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2
不见,朕很是想念,都没事吧?”
云岚笑着摇头道:“皇阿玛,我很好,太子弟弟也是。”
小太子附和道:“皇阿玛,一切顺利。”
皇帝每天听着里头的消息传来,知道云岚比小太子恢复得更快一点,两人都恢复得不错。
刚才他随口一问,也是想亲自听听两个孩子的话。
皇帝搂着云岚一会儿,就示意大阿哥、三阿哥和四阿哥一起去湖中宫殿了。
云岚十分惊讶,都不隔几天,才让弟弟们过去种痘吗?
再就是,他们这次是两个人,怎么下一次就成了三个人了?
皇帝无奈道:“原本朕打算让大阿哥和三阿哥去种痘,三阿哥却舍不得四阿哥,非要带上他。”
“朕想着大阿哥领两个弟弟去种痘也行,反正湖中宫殿也住得了。”
两个人种痘和三个人没什么区别,多送一个御医和照顾的宫人进去就是了。
惠妃原本还想着,三阿哥那么想跟四阿哥一起种痘,那大阿哥晚一点去也行。
她还是不大放心,哪怕亲眼看见云岚和小太子活蹦乱跳回到岸边,依旧想着大阿哥再看看再种痘,更安稳一点。
可惜皇帝不同意,觉得大阿哥年纪只比云岚小一点,比小太子要大。
小太子都种好了,大阿哥还落在另外两个弟弟后边并不合适。
皇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惠妃能怎么办,只好捏着鼻子妥协下来。
云岚和小太子回去后都结结实实上下清洗了一番,御膳房还送来可口又好克化的吃食。
毕竟他们两人在湖中宫殿的时候,因为种痘的缘故,吃得都比较清淡,就不好回来后一下子大鱼大肉,免得消化不良。
云岚还想着大阿哥他们几个应该很顺利,只是七天过去后,三人并没有上岸。
十天之后,三人依旧没回来。
惠妃和荣妃每天就守在岸边,一步都不肯走,就盼着自家孩子早些出来。
皇帝那边传来的消息,只说几人发热得久了,褪下来后要慢慢巩固,才会晚上几天。
虽说他说没事,惠妃和荣妃依旧不放心。
好在第十二天的时候,大阿哥领着两个弟弟终于走出了湖中宫殿。
惠妃激动坏了,一把搂住已经颇为高大的大阿哥,把大阿哥闹了个红脸,挣扎道:“额娘快放手,那么多人呢!”
这话叫惠妃又哭又笑道:“我在岸边等了好几天,实在太激动了,都没事吧?”
她上下摸着大阿哥,只皱眉道:“大阿哥瘦了。”
大阿哥摆摆手道:“没事,里头的吃食清淡了一点,我不太能吃下,回头再多吃点,转眼就能胖回去了。”
三阿哥也被荣妃搂着怀里一个劲喊着心肝肉,他的小脸也全红了,被大阿哥时不时看过来,也忍不住挥舞着手脚挣扎:“额娘,我没事,好着呢!”
四阿哥环顾四周,佟皇贵妃也来了,却不如惠妃和荣妃那么激动,只上前打量了一番,摸着他的小脸道:“回来就好。”
闻言,四阿哥才笑了起来。
接着是三格格、四格格、五格格和六格格一起进去,后边是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一起。
刚出生不算很久的八阿哥,就要多等两年了。
弟弟妹妹们种痘都很顺利,消息也传到宫外,不少人诧异皇帝如此果断,直接研究好牛痘后,就让孩子们种上了。
毕竟这还是有点风险的,不过如今看来,风险却不大,所有孩子都好好的出来了。
以后他们还不用再担心天花,大臣们心里不是不心动。
谁家不是有孩子,天花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长剑一样,一不留神就可能落下来。
如今终于有了解决天花的法子,风险还小,大臣们纷纷上折子,想要让自家孩子参与。
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最是危险,也该是先种痘才是。
皇帝大手一挥,在京城寻了个地方,建了个大院子,专门给大臣们的孩子种痘。
还派去熟手的御医,又在院子周围派兵把手,那就万无一失了。
种痘如火如荼进行,比皇帝想象中要顺利,他不由龙颜大悦。
皇帝看向身边的云岚,心想他的女儿果真是个大福星!
他不由庆幸当初先去裕亲王府上的时候,没看上兄长家的女儿,而是去了弟弟常宁的府上,遇到了云岚。
要是皇帝一开始就选择了裕亲王的女儿,就不可能再去常宁的府上了。
只能说,他们两父女能相遇,也是缘分了。
尤其宫外多少人说皇帝只是一时新鲜,时间长了,就没那么宠爱云岚了。
哪怕皇帝自己也是觉得有这个可能,毕竟政事繁忙,他实在没有精力分心照顾孩子。
谁能料到,云岚比想象中好养,又叫皇帝抱在怀里,一直都舍不得撒手了呢!
【作者有话说】
[捂脸偷看]回来晚了,只来得及写一点~~么么哒
第134章
第134章
御医得带不少弟子来帮忙才行,后来云岚提议在国子监设一门医科,让更多的大夫加入进来,进度就能加快了。
这些大夫原本就有医学基础,身份调查后人品没问题,医术也不错,上手种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大夫的人数多起来,就能从京城往外慢慢普及种痘之事。
从皇家到大臣到京城的百姓都种痘了,京城周边地方的百姓也就知道了,相当乐意配合。
如果一开始就从周边种痘,估计百姓们还会犹豫了。
培养这些大夫也不是几天,还需要几个月的功夫,让他们熟练后,还能解决很多突发问题才行。
还会让有经验的老大夫带着新大夫去实践,然后一直这样老带新,那就万无一失了。
刚开始几年的进度要慢一点,等大夫的人数上来了,那么就能加快速度,普及得更广了。
应召的大夫比云岚想象中要多,国子监根本容纳不下。
皇帝就在国子监附近另外办了个专门的医药学院,甚至在京郊还办了分校。
江南那边也上折子强烈要求办这样一所医药学校,毕竟他们离得远,种痘也不知道要多久才普及过来。
要是这边能培养不少大夫,那就能从江南向周边开始种痘了。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皇帝就批准了,另外派了几个御医过去江南教导。
等种痘结束之后,这些也是现成的医药人才了。
皇帝自己对医药就十分感兴趣,中西医都学过,各有长处,两者要是能结合在一起,那就能事半功倍了。
甚至皇帝打算在尚书房加一门医药课,让孩子们对医药有一定的概念。
别是御医开了什么药,他们一窍不通,这方子是合适,还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