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3


詹通判也不让他通背,那样没意思,而是随口提了一句。

裴长青便顺着背下去。

不管论语还是大学中庸,他都背诵无误。

詹通判频频颔首,“确实不错。”

虽然裴长青没说背了释义,詹通判还是没忍住提问了两句,让裴长青释义。

裴长青也对答如流,虽然跟朱本不完全一致,但是意思一样,而且他进行了发散,说得很好。

詹通判由衷夸道:“若是六七岁开蒙,如今你早就进士及第了。”

听他言谈颇有见地,保不齐知县都做两任了。

裴长青谦逊道:“大人谬赞,小民之所以学得如此好,一半是我妻的功劳。”

詹通判以为他要说沈氏赚钱养家、孝顺父母、养育儿女辛苦,谁知道裴长青说的是多亏了妻子陪他读书、释义等等。

詹通判有些不敢置信,惊讶地看向沈宁。

之前他没仔细看沈宁,只以为是一个有经商天赋的妇人,没想到她读书也很有天分么?

他忍不住又试试沈宁。

他没有试她背书,毕竟她不参加科举,背书用处不大,他试的是她的见地、对经义的理解和发散。

他发现沈氏居然见解新颖独到,和裴长青相得益彰,比很多读书人的思想更加纯粹,眼界更加高远。

不可思议!

最后他问出了最好奇的一点:“两位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识字,看懂经义的?”

识字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看懂经义,明白意思,再根据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是简单的事儿。

没有个十年,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他们多久?

裴长青和沈宁略有点心虚,他们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啊,从学习到形成自己的观点,也的确需要好多年。

他们前世受教育年限比现在寒窗十年的学子更久。

裴长青想回答,见詹通判盯着沈宁,便没开口,等阿宁给他信号他再解围。

沈宁笑道:“詹大人,我只是一介妇人,不是很懂规矩,想到什么说什么,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人海涵。”

詹通判温和道:“只管畅所欲言。”

沈宁:“不知道蔺大掌柜有没有跟詹大人说过拼音识字法。”

詹通判微微颔首:“说过。”

不过他已经是六品官员,当时也只是听说而已,对识字方法兴趣不大,并没往心里去。

现在听沈宁说他们靠拼音识字在短期内学会识字,并且能独立自学背书,他就非常震动。

果真?

沈宁:“对,大人可以试试。”

詹通判当即翻出一本书来,是一本游记,里面不少生僻字,他递给沈宁让她看看哪些字不认识。

沈宁实话实说,第一句话就俩字不认识的,一页上面得三分之一不认识的。

詹通判试了试,告诉她其中一个字的读音,又简单说了释义。

沈宁便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一个小手账本,把这个字临摹下来,标上拼音和释义,递给詹通判。

“詹大人,我们就是如此学字的,第一次不会,记下读音释义,每天复习,积少成多便会了。”

詹通判看了看,又看裴长青,然后扭头看一边乖乖坐着的小珍珠和小鹤年,“这俩孩子也学了?”

沈宁点头:“这拼音本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阿年和小谢公子跟我们一起琢磨的,几经变化完善,最后就是这样的。”

詹通判让沈宁标了几个拼音,示意小珍珠和小鹤年来看。

沈宁笑道:“大人,阿年识字比我们夫妻俩还多,让珍珠试试。”

小珍珠上前,响亮地念出那个读音,挺着小胸脯,非常骄傲。

詹大人忍俊不禁,一早他就注意到这俩孩子了。

起初他只看到小姑娘雄赳赳地用烂菜叶子砸坏蛋,之后他看到小男孩给她递筐子,还会提醒她适可而止。

这是俩孩子吗?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布?y?e?不?是?í?f?????€?n????0????5?????o???则?为?屾?寨?佔?点

尤其这小男孩子心性过于早慧了些。

不过看裴二郎和沈氏如此聪慧,儿女过分聪明些也就好理解了。

至于为何短短时间内会有自己的观点,沈宁的解释是:“我和二郎以前愚昧,让孩子老人跟着受苦,后来在族人相亲的帮助下,我们彻底醒悟。做人首先得自己立起来,否则靠山山倒,即便大哥是童生,也未必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要想变好只能自己努力。团结、自强,是我们全家乃至全村的底色。有了这番人生感悟,再去读书就有很多共鸣。”

大人你做官也是呀,团结同僚、百姓,你才能走得更远,否则就是汪通判这样,鼠目寸光,早晚翻船。

詹通判听懂了沈宁的潜台词,就越发惊异。

这是一个农妇能说出的话?

裴长青补充道:“大人,如果百姓识字,府衙就可以将律法规章制度公之于众,百姓自行阅读学习,就不会被马明于光之流欺压蒙骗。”

百姓不识字,不懂法,看到差役就吓得两腿发软,哪里能分辨文书说得对错?

那还不是任由马明等人肆意妄为?

官员监督官员,是行不通的。

每个朝廷都有御史、言官,可哪个朝代的御史言官能管住官吏们的腐败?

自己查自己,自罚三杯,只是做给外人看而已,自欺欺人,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最后也只是慢慢腐烂,重蹈历史覆辙而已。

只有引入百姓监督机制,才会提高对官吏的约束力。

即便有诬告,即便有奸猾之辈,即便有党派利用民众舆论互相攻讦,可总体来说还是有利的。

没看现代政府人员都在微博喊冤么?

外国势力都在华国微博升堂。

这说明民众的舆论是非常强大的!

古代这种小范围内的百姓监督就更加行之有效了。

即便战争年代,有些远离战场的府县,只要摊上一个好父母官,百姓依然可以过得不错。

他们现在能量还小,自己只能辐射一村、周边村子,如果是知县、知府,那就能造福全县、全州府了。

詹通判深吸一口气,又佩服又感慨,真是新生牛犊不畏虎,没有进入官场的新人,真是自信又充满希望。

这话也就他们敢说,但凡进入官场怕是都不敢说了。

即便心里有,也会藏起来。

他笑道:“本官答应你们,以后有什么新的政令,会让人贴到布告栏去,就从今日的案子开始,把汪钟马于等人的罪行公之于众,让百姓明了。”

裴长青和沈宁起身,给詹通判行礼,“多谢大人心系百姓,我等小民也会感恩诸位大人为民做主,恪守本分,种好粮食,如数缴税。”

刘知府和同知那边儿案子审得也很顺利。

汪钟二人发的文书,有些销毁了,有些自以为没问题便存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