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6
安照旧起床上学,背着书箱出门的时候,祖父也刚上马车,他索性跟祖父同乘一车,顺便打听一下玻璃局的八卦。
陈老爷哈欠连天地靠在车壁上感叹:“也是不容易,这么大点的孩子起早贪黑地读书。”
平安却纳罕地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您今天起这么早?”
陈老爷告诉他,工部下单了一批镜片,用于生产千里镜,配发于各地卫所,要求高,预算低,工期紧,陛下还极为重视,他想睡懒觉都睡不着了,索性早点起床去跟老卢商议一下。
“哎,”陈老爷幽幽一叹:“越来越像那个什么……”
“社畜。”平安道。
“对,社畜。”陈老爷道:“距离致仕还有十五年九个月六天零九个时辰。”
老社畜今天也要加油!
平安见祖父实在辛苦,便想着休沐日给他安排点活动,比如叫上老钱,一起逛花市?两位老人家都是养花养鸟的高手,一南一北养法不同,一定很有共同语言。
又是被自己的孝心感动到的一天。
于是趁着午休,平安乘马车去了崇教坊的国子监,他有几个月没来了,还是太后寿宴结束后匆匆见过钱祭酒一面,不知道老爹这个副手不在国子监的这一年,老钱同志有没有放羊。
谁知去了国子监,老钱并不在廊下逗鸟,连他的花花鸟鸟都不知被收到哪里去了,熟悉的小吏打扫完老爹签押房,热络地跟他打招呼:“小衙内,有日子没来了!”
平安打开身上的背兜,从里面翻出一袋糖果,端午节已经过了,就送他一包粽子糖吧。
小吏将糖袋子收好,笑容更加热情:“您找钱祭酒吗?他在敬一亭忙着,小人领您过去。”
平安有点惊讶,印象里,“钱祭酒”和“忙着”这两个词几乎不会同时出现,他得赶紧去看看,老钱同志在忙啥呢?
小吏一路对他说,三年前,陈司业在陛下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若是今年秋闱,国子监中举的人数仍不达标,钱祭酒就要引咎辞职,还得挨三十廷杖。
平安一向聪明的脑袋有点卡顿,为什么老爹立军令状,老钱要挨廷杖?
原想着时间紧任务重,老钱同志又失去了老爹的帮助,只能自己挑大梁,正在伏案批阅公文什么的。
谁料敬一亭前烟熏雾绕,阶下摆着供案,老钱带着手下的典簿、监丞及一众博士、助教等大小官员,每人捻着一炷香,朝天地四方虔诚叩拜。供案旁,一位身穿太极八卦图道袍的老道士,手执拂尘,念念有词。
什么“天地玄宗,万炁本根”,什么“广修亿劫,证吾神通”,声音时大时小,让人听不清楚。
等他念完咒语,从怀中掏出一幅黄绢,平铺在供案上,开始用朱砂绘制符文,符文之下,依次抄录参加本届秋闱的监生姓名。
待老道士写完姓名,将毛笔搁下,双手结文昌手决,又开始念咒语,黄绢竟无风自动,真有那么点玄妙之感了。
平安这才看懂,原来是在进行一场封建迷信……呸,文昌法事。
又听那道士对钱祭酒说:“如能找一位属狗或属猪的神童,必定事半功倍。”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页?不?是?ī???????é?n????????????????????则?为????寨?佔?点
属狗属猪,还得是神童,钱祭酒算了算,那不正卡在九到十岁吗?十天之内,上哪找一个刚好符合年龄的神童?
他举目四顾,忽然看见平安正站在大槐树下,和一个小吏聊得火热。
钱祭酒大呼一声:“悠悠苍天,何其厚我!”
撸起袖子就去抓平安。
平安看他那两眼放光的神情,还以为自己要被生祭呢,撒腿就跑,围着大槐树跑了几圈儿,把老钱累得倒在地上。
平安赶紧折返回去:“老钱老钱,你没事吧?你体力也太差了!”
官员们都围了上来,将钱祭酒扶起,这才对平安解释了前因后果。
只是让他去送考而已。
“早说嘛。”平安松一口气,他最喜欢干这种活儿了。
第123章 爹爹要回来了!……
等到老道士离开,参与法事的官员们也各自散去,平安拉着老钱到他的签押房。
他觉得老道士有点水,而且封建迷信不可取,便从小背包里拿出一个卷轴,让他拜一拜。
老钱看着那副金光闪闪的孔子像,比一般的孔子像更精神,便虔诚地拜了四拜,并将每一个赴考的考生姓名、籍贯、专经、写作风格等依次报出,请他老人家保佑。
平安在一旁听得都困了,这愿望许得也太详细了。
被他这么一闹,平安倒把邀他去花市的事给忘了。
不过老钱正面临入仕以来的最大挑战,想必也没心情出去玩。
周围人都忙叨叨的,平安反倒闲了下来,功课之余就是背着手到处闲逛,然后摇头叹气,都忙,忙……忙点好啊。
八月初九,乡试第一场考试,平安四更天就起床了!
曹妈妈打着哈欠帮他穿好衣裳:“平时上学的时候拖着拽着才肯起床,一听说别人要考试啊,叫都不用叫。”
平安攀上老钱派来接他的马车,一路来到贡院,扛着一杆写有“国子监录选”五个大字的旗子,跟着送考的教授和助教们挤进人群。
今年顺天府贡院有两千多人参加乡试!平安刚挤进去,连人带旗一起被淹没了……
便有个年轻些的助教直接让他骑在了脖子上。
平安像竹笋一样破土冒头,视野一下子清晰了,挥舞着手里的旗杆,神气十足地往国子监的专属位置移动。
来考试的监生随着旗帜缓缓向中间靠拢集合。
上一次来送考还是两年前,小叔公参加会试,他还太年轻,送完小叔公就去吃吃喝喝了,没仔细了解过顺天贡院里的情况,借着这次送考,也跟教授们打听了一下。
京城贡院的情况竟比他们老家还差,猪栏一样的号舍,棚顶都是破的,里面三面围墙广不容席,成年人钻进去站都站不直——这一点倒不用平安担心,因为听教授们的意思,以他的学习进度,大概率等不到成年就会被送进猪栏……呸,贡院。
接下来各地都是一样的,吃饭睡觉做文章都在小小的号房里,每场三天两夜,共考三场。
总结下来只有一句话,真不是人考的啊!
“好在秋高气爽,天气还是很舒服的。”平安道。
刘教授呵呵笑道:“乡试尚在秋日,会试可在开春,春寒料峭,而且为了防止舞弊,衣裳不能挂里,被褥不能絮棉花,单鞋单帽,一样要在号房里待九天。”
平安平白打了个寒颤。
王教授还在火上浇一把油:“冷还不算什么,怕的是起火,有一年会试,巡考的士兵在考场内生火取暖引发了火情,负责龙门的御史紧闭贡院大门,里面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