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76


薯广泛种植,缓解北境灾情”,只是对外的说辞,但是她从来就没把这话作假。

从她踏入北境的地界,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地,尽量将番薯种到辽东每一寸土地上。

让涌入北境的灾民,能靠着开荒种番薯,在北境安身立命。

岳嬷嬷道:“通过育苗种植,预估每一亩番藤,至少能扦插六、七十亩地,是原来的十倍不止,还能保证番薯的产量,完美地解决了薯种不足的困境。”

长久以来压在虞幼窈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定了,她微微一笑:“听说,第一批番薯已经育苗了?”

早前听虞善思提了一嘴。

岳嬷嬷颔首:“因为辽东一带气候较为湿冷,又是初次尝试育种,就选在三月初进行,选了精通农事的百姓精心照料,万幸第一批薯苗长势不错。”

“第二批预计月底育苗,如果第二批没有问题,四月初将进行大规模育苗,同时也会教导当地百姓育苗种植。”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育苗大约需要多久?”

岳嬷嬷道:“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及薯苗的长势情况推算,大约需要二十天左右,第一批和第二批薯苗,预计分别在四月初和四月底扦插种植,第三批番薯苗,端午节前后,可以大范围扦插。”

虞幼窈面色一松:“辛苦你们了,等第二批番薯开始育苗,我抽个时间去庄子上瞧一瞧。”

岳嬷嬷面带难色:“久旱必有蝗,而蝗虫过境,往往颗粒无收,北境多地区连年干旱,若是闹了蝗灾,辽东一带隔得近,肯定会受到波及,六七月份正是番薯的生长期,而蝗灾多在六七月,若不加以防治,恐怕……”

百姓们对蝗虫的应对方法,都是蝗灾来临之后,进行捕捉、火杀、诱埋、声驱等,可如此一来,作物必然是要遭到重大损失。

虞幼窈面色变得凝重,沉吟了半晌:“我记得《天工开物》里,有记载以砒霜辅以草木灰拌种,能有效防治虫害。”

“《霍文敏公文集》也记载了,广东产一蟛蜞,能食谷之芽,大为农害,惟鸭能啖食焉,故天下之鸭,惟广南为盛,蟛蜞就是指蝗虫。”

“西汉的《氾胜之书》中也记载了,用马骨、蚕粪、羊粪、附子等混合浸种,庄稼就不会生蝗虫……”

虞幼窈对关心农事农物,也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一时间脑子里千头万绪,也没一个正经主意,就只好道:“容我仔细再想一想。”

岳嬷嬷和几位管事,见小姐虽然一时,没拿出什么好主意,却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顿时都安心不少。

虞幼窈暂时将蝗虫的事放下,转而又问起了:“我记得去年,在北境各地区试种了棉花,只有辽东南部一带,初步种植成功了?”

岳嬷嬷连忙道:“辽东一带气候湿冷,唯有南部少数气候温暖的地区能种植棉花,主要分部在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女儿河一带,因这一带棉植期较其他地区要短一些,所以去年育种晚了。”

第861章 病疫

“今年寻了熟悉当地气候,又精通农事的百姓,调整了种植时间,第一批棉花籽已经育苗了,第二批在月底育苗,如番薯种植时间差不大多。”

虞幼窈心中一定:“番薯和棉花是重中之重,万不能轻忽,其他作物的试种,也要尽力尝试。”

岳嬷嬷和几个管事走后,虞幼窈派人去请了安远将军过来议事,之后就去了书房,将自己所知的,有关蝗虫的防治方法详细地写下。

这时,夏桃过来禀报:“小姐,安远将军和黄军师一起过来了。”

虞幼窈有些惊讶,连忙去了花厅:“鞍山那边都处理妥当了吗?”

黄文献点头:“都安置妥当了,李大人没有怀疑,殷七安排了人,接手金矿开采的后续事宜,后面的事都由他负责。”

殿下将他派去小王妃身边,也是为了协助小王妃处理一些琐事,以免小王妃辛苦,他自然不会在连城那边久呆。

虞幼窈笑了:“朝廷可有消息传来?”

黄文献道:“朝廷不久前下了表彰文书,剿匪一事有功无过,宫里还给您下了赏赐,只说太后娘娘感念郡主圣善,仁义,给郡主压压惊。”

虞幼窈这才注意到,花厅里还摆了一口樟木箱子。

太后娘娘的赏赐,无非是一些精贵的药材,香料,还有一些精巧的金银珠玉。

宫里向来不缺这些稀罕东西。

太后娘娘也不吝赏赐。

而这些东西,在外头往往价值连城。

平白得了好东西,虞幼窈自然高兴,倒没急着去瞧,转而谈起了正事:“辽东一带涌入了大批难民,那些难民都是怎么安置的?”

安远将军道:“龙城是辽东的门户之城,难民安置也需要时间,就暂且安置在龙城城外,由幽军镇守,官府会出面核实难民的身份,”说到此处,他多了一嘴:“您的族兄虞善德就在那边,流民们以他马首是瞻,诸多事宜都是我们和他商讨,由他出面与难民沟通,倒是方便了不少事。”

虞幼窈也一直在关注虞善德的消息,对这事也有耳闻。

安远将军继续道:“识字和精通手艺的人,会根据需求优先安置,剩余的人会有专门的人教授养蚕、打渔等技术,因北境要大力发展蚕业,丝织印染方面的人稀缺,也会从难民之中挑选一些人学习。”

最好的人才,都优先郡主和谢府的需求,余下的才会由武穆王府分配。

倒也妥当,虞幼窈又道:“到了三月,天气开始大幅度升温,天气湿热会滋生病菌,大批的流民聚集一起,容易传播病疫。”

也是岳嬷嬷提了蝗灾一事,她才想到,比起六七份才会出现的蝗灾,四五月份却是最容易滋生瘟疫。

这才是迫不眉睫,刻不容缓。

而眼下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言一出,不光安远将军,就连黄文献脸色也郑重起来。

幽军只负责收容、镇压、安置流民的相关工作,其他的都是官府的事,因此他们并没有太在意。

灾情往往伴随着疫症,官府也做了相应举措,流民收容营里,就安排了大夫,以及一些防治的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但伴着流民的大量涌入,官府的准备明显不足。

官府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流民太多,北境又缺乏物资,官府人手不足,精力有限,难免顾此失彼。

加之辽东一带气温湿冷,就是在历史上,也鲜少有病疫发生,难免就抱了侥幸,想着尽快在天气大幅度升温之前,将流民安置疏散,就能避免疫症爆发。

眼下韶懿郡主直接指出,却容不得他们轻疏。

虞幼窈继续道:“要从城中召集大夫,常驻难民收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