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
她在姜家的成长也算不上多么自由自在,但和他比起来,已经是十分安稳。
那时她在心中满怀怜惜,紧紧地抱着他,温柔地安慰他,一遍又一遍告诉他:“我在这里,殿下,我永远都在,永远不会丢下你。”
像一个小母亲。
此刻那种泛滥的母爱不管不顾地在重生了,姜宛卿明知道他踏出的每一步路都是经过他自己精密筹谋得来的,但还是无可阻挡地想,如果当初他没有被选为太子,是不是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如果他可以跟在越妃身边长大,天天跟着越妇喂宫里的猫,长大了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子,远离夺位之争,到年纪了就去一个微薄的边缘封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带上母妃同行。
不过,那样安静的人生,也未必是他想要的吧?
“喵。”
小狸从门缝里溜进来,蹿上床畔。
风昭然已经合上了眼睛,睡着了。
姜宛卿慢慢地起身,风昭然动了动,似乎要醒来。
姜宛犹豫把小狸放在他的胸口。
风昭然在梦里皱了皱眉头,但高烧阻止了他神志上的反抗,他被迫接受了这个替代品。
他在梦里同样经历着一场高烧,神志模糊,意识不清。
有人抱着他,一直喂他喝水,温柔地声音响在耳边,像清凉甘露,能滋润一切被业火烧灼的人。
“我在这里……”
“我永远在这里……”
“永远不会丢下你……”
他知道这是她的声音,他听到这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响起。
于是他放心地沉睡,无论是身体还是心里,每一丝痛苦都被抚平了。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风昭然感觉胸口闷得很。
往下一瞧,发现胸口趴着一只狸花猫。
它也醒了,像是在跟他打招呼,“喵”了一声,还舔了舔爪子。
阿狸觉得这一晚过得很不错,它一直很少有上床的机会,更没有机会盘在主人胸口上,那里真的好暖好舒服。
只是爪子还没有舔完,风昭然就把它拎了下去。
果然还是梦比较美好。
他昨晚抱着的明明是美人。
那么大一个卿卿,醒来居然换成了猫。
风昭然揉了揉额角,迎来了清晨第一场抑郁。
*
姜宛卿不知道风昭然打算怎么挖地道,不过她留心看了一下,县衙附近有一所老宅正在修缮,每日都在动工。
地道应该就从那里开始挖的,姜宛卿猜。
不过她没有去问风昭然,他的谋划足够深广,不需要她多过问。
她只希望这地道能挖得快一点,早点儿把银子搞出来。
安居之后的灾民试图找些生计,但已经破损过一次的城池不足以一下子接纳这么多人工,多数人还是找不到出路,只能在道观寺庙领救济。
但他们都知道这救济不可能管一辈子,哪怕从九天延长到四十九天,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担负着一家生计的男人们愁眉不展,最终决定让妻小留在这里暂时栖息,自己则去别的地方碰碰运气。
都是遭逢大灾,别的地方灾民正源源不断过来赶这场法事,这种“碰运气”也着实是运气而已,所以眼下看起来虽是吃住有着,但大人们脸上皆是一片愁云惨雾。
只有孩子们依然在为每天的发糖时刻开心,早早就排好了队等着。
在大灾中见多了人世无常,姜宛卿最喜欢的还是把糖放进孩子手心、看着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的这一刻。
太守府前院官署。
姚城县令陶润安跌跌撞撞地跑进了杨遵义的书房。
“身为朝廷命官,这般慌慌张张成什么样子?”杨遵义正在书案上气定神闲地练字,不紧不慢地训斥。
“大人不好了,银子、银子不见了!”
杨遵之骤然变色:“你说什么?!不是让你把银子好好藏起来吗?!”
“下官不是请示过大人,把银子放进粮仓了吗?银子全埋在粮食里,谁也瞧不见。”
陶润安满头都是冷汗,面无人色,“大人还说越是显眼的地方人们越是不会发现,折成银票朝廷还有可能顺藤摸瓜,直接囤银子才稳妥,前些日子县衙遭了贼,下官还加派了人手着重看守,日夜轮值从不离人,可今日下官今日进去的时候,却发现粮仓里粮食全在,可银子全没了!”
杨遵义目光如电:“什么时候遭的贼?你怎么没说?!”
“就一个贼影子,也没丢失什么东西,这种小事下官便没有来打扰大人……”
“蠢货!”杨遵义一记耳光甩在了陶润安脸上,“那是人家在投石问路!”
陶润安捂着脸,不敢做声。
他在发现银子不见之后立刻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已经晚了。
姚城上下铁桶一般,全是自己人,太平太久了,久到让人忘了提防,完全没把那个贼人当一回事。
“那可是五十万两银子,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出去也得费功夫,全城封锁戒严,可疑人等一律捉拿候审,彻查县衙方圆五里内所有房宅,一旦发现异样即刻来报,如有反抗格杀勿论。”
杨遵义在书房内急步踱步,每走一步都发出一个指令,他的师爷和心腹全被召来。
“去查查那位太子这几天在做什么,多带几个大夫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快病死了,这事是不是他动的手脚!”
陶润安紧张地咽了口口水,“离县衙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民宅,是一位致仕的老翰林所居,近来因为儿子要成亲,所以正在兴修房屋,日夜动工……”
这话没有说完,又挨了一记耳光。
“早干什么去了!”杨遵义怒吼,“这些银子若是找不回来,你也不必再来见我,自行了断去吧!”
*
姜宛卿的马车驶过大街,就看见太守府的府兵和县衙的衙役冲进街边一所民宅。
民宅的大门敞开着,尚有挑着砖石的匠人进进出出,正是那位修房子的那一家。
姜宛卿心里一惊,刚想开口让宋晋夫停下马车,一想不对,这不是她该看的热闹。
但她的心已经悬起来了,耐着性子待马车到了前一个街口,停下来去路边的茶楼喝茶。
那户人家门前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知道他们家是犯了什么事。
很快消息便传了过来。
坏消息是,老翰林一家老小都被官差五花大绑带走了。
好消息是,除了人,官差没有带走别的,显然他们没有找到银子。
那家人戴着木枷,被押着从茶楼下经过,无论男女老少皆是涕泪满襟,满口喊冤。
唯有领头老翰林须发皆白,面色沉静,不怒不争。
姜宛卿看着他们一步步向着官府走去,好像在走一条不归路。
从茶楼离开后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