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3


,当以乱政诛杀。”

此言一出,朝臣们瞬间意识到了严重性。

只有边境安稳,才有他们的太平日子。

就这一件事上,朝臣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北境的士绅们,大多在朝中拥有不小的人脉,但流民也确实是他们的心头大患,既然能将烫手山芋丢出去,甭管丢到谁手里去了,至少自己是安稳了。

当务之急,还是先将流民解决了再说。

至于其他,以后再说也不迟。

几百万流民的去处,不用朝廷出银出粮,就有了着落,既解决了一桩心头大患,也没让他们为难,向来正事拖拉,谋私积极的朝臣们,罕见地展现了雷厉风行的一面,立马拟了折子,递到了寿延宫。

皇上沉迷丹术,已经许久不理政事。

一连四五个月不上朝,朝臣们觉得奇怪,暗暗打探宫中的消息。

但后宫被太后娘娘和兰妃娘娘一起把持,消息不好打探,可越是打探不到消息,朝臣们就越觉得其中有事,就越不死心,这么七弯八拐了打探一通,终于打听到,皇上因久食丹药,脸上长了火疖,折损了天颜,连宫门也封了。

因为不是光彩的事,太后娘娘勒令宫人不许外传。

朝臣们觉得荒唐。

可荒唐之下,又觉得这也理所当然。

皇上是天子,君权神授,何等威严,天颜有损,何以承天启地,又何至于久不上朝,连消息也要捂得死死得。

科举考试都不选取面容有损,身体有残之人,以免折损了朝纲体面。

更何是一国之君呢?

也只有这个理由,能够解释近来宫中动静。

因此,朝臣们也如太后娘娘一般,对此事秘而不宣,朝中之事都是经朝臣商议之后,内阁裁夺,由太后娘娘决断。

太后娘娘看了内阁的折子,盯着“国策”二字瞧了良久:“殷怀玺的腿好了,就如龙游于海,上天入地,覆雨翻云,”蘸了朱砂的笔,悬在折子之上,久久也没能落下,上等的龙泉朱砂墨,湿而不凝,久置而不干,她轻轻一叹,神情变得十分复杂,终于落笔朱批:“罢了,将来总归是要仰仗于他。”

朱公公垂首躬身一旁,双手捧着鎏金的九龙戏珠金盘,上面摆了印泥,以及传国玉玺,笔搁等一应御用之物。

太后娘娘将朱笔,摆到金盘上的笔搁上,拿过了玉玺,轻轻盖上玺印:“拿给何公公吧!”

朱公公连忙躬身退安。

太后娘娘精神不济地靠大迎枕上,看着香案上的博山炉里烟香袅袅,吞云吐雾,眼睛就有些模糊,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殷厉王的生母惠妃。

第602章 拨乱反正

先帝很重农桑,登基第二年,就向全国下了耕耤礼的诏书:“夫农,天下之大命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公卿及以下官员随往。”

皇上在田里亲耕,旁边有众多百姓围观。

周厉王的母妃惠妃,就是耕耤礼时,先帝从民间带回宫里的女子。

惠妃进宫之后,在自己的宫里开了几亩地,春耕、夏酝、秋收、冬藏,活得就像一个普通的农家女。

先帝心疼惠妃。

惠妃直言道:“陛下贵为天子,尚且扶犁亲耕,躬耕以劝百姓,言夫农,天下之大命也,臣妾本就是一介农女,连大字也不识多个,琴棋书画,歌词诗赋更是一窍不通,也只会伺弄庄稼,种些青菜果物,以尊陛下重农固本,彰显陛下仁治大德。”

可先帝却极吃这一套,对惠妃宠爱有加:“春耕、夏酝、秋收、冬藏,四者不失,五谷不绝,爱妃有功。”

殷氏男儿大多都有儿女情长的毛病,身为中宫皇后,她自然懂得利弊权衡。

皇上宠爱的不是权臣之女,而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农女,威胁不到她的地位,她也是乐于见成。

因此,她与惠妃关系不错,也为惠妃挡了不少明枪暗箭。

惠妃为先帝育了一子,先帝大为喜欢,取了一个“厉”字。

旁人觉得此字不详,可她和先帝是结发夫妻,如何不知道,皇上唯独对这个儿子,才是真正寄予厚望。

“厉”字,可以通“励”,有励精图治之意。

也可通“砺”,有磨砺,缀甲砺兵之意。

更可通“疠”,有荒、暴、恶之意。

爱之深,才为之计深远,先帝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担心为儿子招来祸端,将一片深沉爱意,诸多掩饰。

殷厉行果真不负先帝所望,天资很是聪颖。

她召见了惠妃:“行儿五岁了,詹事府为行儿启蒙的先生说,行儿天资聪颖,颇具慧根,向皇上谏言,当酌请名师,精心教导,近来皇上一直为此事徘徊苦恼。”

惠妃也不傻,一个五岁的皇子,朝中能教养他的名师多了去,能让皇上徘徊不定的,只有更深一层的东西。

惠妃当即“扑通”跪地:“臣妾一介农女,进宫之后,是得了皇后娘娘庇佑,方能陪伴皇上左右,顺利诞下皇子,为天家开枝散叶,臣妾虽大字不识多个,却也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自当铭记皇后娘娘对臣妾的恩德,旁的不敢奢求。”

她年轻时,被宫里的妃子暗害流产,伤了身子,多年不曾孕子。

她和惠妃关系不错,殷厉行与她也亲近,原是明白了皇上的心思,就有心将殷厉行过继到自己名下。

有了皇上的偏爱,嫡出的名份,以及皇后的支持,皇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将来殷厉行继承皇位,尊她为皇太后,惠妃为皇太妃。

但惠妃不愿意,便作罢了。

不过经此一事,她是不可能让任殷厉行坐上那个位置。

后来,皇上打消了为殷厉行别择名师的心思。

惠妃因病去世后,先帝悲痛不已,渐渐荒于朝政,因乏人管束,疏于教管,殷厉行也渐渐荒唐了性情。

她借机延揽大权。

挑中了身为四皇子的当今皇上,并且力排众议,在先帝去世之后,扶持他登上大宝,如愿以偿地做了皇太后。

也因此惹了不少非议。

朝臣们私底下觉得,当今皇上的皇位来路不正。

也确实不正。

先帝最属意的皇位人选,从来就不是当今皇上。

先帝临终之前,心心念念的也只有殷厉行。

只是先帝重文轻武,打压武将宗室,致宗室和武官对先帝积怨尤深,她一早与宗室达成了协议,四皇子登基之后,会追复宗室爵位。

有了宗室的支持,先帝也清楚,便是他留下遗诏,殷厉行没有母家支持,也不可能顺利登基。

是她答应了先帝保殷厉行一命,皇上这才松口,立了四皇子为皇太子的诏书。

这一晃眼睛,先帝也去世许多年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忍不住去想——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