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
什么。原先准备溜走的商贾们也不愿走了,在哪儿做生意?不是做生意呀,他们又不是什么死忠之人,没必要因为齐国就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不是一样的吗?
他们尚且如此,更有那些无缘参与此次科举的商贾也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甚至开始暗暗期待朝廷什么时候再缺钱。若是再有捐钱的好时机,他们一定要捐,大大方方地捐,倾家荡产也要捐!全捐了,没准儿还会被授个伯爵呢。
因为这两道圣旨,一连几日,夏国百姓都在津津乐道。
不过这科考也不是谁人都能考的,娼、优、隶、皂不可参加科考,这是朝中一致商议出来的结果;尽管萧瑾对商人没有什么歧视,但是张崇明几个还是不同意商户子参加科考,所以工商杂类一律也不得参加常试。
萧瑾对此不是很满意:“既然要考,便不该定身份,无论贫富农商皆可考试。”这是公平问题。
张崇明却一直持反对意见:“士农工商,自古便有贵贱之分,当然要区分。”
萧瑾表示这可忽悠不到他:“士农工商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可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正如管仲所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张崇明竟然感觉有些欣慰,他们这位从不爱看史书的小皇帝,竟然也能文绉绉地说出这两句了,实属不易。
不过张崇明还是不同意就是了,“这是其本意不假,不过历朝历代发展下来,以四类区分贵贱也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工商皆本,与士大夫平起平坐,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入仕当官儿?”
说一句更不好听的话,水至清则无鱼,倘若当官儿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没有,还有人愿意当么?
萧瑾被绕糊涂了,一时间也没来得及反驳他的话。
后来仔细一想才觉得不对。
他被张崇明给绕晕了,他要的只是考试的平等,又不是想取消士农工商之分,扯那么多干什么?这个张崇明,实在是诡计多端。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恩试。
可这恩试却也不是年年都考的,且上一次那些商贾也确实捐了不少钱,新收复的五州民心不稳,尤其需要安抚,所以恩试中间对于身份的规定倒也不是非常严格。
若是严格的话,又岂能让那些商人死心塌地替朝廷卖力?
夏国这番变动没多久就传到了其余三国。
齐国皇帝忙着跟袁征斗法,听到这事儿的时候压根没当做一回事。
齐皇对萧瑾深恶痛绝,因而抨击道:“这些跳梁小丑又在准备新鲜玩意儿,看他们能折腾到几时,能将夏国彻底折腾散了才好!”
齐国朝野内外也都是看笑话的心思。
论述真才实学,他们可是孔孟之乡。夏国竟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搞什么科举取士,笑话,能选到什么好货色?
燕国那边却觉得这法子听着不错,想要继续观望观望,若是这回科举办的好,那回头他们拿来用一用也无妨。
至于蜀国,蜀国这么多年也是偏安一隅,视觉的此番新奇,但也不打算学。
这科考一事,萧瑾交给了韩仲文。
礼部那头还是有不少人能用的,鉴于韩仲文也是头一次安排这样的事,萧瑾还将顾淮南也安排到他手下做事儿。
韩仲文提醒:“圣上,小顾他们如今可是工部的人,您将他调到礼部,是暂且调来呢,还是往后都在礼部?”
萧瑾道:“暂且借你用用的。”
韩仲文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以为,圣上十分看重顾淮南呢,原来也不过是嘴上看重啊。真要是器重的话,岂会让他留在工部?
萧瑾看出了他的意思,便道:“悔之聪慧过人,行事沉稳,朕打算把他放在吏部。”
若是可以的话,他恨不得直接把吏部尚书让给他坐。
当初李廷芳下狱的时候,也就吏部那群人蹦哒的最厉害,为首的姜明更是了不得。这些事他可都记着呢,当时没发作,不代表往后他不会追究。吏部那些人有一个算一个,他看着都不顺眼,早晚是要大换血的。
萧瑾说完,又吩咐:“这事儿你自己知道就行,别往外传。”
韩仲文应下,心里却想着,您连让顾淮南去吏部干什么都没告诉我,我还能跟谁传?
“这科举一事牵扯甚远,如今四面八方都盯着,丁点儿都不能出错。考卷、考场、考官这些,都需提前谋划部署,不能有纰漏。每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也都需出身清白,可别让外头的探子混进来了。诸事繁多,还请韩尚书多多费神。若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随时来寻朕。”
韩仲文连连点头。
他肯定是不会客气的,别说拿不定主意了。若是缺少人手,他一样要找过来。京城的科举之前,还有府试。两场考试,意味着要准备两拨人手,且常试与恩试考核的内容还不太一样,恩试圣上钦点了算学,须得多加一门课。
韩仲文盘算了一下目前的人手,觉得够呛。
从萧瑾那儿出来之后,韩仲文便开始忙起来了,不仅是他,整个礼部都开始忙得晕头转向了。韩仲文本来以为自己会手忙脚乱,不想有顾淮南帮忙后,许多事儿都化繁为简了。
别看顾淮南年轻,处事起来却十分老练,一个人可顶十个人用。
韩仲文自己用着高兴,便想着从萧瑾手里把这个人才给要过来。结果要了几次都没要到,可把他憋屈坏了。
每次他都还没开口说什么,圣上就摆出一副“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你想得到美”的表情,搞得韩仲文意兴阑珊。
说起来,顾淮南如今的职衔稍微升了升,却也只升到了正七品,依旧是个微末小官。
但谁都知道,他这个小官前途无量,每日接触的不是当今圣上就是六部尚书,可称得上是御前新晋红人了。
他是过的舒坦了,可有人却见不得他过得好。
譬如李家那对不知廉耻的母子俩。李廷芳入狱对他们的打击实在过大,李廷芳子嗣也不丰,只有那么一个嫡子,还是个立不住的嫡子。拖了李廷芳的福,这位李公子从前不论到哪儿都有一堆人拍马屁,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性子,尤其是对着顾淮南的时候,觉得自己天生高人一等。
可就这么一个不入流的私生子,如今却攀上了高枝儿,爬得飞快,叫人望尘莫及。兴许是出于嫉妒,也兴许是走投无路,这母子俩一直逮着顾淮南不放,想拉他下水。
顾淮南冷眼看着他们闹了两日,欣赏够了他们的丑态,又找上了李家的族人,撺掇他们将家主抢过来。
顾淮南找准了一个死穴。李家可是大族,族长从前是李廷芳担着,如今李廷芳倒台,能抢则抢,干什么要继续便宜李廷芳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