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
大哥将林小红送到了家门口。
仨崽崽听到动静都跑出来了,林小红就让俩小的拿菜盆,大江和她一人一个面口袋。
因为牛车还要回去接人,她没让林大哥、大嫂进屋。
看着牛车走远,林小红招呼仨崽,“快进屋!进屋!”
——————
林小红稍微休息一下就开始干活了。
她得把被子缝起来。
她可是把两床被都拆了呢。
今天不做好,她们晚上要光溜溜睡觉了。
先把那个抠洞的做好,现在人家可是平平整整,但是薄了不少,所以要加些新棉花。
为什么要先做这个呢,那是因为另外一套的被单还在盆里泡着呢。
早上拆时刚泡的。
今天洗出来,想要完全干也得两三天。
“过来一起铺棉花。”
林小红招呼仨崽过来一起干活。“我先做个示范。先揪下一朵新棉花,这样撑开,小心的铺在棉被上,很简单对不对。”
林小红示范了两次就让她们开始了。
主要是这活儿不怕做砸了,可以补救的,索性就让他们随意发挥了。
“你们看看,做一铺棉被并不简单,所以以后入睡前不要喝太多水,要尿干净再进被窝,这样就不会尿被子了。”主要是她不想再睡带色带味儿的被子了。
掏黄色棉花的经历她也不想再来一次了,太刺激!
有了三个崽的帮忙,新棉花很快铺好。
“这个厚度可以了吧?”林小红估算了下,大约絮进去两斤半左右的棉花。
“行!”李河伸手摸了摸,“娘,咱们晚上就盖这个?”
林小红点头,“嗯呐。”
看到二闺女、老幺都没反对的,“那我开始行线了,这个不用你们帮忙了。对了,盆里的被单子是你们仨的任务,自己分吧,还是用脚踩,拧水的时候喊我啊。”
林小红不理仨崽崽在一边嘀嘀咕咕的,开始拿针穿线。
用得是新线,没用拆下来那些。
怕那些线时间长了不够结实。
她用得是单线,这样缝得更快,而且线也不会太明显。
她怕棉花会跑,所以要缝格子。
这对她来说太简单了,即使没有线尺,没有隔板,她照样缝得倍直。
不过她还是想念缝纫机,那样效率会更高,而且也不会这么累腰。
林小红一口气将行线都做好,然后下了地,做了几个拉伸,主要是直直腰。
“娘,你干啥呢?”李河好奇问道。
林小红不好解释这是瑜伽动作,只道,“腰酸,抻抻。被单洗完了么?”
李河也就好奇问问,“妹妹和弟弟还在踩,踩完就换二遍水。”
林小红在门口看看,看到小溪和小河正踩得兴高采烈呢,“要投洗两遍,我擦了不少肥皂。铁锅里有热水,记得多添些,别着凉了。”
李河回了知道了,还模仿林小红的鹤式,做得比她还稳当。
林小红竖起大拇指,“大儿子厉害!别摔了啊。”可没瑜伽垫。
她要继续缝了,一鼓作气将棉被做好。
想到晚上就能盖上松软、暖和的“新”被了,顿时动力满满。
作者有话说:
跪求收藏~
第34章
◎仨舅舅来送家具…◎
林小红看着认真写字的仨崽,满意的点点头。
这才不到十天仨崽已经习惯学习、写字、看书了。
李河年纪大,学习速度也是最快的,已经能数到二十了,还有五以内加减法,就连拼音也学会十个了。
她准备拼音全部学完再教汉字,家里还有字典,到时候不会的可以自己查。
小溪也很聪明,课程没比大哥落后多少,在计算速度上慢点,还要多加练习,可是字写的比她大哥规整。
至于老幺,他年纪太小,林小红有意识的减少了教学内容。
但是小家伙进步明显,特别是在说话上。
现在三四个字一起说完全不是问题了,小嘴叭叭,一说就停不下来。
他最喜欢给她们讲故事,或者说是复述故事。
别看人小,讲得特别不赖,时不时的还能来个配音,最熟的就是咩咩咩…
除了学习这块让她满意,还有就是半个多月的投喂有效果了。
仨崽虽然还没胖,也没婴儿肥,但身上挂点肉了,脸色也没那么枯黄了,有些血色了,就连新长出来的毛茬都黑了不少。
仿佛蔫吧吧的小草重换生机了。
让她感受到了“养/成”的快乐!
林小红看着孩子们学的认真,也有些被感染了。
拿出自己订的草稿画本,用铅笔勾勒起来。
已经有六幅作品了,确切的说是简稿,修改空间巨大,没上色那种。
她这也算在做准备,还不止这样,她还给两个画报去了信,询问接受不接受画搞。
一个省内的一个北京的。
信已经邮出去一个星期了,省城的肯定到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回信。
她为了能有个“内行”联系人,也是煞费苦心。
怕没人给她回信,她在信封里装了两页空白信纸,还包着邮票,省内的是二分的,北京那个是四分的,考虑的可谓是周全。
她在信里最后写了两句话,大意是她非常喜欢画画,但是投稿无门,诚心希望师傅们指点一二。
没敢写“老师”,这个年代老师很多被喊成“臭老九”,可不是好称呼。
她不同,在自己生产队,学生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敢喊她“臭老九”,肯定挨抽,再加上农村不邪乎,所以在农村叫“老师”没有问题,她那信去的不是城里么,就改了称呼,真的是一点忌讳不敢犯。
反正最后这两句话她可谓是煞费苦心了,每个词都斟酌了一番。
都恨不得在这字上刻上“诚恳”二字。
她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位内行的指点,因为隔行如隔山,真的有用。
就拿后世来说,信息爆炸,查询信息渠道众多,可是想入行或者改行也是千难万难的。
她的副业之一是给人画封面,刚开始她就是兴趣,画完了根本不知道投哪个app,还是后来看到了相关的视频,才有了了解,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默认的“潜/规则”,是不会大咧咧的写出来的。
有了前世的教训,她才很想有个“领门人”。
“娘,中午吃啥?”问话的是老幺。
这话说得溜溜的,一点看不出来半个月前还俩字蹦呢。
小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天一样。
不过也是一天赛一天的能吃。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们兄妹仨还没到呢,饭量也不小。
当然这也和她故意多投喂有关,把胃养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