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8


看不到,但谢乔可以想象,熔点较高的铁被高温软化,形成塊状,不会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杂质和铁的分离。

李固师傅估算好了时间之后,打开熔炉,用火夹子从熔炉里取出了一整塊形状不规则的粗铁。粗铁外层还覆盖着一层不能熔化的矿渣和碳灰,透过碳灰,隐隐可见内部白热的海绵状热铁塊,俗称海绵铁。

海绵铁是软的,可以根据需求切分成不同的塊。

为了让匈奴人更快更好地采掘铁矿石,谢乔让两个李师傅先打造一些铁镐,从运过来的铁矿石轮廓大小判断,他们现在大概还是拿的兵器凿的。

铁镐是采矿的必備工具,等马鞍山下的铁矿石采掘完成后,铁镐能回收回来,以后挖矿也可以反复用。

这一大块海绵铁,李固师傅根据经验,将它较为均匀地切成了五块,铁的总量大概能打造五把铁镐。

切分完成后,他先将剩余四块放回熔炉中,使其保持温度,不至于冷却凝固下来。俗话说趁热打铁,打铁需要在其软化时锻打。

此时的锻台上只剩一块海绵铁了,李钜师傅用火夹子夹稳,李固抡起铁锤,猛力地砸下来。

现在的海绵铁还只是粗铁,内部还有杂质,所以他先一下一下,将铁块锤成片,隨后对折,再打,再对折,反复地做,这个过程中就像揉面团一样,使铁块的里里外外都暴露在空气中,而内部的杂质会在一次次的捶打中剥落,最后就能得到较为纯净的铁了。

看完锻铁的全过程,谢乔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现代社会的科技爆炸,离不开漫长时间的经验和积累。

隨后的几天时间,谢乔陆续为匈奴人配上了铁镐,总量多达一百把。装配铁镐,以及采掘的深入和熟练,每日挖掘出来的铁矿石大大增多,从最开始的每日两吨,提升至每日二十吨。

工坊锻铁的速度有限的,铁矿石一日一日地堆积起来,谢乔望着自己的铁矿石小山,心里很踏实。

铁镐打造完成后,谢乔再让两位师傅继续打造农具和箭镞。多的农具可以拿到附近城镇去出售,箭镞当然也是越多越好,不止长弓的箭,箭楼上的强弩需要大箭镞,她自己的连弩需要小箭镞,都得尽可能多造,有備无患。

匈奴人对他们的戒心似乎也在不断减轻,原本封锁在四个邊角的斥候骑兵人数一减再减,现在仅剩两骑,只能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事情都分派下去,建筑任務挂上,没有别的紧急事務,谢乔继续用[寿命]推动时间进度。

签到第二十五天,开出[初级神奇土壤]的双黄蛋,谢乔内心已经波澜不惊。 W?a?n?g?阯?发?B?u?页?????ù???é?n???????????﹒???o??

城池内的一级建筑几乎快造完了,她的目光早放在那一次性给一百多块神奇土壤的任務獎勵上了。

滿五的额外獎勵是[30天寿命],谢乔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寿命]余额,除了用在谢均和自己身上,她也开始对闲赋的梁汾使用。不能让她的将才老得太快。

[寿命]能让“英雄迟暮”这种事情晚一些发生。

签到第二十七天,谢乔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出了[中级神奇土壤]。

到下午时,[官学1级]完工了。

所谓“官学”就是汉朝为了培养人才,设立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学堂。在地方的称官学,京师的为太学。

谢乔启用打开官学的详情,可招募先生的列表里,有且仅有[谢均]一个人。可见榆安城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发展教育迫在眉睫。

住在同一屋檐下,谢乔之前好奇过谢均的身世,略微打听了一下。毕竟系统给他打上了“治才”的标签,在遇见谢乔之前,他拥有学识,却只能在偏远的敦煌城重病垂死,身边无亲无故。

从谈话中,谢乔震惊地了解到,谢均曾是郑玄身边的童子。郑玄当年游学关西,拜在马融门下时,将只有几岁的谢均收在了身边。

说到郑玄,谢乔自然清楚,是汉末的经学大儒。扶风马融门下,郑玄有一位同门师兄弟,即“汉末三杰”之一的卢植,也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的先生。

既然谢均曾长时间跟在郑玄身边,耳濡目染,所以被打上“治才”的标签这就不奇怪了。

谢均为敦煌人士,隨郑玄回青州,后来听闻父母病逝,于是辞别郑玄,回乡丁忧,一直到现在,成为了谢乔麾下的一名谋士。

考虑到谢均大病在身,只是挂上了县令的职位,在官学里担任先生自然也不现实。所以官学只能成为闲置的建筑,得等谢均身体好一些,或者等她从别的地方“诓”一些有文化的人回来才行。

签到第二十九天,无特殊獎勵。

但在这一天的傍晚时,榆安的城门楼下迎来了一支商隊。

谢乔跑上门楼观望,城下约十五六人,长列的骆驼,骆驼身上跨着货物,确认是一支商隊无疑。

“姑娘,城中可有驿馆?”商隊为首的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偏瘦的中年男人扯着嗓子,朝门楼上扶在女墙边上的谢乔喊。

周仲早年间便随着叔父的商队往来长安与西域间,西域三十六国他几乎去遍了。只是这些年河西、西域兵祸不断,丝路几乎断绝。

如果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然而他流年不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困苦。回想起年少时周流天下、财源滚滚的时光,周仲常常泪流满面。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听西域的消息,前些日子听闻履新的西域长史颇有威望,丝路上盘踞的匪寇望风披靡,西域已有安定下来的趋势。

终于,周仲把心一横,掏出全部的家底用以囤货,决定豁出去一次。凭借着早年间积累的经验,周仲详细记得每一国最紧俏的商品,针对性地囤货。

在他囤的这些货品中,由以瓷器为最。二十年前他随叔父入大宛一带时,当时的大宛国主尤爱瓷器,他们的瓷盏竟然换到了大宛人最珍视的大宛马。而后回长安转手一卖,卖出了两百贯的高价。

虽然过去了二十年,可能大宛国主如今更换了多少都说不清,但瓷器依然是西域的紧俏货。还能卖给安息人,据说他们会将瓷器再转卖到更遥远的极西之地。

周仲费了相当多的口舌,才召回了昔日一同入西域的商队成员,并挑选了几个武力不俗的武人携带兵器作为防卫。

半个多月前,商队自长安出发,日行百余里,一路出三辅,经河西四郡,一直走到了这里。

周仲凭借二十年前的记忆,记得这里曾有一处聚落,计划在天黑前赶来歇息一夜。然后明日再行一天就能赶到阳关,出阳关就是西域的地界了。

可临近原先的聚落时才发现,周仲猛然发现,曾经只有十来户屋舍的小聚落,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了一座城池!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