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41
道她昨儿练马太久,筋骨有些酸疼,只让她练了半个时辰的马,就不让她继续练了。
在普明禅寺盘桓了三日,虞幼窈骑马已经像模像样,殷怀玺总不算不用担心她慌张坠马了。
回到驿站后,就听说四大家联同当地富户轮流办粥棚,赈济灾民,李大人调动了官府人力,协助流民收容营里的幽军,已经开始转移灾民。
虞幼窈半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连城算是辽东三省第一批施行“国策”的地区,对北境安置灾民,推广“国策”有一定的先驱和代表作用。
同时,也决定了后面的第二批,第三批……相关工作的展开和安排。
所以,殷怀玺犹为重视。
他是打了巡边,视察的名义来了连城,又接下了安置流民的活,也不能一直呆在连城。
连城附近的县区,如丹东、鞍山县、辽东山区一带受灾轻,资源丰富,适合养蚕的地区,他都要亲自巡视、考察,并且亲自参与协助当地官府、士绅、富户,安置流民的相关事宜。
有了连城前车之鉴,又有朝廷颁发的国策,加之武穆王在北境的威望,事情进行的很顺利。
虞幼窈在连城这边也没闲着。
国策颁发下来后,越来越多的商贾过来寻找商机。
商人们都知道,韶懿郡主和武穆王主张安置流民,引进外来商贾,也都带了大批物资过来赈济灾民,探一探路。
同时,也为自己将来在辽东三省积赞一些人脉、名声,累积一些资本,顺带向韶懿郡主和武穆王示好。
商人们带了诚意过来,大大缓解了北境物资缺乏的窘境,殷怀玺也投桃报李,派了自己军中信任的军师过来与商人接洽。
虞幼窈本以为,会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文士,可当殷十领着他进屋后,虞幼窈顿时愣住。
这人生了一张国字脸,留了络腮胡,长得虎背熊腰,高壮魁梧,穿了一身青灰色的短打,不像一个谋士,倒像是上阵杀敌的将领,全身上下都透了豪迈和粗犷。
他一进屋,就大步上前,“砰咚”一声,单膝用力砸到地上,低头拱手,声音洪亮道:“属下黄文献,见过……”小王妃三个字,差一点冲出喉咙,在喉咙里滚了滚,又生生咽了下去,改成了:“郡主。”
虞幼窈忍不住看向他的膝盖,都替他膝盖疼,实在没想到,黄文献竟是这样的黄文献。
也知道这是军中将士,表达对一个人敬重的礼数。
殷怀玺身边门客、幕僚、谋士、军师没有一千,也有一百,但能被殷怀玺外派办事的,肯定是其中最得力,最受信任的人。
因此,惊讶归惊讶,虞幼窈反应却是不慢,连忙起身,走到黄文献面前,弯腰起手,做了一个虚扶的礼数:“黄、黄军师快快请起……”
第822章 北境发展
黄文献连忙道:“黄某忝为殿下军中一员末将,礼不可废。”
况且,他跪得那是郡主吗?
分明是未来的小王妃啊!
军师有名位,无实权,却都有功名在身,有见官不跪的特权,黄文献见了她后,可以直接拱手作揖,行文人礼,倒也不必武将那一套。
虞幼窈向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黄军师,是军中元老,辅佐定王与武穆王镇守北境多年,劳苦功高,是武穆王府的坐上人,自然也是我的坐上客。”
黄文献也是个痛快人,见她不摆郡主的谱儿,着实松了一口气:“末将斗胆托大,便恭敬不如从命。”
两人双双落座。
黄文献给虞幼窈算了一笔:“丝茶盐瓷,是大周朝的主要产业,尤其是丝绸,更是深受海外诸国的喜爱,每年通过海上贸易的丝绸,能达到三十万匹,一匹普通的丝绸,在大周朝能买五两银,在海外能买到二十两银,更别提那些更精美的丝绸……”
他嘴巴叭叭地,把算盘打得啪啪直响,从江南、云贵,河南拢共有多少织机,每季能产多少丝绸,每匹丝绸成本价多少。
最后得出结论:“江南、云贵、山东河南一带,约有三十多万张织机,日夜不停地织丝,每年大约能产五十万匹丝绸,大周朝每年丝绸的收益,能达千万余两。”
虞幼窈知道丝绸利润高,却也没细算过这笔账:“这几乎是大周朝整年的开销了,盐、茶、瓷的收益,应是也不比丝绸少,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税收,为什么国库还收不敷出,年年都在填补亏空?”
黄文献笑了:“抛开海上贸易风险大,常有倭寇,海盗劫船的损失,余下的收益被底下的官员们层层盘剥,最终真正能进国库的,也只剩三成左右了。”
浙江都司与倭寇、海盗们互相勾结,被劫的商船,形同是浙江都司“上贡”给海盗倭寇的份额。
虞幼窈倒吸了一口凉气:“可真是贪得无厌。”
黄文献深以为然,继续道:“柞蚕食量大,过度养蚕会破坏山林环境,考虑到持续发展,必须控制养柞蚕的数量,如此一来,柞蚕丝的产量,其实很有限,不过沿海一带气温适宜,我建议从浙江一带,引进优质的桑树苗,在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桑树。”
黄文献就是辽东人,对辽东很了解,从前也去过浙江,了解过浙江地貌环境,有了事实依据,才敢说这番话来。
“桑蚕食量少,需要家养,桑树长得快,几乎三五年就能成树,柞、桑两蚕兼养,不仅能大大提升辽东一带蚕丝的产量,也给了柞树林一定的生长空间,好的柞树,才能产出质量最好的柞蚕丝。”
虞幼窈对黄文献有些佩服了,这人脑子是真活泛,人也是真精明,心里总有一笔账,于是也不急着搭话了。
果然!
黄文献话锋一转,又继续道:“就目前辽东一带的养蚕规模,拢共可预设五万张织机,每年可产近十万匹丝绸,柞蚕丝优于桑蚕丝,价格也高了近倍,利润十分可观。”
大周朝还是以桑蚕丝为主。
柞蚕丝产量更少,一般用于兵甲制作,及一些高奢丝绸供给上层人士,寻常人几乎是摸不着的。
也因此,柞蚕的利润高于桑蚕。
也不是说,桑蚕不如柞蚕。
桑蚕里也有许多贵蚕,如雪萤蚕,琥珀蚕等,产出的丝绸弥足珍贵,每年不到百匹,几乎全进了宫里。
虞幼窈若有所思,桑蚕在辽东沿海一带大有可为。
黄文献道:“等辽东一带的蚕业发展起来了,就能再增五万张织机,桑蚕发展出了规模,可再增五万张织机,以桑树的成长速度推算,最多五年,辽东一带的织机数量,至少能达到十五万张。”
收容了流民,辽东一带不缺人口,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虞幼窈有些惊讶:“浙江一地出产的蚕丝,已经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