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
计算机的研究上,对方也更重视电子管,认为只有电子管计算机才最可靠。
在林知言的记忆里,陷入死脑筋状态的毛子们将会死磕电子管计算机多年,等他们反应过来自己走错了方向,都已经是八十年代的事了。
虽然直到八十年代,毛子的计算机在性能上也不算落后,但是跟世界的主流计算机发展路线已经不相干了。
脱离了计算机主流路线后,北边国家的计算机产业一直都没能发展起来,后来在世界上也很难找到对方国家生产的计算机牌子。
不过虽然背离了主流路线,却也不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就比如后来大毛子和二毛子分家后打了起来,阿美利加提出要在芯片上制裁大毛,要卡大毛的脖子。
然而制裁了半天才发现,大毛它原来根本就没有脖子。
提起这个,林知言就觉得格外的滑稽和可笑。
阿美利加当时真是制裁了个寂寞。
眼看马上就要到饭点了,肚子饿了的林知言就没再回实验室,而是直接去了学校食堂。
半路上,林知言碰到了王潮声和孙之周,三人干脆结伴而行。
三人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在林知言忙着搞研究的时候,王潮声和孙之周也没闲着。
为了挣到生活费,两人时不时的会凑在一起,去校外收一些废旧电器拿回来修理,然后再把修好的卖出去,倒是让他们赚到了不少钱票。
不过随着这段时间风声紧了起来,他们的维修大业只能暂时告一段落。
两人跟林知言说起这事,还觉得十分可惜。
担心他们不死心,还要继续搞维修倒买倒卖,林知言便提出让他们有空的话,就去实验室那边帮自己打打下手。
两人一个大四马上就要毕业,一个也已经大三了,也是时候考虑接下来的安排了。
有了在老冯实验室当研究助手的经历,对他们在工作分配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王潮声是电机系的,孙之周则是机械工程系,两人的专业正适合实验室接下来的研究。
对林知言的邀请,王孙二人都没怎么犹豫,马上就应了下来。
要知道老冯主管的实验室现在可是非常难进,他们二人在系里的成绩虽然都还不错,可想要申请进入实验室实习,依旧有点困难。
现在林知言既然邀请他们给他当助手,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对林知言明明比他们小了好几岁,却早早就做出了那么多研究成果,王孙二人早过了羡慕嫉妒的阶段,现在只剩下满心的敬佩。
毕竟一个人比你强一点,你可能还有些不甘心,想跟对方比比。
可要是对方比你强出太多,任你怎么努力都追不上,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尽管膜拜去吧。
不过两人在高兴之余,没多会儿又开始唉声叹气,忍不住有些忧心忡忡起来。
他们倒不是发愁自己将来的出路,而是想到了前些日子老家那边寄来的信上提起的一件事。
他们总觉得要是再这样发展下去,会有不太好的事情发生。
听完两人说的老家那边的公社开始搞起了大guo饭,且集体食堂还存在非常严重的粮食浪费情况,林知言反应还算平淡。
他对此并没有任何惊讶,毕竟这是他早就知道会发生的事。
现在已经是五七年底,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五八年了,有些事情该发生终究会发生,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这两年在搞数控机床和计算机研究之余,倒也分了些心思在人工降雨和高产农作物的培育上。
人工降雨的原理他早就弄清了,也做出了一套发射装置,不过每次实施人工降雨,耗费的成本实在是有些过高。
真要靠这个法子缓解接下来几年的大旱,以国内目前的经济状况,肯定会支撑不起。
至于高产农作物的研究,他倒不是自己亲自研究的,毕竟他虽然看了不少农业书籍,在这方面依旧是个半吊子。
在搞出各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的肥料配方上,他还能帮到点忙,可种子的研究就不行了。
尤其是不论什么粮种,即便有现成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想要改良并达到推广条件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虽然良种培育短时间内无法出成果,他却也不能什么事都不做。
林知言抽空去过几回农科院,跟那边的研究人员进行过不少交流。
尤其是两年前,他还在农学院那边遇到了湘省过来进行学术培训的大德鲁伊,跟对方也有过粮食育种方面的交谈。
当时才年仅二十六岁的大德鲁伊,已经在种植试验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特殊性状的稻子,并进行了试种,发现杂交育种可以大幅度提升稻子产量。
只是对方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虽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杂交实验,可想要短时间内培育出足够的稻种,再推广到全国,并不现实。
在瞻仰了大德鲁伊的真人后,林知言就跟农科院那边的研究人员说起过,在遇到干旱的时候,除了可以大规模种植红薯土豆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大量种植苜宿。
虽然苜宿常被当作畜牧的饲草饲料,人也是可以吃的。
苜宿耐寒抗旱,不仅可以改良贫瘠的土壤,而且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
不论是在房前屋后,荒原山野,还是盐碱地上,都可以种植,且一年四季气候变换都不影响生长。
在干旱非常严重,粮食作物无法收获的时候,倒是可以多种些苜宿,总归可以填填肚子,不会叫人活活饿死。
不知道是不是接受了林知言的提议,在今年入冬以后,发现北方多个省市极少下雪,甚至有地方连一场雪都没下的时候,担心会出现严重干旱的农科院那边就开始准备了起来。
不仅发布了要多种耐旱农作物,防止干旱粮食减产的建议,还向全国各地发放了不少苜宿种子,让大家撒种在荒地废地,河旁沟沿,但凡空着的土地,多撒些也不影响什么。
若是没有干旱发生最好,这些苜宿可以用来养殖家畜,若是遇到干旱粮食减产,这些东西则能救命。
只是农科院的建议虽然在报纸上公布了出来,种子也送到了各地,但在这个浮K愈来愈严重的时期,基层干部能不能好好执行还是个问题。
此时的皖北陵城乡下,同样满心担忧的还有老村长林阿岗和林堂伯。
因为公社的命令,他们村里这段时间也建起了集体食堂,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交到了村集体,统一由集体食堂供饭。
集体食堂虽然才刚开始没几天,林堂伯就发现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因为办了集体食堂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把家里粮食上交了,所有人都在一个锅里吃饭,生怕自己吃的比别人少了会吃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