辩解:“我不是记仇,只是记性好。再说了,我也没想到她这么猛,啧,还好当初退婚了,不然老大就完了”
宋锦嘴角一抽:“他要是好东西能玩?”
宋清之为宋行之说话:“其实也还好,老大是风流些,但是他不骗人啊,他对姑娘都还好,出手大方温柔体贴……”
宋锦没说话,只是挑着眉看着他
宋清之说不下去了,他深深叹气:“老大啊,这不能怪我,实在是你太不中用了”
因为前朝之事,本朝主流克己克欲,大部分人家在外不说,家里妻妾加起来有四五个已经算多了,大多数人也就是除了妻子之外还有一两个妾,一心一意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其他的,丫鬟数量也有专门的规定,不能有钱便随便买。各种青楼坊院牙行也是管理严格,严禁逼良为娼,也禁官员狎妓
所以总的来说,宋行之确实非常风流了
宋清之只得叹气:“定婚那会儿他后院还算清静,他好不好的不说,这事事先都说好了,她点了头了,后面又闹成这样,总不能还要感激她吧?再说了,我这不是好心嘛,不然真等孩子上了族谱,可就麻烦了”
宋锦翻了个大大的白眼,拉着牛铁兰继续往回走
相比之前,现在外边人更多了,因为有些距离,许多人并不知道那边的事,三三五五聚在一起聊着天,光是看衣服便能看出家庭条件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过十年,这些人定然又不同了
宋锦抬头,周边挂满的灯火在微风下轻轻摇晃,每个桌子边放着精致的灯笼,一会儿可以点亮,结束后由各家带回,不过回去后分给谁应该又是一番争吵了
像这些世家小姐,衣食这些由家里置办,真正到手的月钱,大部分也就一二两,不算私底下家长的补贴,便是国公世家也不会超过十两,都得算着算着
真要一掷千金的,要么就像宋家这般产业多人口少还擅长经营,要么就是很能贪——不过后者危险性太大了,贪了也不敢大张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