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7
。”
云青青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举手问道:“这里是不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上?”
导游愣了一下,旋即笑道:“看来我们这位朋友地理很好呢。
没错,日月山东侧年平均降水可以达到700多毫米,西侧降水量就锐减至400毫米以下,降水也是影响农耕和游牧两种生态的重要因素。”
云青青低声跟同事嘀咕:“在步入工业社会以前,农耕文明与游牧政权其实都严重依赖自然条件,所以历史上很多王朝的疆域争夺都围绕着这条等降水线开展。
哦,南宋除外。
在靖康之耻之后,800毫米降水线等降水量线第一次在历史上成了游牧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分界线。”】
。
秦二世时空。
“降水吗?”
蒙恬若有所思。
w?a?n?g?阯?F?a?B?u?y?e?????ǔ???ē?n??????2?⑤?????o??
这些年他也算南征北战了,见得了许多不同的风土人情。
“齐地近海,因而雨水丰沛,一路往关中而来,雨水似乎确实是次第减少。”蒙恬回忆着这些年的所见所闻。
“听闻百越多山林,草木扶疏,潮湿而生瘴气,北地却干燥得脸皮都开裂……莫不是这雨水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蒙恬又想到自己主持修葺连通的长城,长城内外气候确实不同。
他快步走到一个带锁的木箱前,自其中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份折叠好的绢帛,展开细细查看其上的墨迹——那是他亲手绘制的舆图,其中渐渐连接的黑色线条,便是长城所在。
蒙恬的手指顺着代表长城的墨迹移动,目光炯炯。
“莫不是!莫不是这就是那分界线?”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又一次陷入了无能狂怒。
“到底是那个忘八端!!!”
依赵大的暴脾气,恨不得找出这个混球狠狠抽上几顿,打死都不为过。
可惜,他管得了儿子孙子,还管得了曾孙玄孙吗?
“不成不成。”赵匡胤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他很不愿意承认那败家玩意是自己的后代,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开始大脑疯狂运转,想要避免出现这种可能。
究竟该如何保证子孙——或者说上位的子孙——的质量?
如果后代实在蠢得无可救药、坏得空前绝后,那要用什么措施来保大宋江山?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沦落到破国亡家,至少不能让游牧捡了漏啊!
君不见春秋战国各国伐交频频,但即使是韩国也能按着匈奴打;汉末诸侯都打出狗脑子了,那也是肉烂在锅里,胡人但凡敢伸手就等着爪子被剁烂吧!
大宋怎能软弱无能至此?
。
宋高宗时空。
“靖康之耻!好一个靖康之耻!”
赵士珸又羞又气,脸红耳赤。
“可恨我大宋青史之声名,尽败于二帝之手!”
他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曾孙,与太上皇赵佶同辈,所以他敢说旁人不敢说的话。
更何况,在北狩途中他看尽了亲眷受辱的种种惨况,也目睹了高高在上的帝王卑躬屈膝只求苟活的丑态。
这段时间,他在北地艰难抗金,又自天幕中窥得种种信息,心中对于帝王的那层滤镜早已碎得干干净净。
跳出赵宋宗室、天子之民的身份去看,赵士珸意识到大宋沦落到如此地步,赵佶和赵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非往日他以为的单单只是奸臣作乱。
说到底,奸臣佞幸不绝,背后必然离不开皇帝的昏庸无能。
“若是此二獠还有一丝半缕的羞耻之心与皇室威仪,当自绝于金营,以示大宋不屈气节。”
在他人因为宋朝疆域而羞愧脸红的时候,赵构的脸也红了,不过他不是因为羞耻,而是激动和兴奋。
“大宋国祚绵长,宗庙可无虞也!”赵构愉快地嘬了一口美酒。
不过很快他又陷入了苦恼。
“也不知这八百等降水线在哪里?不若直接与金人议和,两国以此为界,换得天下太平?”
。
【“而日月山以前叫赤岭,什么时候开始叫日月山的呢?这就跟我们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息息相关了。大家知道是谁吗?”导游抛出了一个问题,立马引来稀稀落落的回应。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没错,就是文成公主。”导游笑眯眯地给答对的游客发了糖果,继续道,“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
由于唐朝时,大唐和吐蕃以赤岭为界,过了这座山公主就要正式离开故土,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度过余生。
因此她对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文成公主站在峰顶西望,不禁取出了‘日月宝镜’,镜中映出了她回不去的故乡长安城与此生不复相见的亲人,悲喜交加之下公主失手将镜子打碎成两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从此以后赤岭就改名为日月山。”】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原本在兴致勃勃赏风景,同时也在盘算着某些属于天策上将的小心思,这个听起来颇有几分浪漫与玄幻色彩的故事,却让他心下一沉。
“原来,大唐也有和亲公主吗?”
扪心自问,两国邦交是以一个弱女子为纽带的吗?
“可惜,大唐暂时无力将吐蕃纳入麾下。”这意味着这样的和亲公主或许还会有很多。
这又会是谁的女儿,谁的姐妹?
。
唐睿宗时空。
太平公主微微发怔,她想起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李奴奴,或者说她更熟悉的是那个封号,金城公主。
李奴奴算起来还是太平公主的侄女,她是邠王李守礼的女儿,后来被唐中宗李显收养。
虽然李奴奴只是宗室女,却也是自幼其他公主一同成长于皇宫中。
神龙三年,中宗皇帝下旨进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去岁,年仅十三的李奴奴踏上了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远嫁之路。
想到当初李奴奴出嫁时,中宗皇帝亲自渡过渭河设宴百官,又命随从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席间中宗皇帝谈及公主年幼远嫁更是唏嘘涕泣。
太平公主听闻此况,却只想到当年吐蕃向大唐求亲,点名要娶她,母亲为了不让她远嫁,又顾忌两国邦交,只得让她在太平观出家。
思及往事,太平公主不由得心中酸楚,既是思念当年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时光,又有些物伤其类的感同身受。
“也不知奴奴在吐蕃如何了?”太平公主突然对这个感情一般的侄女心生怜惜,纠结了片刻,还是在评论区发出了她对金城公主的问候。
等了许久,太平公主没等到金城公主的回应,只得暂时放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