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


的翰林学士建议僖宗免赋税,开义仓,赈济灾民。僖宗答应了,但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因为各地的义仓空的都能饿死老鼠,哪里有粮食发给灾民?而且当时南诏进犯西川、党项、回纥侵扰天德军,哪儿哪儿都需要赋税,怎么可能减免?于是大家伙一商量,决定编个好听的理由糊弄小皇帝。

这个理由有多离谱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京兆尹杨知至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皆贺。

京兆尹说啦,蝗虫到了京城周围,不吃庄稼,全都一头撞上树上死啦!宰相立马歌颂,这都是圣上的仁德感动了天地,感动了蝗虫,他们自愿赴死诶!

反正如果我是唐僖宗,我当场就得骂街,非得让这群人钻进蝗群里试试,是不是真的撞树而死。

但,僖宗他,信了。

僖宗的智力没有问题,他只是懒得管而已,别耽误他打马球什么都好说。所以你们知道僖宗这个谥号是怎么来的了吧?]

秦始皇没了压力后突然发现,吃别的朝代的瓜,真是香啊。

他笑着对群臣道:“有君臣如此,怪不得黔首会奋而暴起。”

完全忘了昨日才听到他儿子将来的胡作非为不遑多让。

唐朝,两仪殿。

李世民已经开始咬牙切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们都把圣贤之言当耳旁风不成,如此轻佻的君王如何能担当大任,上一任是怎么选太子的!”

尉迟恭赶紧转移话题:“陛下,这南诏听着像剑南道那边洱海附近那几个小部落。”

“快拿舆图来!”

君臣几个对着地图研究一番,又有宰相房玄龄在一旁详解了南诏的历史。

李孝恭请奏:“这几个小部落虽然暂时归附于大唐,但听天幕之词,日后部落间会统一,并自立成国。臣请发兵洱海,灭其首领,设郡县,置流官,真正纳入我大唐版图之中。”

魏征反驳:“那里路途艰险,瘴气严重,不可妄动,定要准备充裕才行。河间王切勿妄动。”

李世民心知魏征说的是实话,且他们现在还有别的规划。

但没关系,南诏是吧,党项是吧,回纥是吧,朕都记在小本本里了,回头早晚跟你们算账。

[民生本就疲敝不堪,中央政府又当睁眼瞎,毫不作为,任由灾情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王仙芝振臂一呼,应者四起,马上就有大批有野心的义士,或是吃不饱饭的农民来共襄盛举。

王仙芝自称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而他率领的义军,则号称“草军”,即草民的军队。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y?e?不?是?ī????ù???é?n?②?0????5?????ō?M?则?为?屾?寨?佔?点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天补均平,就是要求平均财富,这是第一次在起义口号里明确表达了己方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进步。

补不足之说,是儒释道一贯推崇的一种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想。

比如道教经典《太平经》里宣扬,富有的君子应该“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但这些都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的,而底层民众真正喊出口号,要求自己的生存权利,还是第一次。

虽然不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班振聋发聩,但也足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秦始皇听到这里,脑海中才渐渐清明起来。

以前他对儒家仁爱的主张不屑一顾,是因为觉得这会让国君过于仁慈而显得软弱,过于仁义而显得迂腐。这不仅不能让大秦强盛,反而会在列国竞争中处于下风。

后来天幕对他统一后的政策隐隐有责怪之意,他在反思,却有许多地方想不通。

现在他真正了那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含义。

那些黔首,不是他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工具,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想过更好的日子。

而不是在使用了“贫民、愚民、弱民”等政策后,挣扎在温饱线上,继续给他的大秦帝国搬砖。

所以统一天下后,他该使用一些更柔和的手段,让老秦民过得更好,让六国遗民融入大秦,让有不臣之心的六国贵族为他所用,没有谋逆的根基。

这,才是他新一轮名垂千古的目标!

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向天幕深深作揖。

“政,谢天幕指点迷津!”

【作者有话说】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文,所以写的时候经常一会儿一个想法,导致主线可能有些凌乱,所以一会儿先把第二章 重新修一下。

然后我申请了这周的榜单,所以周四前会更够3万字,晚点应该会二更

第6章 唐末农民起义2

◎朕要改革科举,谁赞成,谁反对?◎

[王仙芝起义后没几个月,转年初,黄巢就在自己的家乡曹州冤句起兵响应。

曹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曹县。

看出来黄巢有多牛逼了吧?]

李世民努力平复心情,问:“各位爱卿,这冤句可有何特殊之处?”

“额……”他们也没听说过啊,“可能,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吧。”

[黄巢家也是以贩卖私盐为业,而且是祖辈相传,兢兢业业,到了黄巢这一代,他家攒够了钱,就想洗脚上岸,成为体面人。正好小黄巢从小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就能和祖父对诗,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大作。

《提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看看人家,才五岁,就有志向想成为掌管百花的青帝了。]

画面中一处开满菊花的庭院,坐在躺椅上的慈祥老者笑着看站在面前的孙儿。而虎头虎脑的小孙子则用稚嫩而清脆的嗓子慢慢念出自己想出来的诗句。

w?a?n?g?阯?F?a?B?u?页?ⅰ????μ?????n??????Ⅱ??????????M

一脸的神气。

“好诗!”李世民赞了一声。

此等人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可惜。

另一时空的秦始皇虽没有见过这种的格律诗,但不妨碍他能欣赏到唐诗之美,他不住点头:“这诗气势恢宏,小小年纪便有这等抱负,难怪会成为一个枭雄。”

[当然啦,五岁对诗这件轶事是宋朝张端义记载的,是不是真的五岁所作我表示存疑。但不论如何,肯定是他写的。且观此诗不留于粗豪,不失含蕴,霸气侧漏,可见他的心志。

长大后的黄巢跟万千学子一样,去长安参加科举,想搏一个功名,也是完成家族给他的使命。

但各位,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一套科举流程是从宋而始,到明代形成定制的。唐朝的科举,跟这不太不一样。唐朝的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而且最重要的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