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
那一字一句质问六妹妹。
胤禟想,五妹妹倒是个聪明的丫头,套下完了让别人唾沫乱飞、涕泪横流,自己落得一身清净。
六公主年纪小,被康熙随意逼问几句便有了答案。
除夕夜确实是她推的元衿——
“我不是故意的,就是吵了几句,我不知道她这么轻飘飘不经推。额娘下去看了眼说她没事,后面我也不知道了……”
昨天也听见了元衿喊她——
“我好像是听见了,但……”
康熙不想再听下去了,他命梁九功带人去捉了通贵人。
“都直接交给太后处置吧,这般心思不能留在公主身边。”
他起身,走出去几步,又回头喊了太子。
“胤礽,你随朕来。”
太子浑身一凌。
九阿哥都为他唏嘘。
皇阿玛就没哪天能放过太子。
仁义礼智信,他一样都不能缺不能落。
虽然六妹妹的确有错,可皇阿玛大约还要教育他一顿,让他下回和蔼友爱些。
这么想,胤禟就更为自己的陪称位置高兴了。
他勾勾手,让小太监把瓜子赶紧掏出来。
小太监叨叨了他句:“小主子,您别躲这儿了,快去前头。”
“去前头干什么?这儿位置多好,可以……”
他还没说完,就见元衿提着裙摆去追皇阿玛和太子。
细弱的声音,隔着殿门传进来,只有胤禟的位置能听见。
“皇阿玛,太子哥哥是明辨是非的好哥哥。”
“元衿,你这是什么意思?”
“他心疼我昨日被奴才们欺负,今日又被六妹妹忽视,才带我到书房里讨公道,他还给了我大氅,皇阿玛您瞧,这大氅好暖和,女儿本来手脚冰凉,现在暖暖的,您摸摸看。”
皇阿玛好像蹲了下来。
“皇阿玛,我书读的没有哥哥们好,可我读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善恶有来有往,德者自有往来。”
“胤礽,这是老祖宗以前赏你的那件?”
“回皇阿玛,儿臣五岁进书房那年赏的,五妹妹弱小,还有点长呢。”
胤禟侧耳听着,有一阵都没什么响动。
好一会儿后,他听见皇阿玛说:“你带妹妹回去吧,回头让你的人给她改一改,太长了,带子颜色也太硬。”
“是。”
胤禟捧着瓜子,坐回自己书房的位置。
八阿哥胤祀剜了他眼,“怎么又磕上了?”
胤禟咔吧一声,咬坏了一粒。
他对胤祀笑笑,“八哥,我觉得书房比以前有意思了。”
*
六公主的事闹得虽大,但收场却快。
三日后的傍晚,胤禛下学后去找元衿。
她摔得那下不重,但腿上还是留了乌青。
太后心疼得不行,留她歇三天不去书房,顺便把她身边的人手一一裁换。
胤禛到的时候,元衿一个人在宁寿宫花园里玩。
太后被胤祺拉去了宝华殿,一起做法事给元衿去小人。
宁寿宫花园里新扎了两个秋千,一大一小,元衿坐在小秋千上晃晃悠悠,胤禛坐在了隔壁的大秋千上。
“怎么扎了两个?”
“皇祖母怕我过几年想要新的不说,就提前把大的也扎上了。”
胤禛笑笑,“皇祖母现在很疼你。”
“嗯。”紫禁城的夕阳打在元衿脸上,忽明忽暗。
“你求了皇祖母把六公主养在宁寿宫?”
元衿还是淡淡“嗯”了声,小秋千随风晃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以为你不想看见她了。”
“小孩子都会做错,可大人能教她不再错,而不是包庇她。”
元衿淡淡地说了句,小腿在地上蹬了下,秋千猛地晃高了许多。
“她要以后再坏,我就把她赶出去。”
胤禛仰面瞧着晃秋千的元衿,告诉她:“通贵人,就是六公主的额娘和我们额娘差不多日子得宠,额娘总比她高一点,后来一起怀孕,她的那个没保住。”
“哦,这样啊,通贵人那个孩子原来和我差不多?”
“不是,应该是和六弟一样大。”
“六?”
“他去世了,好几年前。”
元衿仔细想想,但这段记忆很模糊。
但似乎,从那以后德妃便一直是生病居多。
“所以还是大人没教好,四哥什么都记得但也不针对她啊。”
“是。”胤禛顺着她说下去,“是他们不该把恩怨带下来。”
她鼓鼓嘴,从地上捞起两个绸袋。
“四哥,你身边有人能打点内务府吗?这两个,一个给权嬷嬷,一个给绿芯家人。”
胤禛接过来,打开一瞧竟是两硕大的金元宝。
“你哪来的?”
元衿比了个“嘘”。
“我悄悄攒的,你帮我给她们就行。”
权嬷嬷最终被太后潜出了宫,而绿芯则查明,除夕是看到了六公主找元衿麻烦。
绿芯和通贵人同旗,通贵人知道她家中缺钱给弟弟用,用钱收买她闭嘴。
绿芯被抓后怕败露,不但可能被赶出宫,收到的银子或也保不住,故而走了简单的路。
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总是很执拗,有时只是一张试卷没有答好,却能让人觉得自己从此没有以后。
她把绸袋塞在胤禛怀里,从秋千上跳了下来。
“啊呀,过去了过去了,四哥哥,我明日就能回书房了吧?”
胤禛在她身后摇头,“不回,你回不去了。”
“啊?”她元衿可想念书房了,虽然吵闹,但小孩子的鲜活让她也鲜活。
胤禛背着夕阳,忍着笑。
“未来的二额驸带着未来的三额驸,以及可能的四额驸、五额驸、六额驸、七额驸,在京郊等你呢。”
元衿:“???”
元衿:“!!!”
作者有话说:
抽红包哈!
我把字数补上啦。
大清朝包办婚姻,说来就来。
圆子的元宝哪来的你们都知道吧……宝华殿的五哥泪流满面。
十几岁执拗的,你们猜是谁?
第15章
康熙二十九年的春天发生了许多大事。
先是朝廷派出裕王恭王兵分二路开往漠北,对阵打败喀尔喀且不断侵蚀漠南的噶尔丹。
不久,康熙颁布诏书自己也要披挂上阵,在后军中路亲自坐镇这场战事。
而远离战场的后宫诸人,则忙着陪皇太后一起搬家。
康熙早年就在京城西山脚下建好了一座园林,起名为畅春,并决定在这次出征前,奉皇太后常住畅春园。
紫禁城的风水不养人,前明修建在高台之上的禁苑宫銮既无山也无水,冬日苦寒夏日炎热。
康熙自己都受不了,更别说上了年纪的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