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1


“我适才检查时,见他两腿伤势尤重,腿筋大部被挑断,大抵这辈子都无法直立了。”

从医馆出来,谢乔心情复杂。她很清楚,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和水平,跟腱和神经断掉基本就告别了行走,即使是她的原世界可能都束手无策,毕竟耽搁了绝佳的治疗时间。

但如他这样的人才,不能一辈子躺在床上虚度,谢乔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量身打造一副“轮椅”,便于他日后行动。

谢乔径直去了一趟城中的工坊,找上木匠赵师傅。

她没有关于“轮椅”的图纸,此前赵师傅同样没有做过类似的器具,但他有造馬車和板車的经验。都是带轱辘转的,大概差不多,理论上是相通的,于是,谢乔耐心地通过画示意图和口述结合的方法,将自己记忆里的轮椅的结构传递给赵师傅。并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椅車”。

经过谢乔的不懈努力,椅車的大体构型呈现在了赵师傅的脑海里。他定下步骤,一步步开始打造零件,先造零件,最后再组装。

工坊的另一端,两位李师傅带着学徒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冶鐵、锻鐵。谢乔从旁观察,发现学徒的技术基本都到位了,差不多可以独立锻炼了。

【背包】里还有多余的建造材料,等椅车的工夫,谢乔顺道将[工坊1级]升级为[工坊2级],并将学徒聘用为工匠。因为作为学徒是没有工钱的,纯白干,白嫖两三个月足夠了,久了她自己都不好意思,毕竟她自己也是从打工人过来。

二级的工坊空间更大,有更多的炉子和锻台,能进一步提升鐵器的产量。这几个月以来,工坊为家家戶戶都免费打造了基本的农具和厨具,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打造武器。诸如箭镞、环首刀、矛头、馬鞍、馬镫、蹄鐵、铁盔、铁甲等等。

目前招募的部曲都是没有护甲和头盔的,仅是一身黑色的制式戎装和束发的头巾,应对小规模的流寇马匪足夠了。但未来要面对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大规模部隊了,护具是万万不能少的。

尤其是她在[兵营2级]里招募的[西涼铁骑],这属于是重骑兵,主要的攻击手段是冲锋,冲散步兵方阵,摧枯拉朽地碾杀,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是以,重骑兵身上必须配备坚固的甲胄,防御敌军方阵内的攻击,否则冲一轮下来,重骑兵直接损失掉七七八八,那就没什么威慑力了。

[西涼弓骑]也需要护甲,因为在实战中与敌方弓手少不了对射,一身坚固的甲胄能极大地减少伤亡。谢乔主打的就是一个低战损比。

这半年多来,谢乔通过【签到】陆续开出过皮甲、藤甲、青铜甲和铁甲的图纸,防御力水平是从低往高排列的。榆安现在不缺铁,也具备锻铁技术,谢乔索性直接打造铁甲和铁盔,要给就给麾下部众最可靠的防护。战场上都是拼真刀真枪的,现在看铁甲制造流程复杂,可到了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至于披在战马身上的马铠,用皮甲足夠了,较为轻盈,能减少马匹的负重,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毕竟马的命比人要硬得多。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布?y?e?不?是????????????n??????②?⑤??????????则?为?屾?寨?站?点

椅车完工大概还需要些时间,谢乔没别的事,在榆安城中转了转,她已经有段日子没回她的大本营了。

随着身体的逐渐好转,谢均将学堂的授课任务部分分给何颙后,他自己抽出了一些空闲,开始履行县令的职责了。

榆安城中现如今共有八十三戶,每戶的院子里谢乔已经为他们增补了第五块[初级神奇土壤]。连收四季粮食,第五季麦子也在长熟的过程中,基本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而且在这些家庭的成员中间,有从戎入伍的兵卒,有工坊的师傅,有织坊、窑坊、酒舍、医馆、食肆的伙計,他们通过工作,都能为各自的家庭带来收入。

一个月前,谢乔和县令谢均商议,在榆安城中开放了五铢钱的流通,并停止了食肆对全城百姓的免费食物供应。百姓需要自家生火做饭,如果家中粮食不夠的,能用通过劳动获取的薪资从县府买到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

想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就需要勤劳。否则谢乔提供了居住的屋舍,又开放免费的食肆,百姓吃穿不愁了,是很容易滋生出懒汉的。这十分不利于城池的长期发展。

这样一来,食肆就不再是全城百姓的大食堂,回归了它最本质的功能——饭店。百姓想改善伙食,吃顿好的,或者懒得自己做,进食肆花钱就能吃到。当然,食肆的利润率在可调控的范围内,目

前是视客流量来定,客流量大了就提高一些利润率,客少了就减少利润率,卖得更便宜些。

至于家中成员年迈老病,又没有稳定收入的,谢均通过入户走访后,为其提供一定數额的补助。

城中的酒舍除了是喝酒的地方,还是酿酒和沽酒的场所。当然,目前酒舍还不具备蒸馏技术,仅能酿一些低度數的酒。酒是个好东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的负面情绪。毕竟如果一年到头只能喝到水,那生活就太枯燥了。当前酒舍的酒原材料是麦子,后续谢乔大规模种植出葡萄后,还考虑酿造葡萄酒,丰富百姓的饮食。

西域阴雨天少,光照充足,葡萄类瓜果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类、淀粉,同时夜间气温低,又利于能量的贮存:这正是种植瓜果的宝地。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谢乔的下一步打算就是广泛地开始种植特色水果,且不仅仅局限在神奇土壤上。

城中的窑坊和织坊都相继启动了,城内百姓中间只有极少的窑匠和织工,陶瓷和布匹的产量不大,不过榆安人口少,百姓的需求量也不大。未来随着窑匠和织工的技艺提升,數量的增多,肯定是要转到外销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销往西域,利润最大化,这是谢乔梦寐以求的愿景。

城内的另一角,官学,现如今进学堂念书的孩子多达二十七人,蔡琰、徐慎和卓兰三个孩子也都在里面念书。还有好些是军户家的孩子,父母在长城戍边,为了子女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选择将他们寄在榆安的官学中,学习念书,生活上有专门的人照料,每年还有两次机会能到边境去和父母团聚。这是谢乔之前写在文书上的军户制度。

而官学的先生,除了谢均和何颙以外,还增加了伤愈的徐垣和他妻子温娴。四位先生分授不同的课业:谢均师从郑玄,教经学的典籍;何颙曾闻名于太学,教为政之法、为官之道;徐垣是蔡邕的弟子,授文学辞赋;温娴本是雒阳城中的大家闺秀,擅长音律,她便授音律,授礼仪,陶冶情操。

总而言之,榆安城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虽然目前何颙仍然不可招募,但他貌似乐意地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就连跟他一起的另外三名死士,大概都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