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2
脚步顿住。
什么事这么严重,竟然需要六部正官连夜讨论。
下人把谢良臣迎进了江牧的屋子,两人叙过闲话,谢良臣便直接开口问了,说自己昨天偶然在街上见到旗令兵,看着像是出了大事。
对于发生何事,江牧虽对内情知道的不甚详细,但是大概情况还是清楚的,再加上此事早晚会人尽皆知,此刻提前告知谢良臣,也不过让他领自己的情罢了,于是便道:“听说是河南发生□□,有灾民杀了地方官造反。”
“灾民?”谢良臣听到这称谓就是一愣,河南竟也遭了灾?
“西北因着地形土质的缘故,因此最易缺水,所以往往干旱,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到了西北,哪知今年河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可地方官员们却瞒着不报,不仅照常收税,朝廷加赋的旨意一下,他们立刻又派了税吏上门催缴。”江牧皱眉皱着眉头道。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但是具体造反的村县有多少,涉及人员多少,以及是否有相关头目,这些还等等他爹回来了才知道。
谢良臣闻言也默了,若是河南如此,那其他地方呢?
今年天气普遍炎热,若是村中水利不畅,且又没有提前储水,恐怕收成都不会怎么好,偏偏此刻朝廷又下令加税。
夏季收获时大家交了赋税,或许暂时还饿不死,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天气愈冷,最后一点粮食吃完后,最严酷的冬天却到了。
河南冬季是要下雪的,在这样的天气里,若是没吃没穿,官府又不管,大家为了活下去,要么成为流民,要么就成为叛军。
至于为什么他们最终成了叛军而不是流民,谢良臣相信这里头肯定还另有隐情。
从江府出来后,谢良臣立即又写了封信回去,问荣县受灾情况如何,他还真怕家人为了不让他担心,故意报喜不报忧。
除夕夜,京城各处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似乎大家还不知道叛军作乱的消息,又或者知道了也不在意,反正对方一时半会也打不到京城来。
何大跟万嫂子也已经回家了,谢良臣给了他们三天的假,因此今晚除夕的晚饭还是谢良瑾烧的。
谢良臣也不想扫妹妹的兴,便跟着一起守岁。
小院各处都点了烛台,屋中间则燃了火盆,屋内十分的温暖明亮。
这样的条件,若是放在之前,谢良臣必定是十分不屑的,可是来了古代这么久,他却知道家中能有如此条件的实在算不上多,心情也难免沉重。
“二哥,你在想什么?”见谢良臣似乎在出神,谢良瑾便顺手把手边装芝麻糖的碟子朝他推了推。
谢良臣拈起一块芝麻糖拿在手中看了看,问她:“囡囡觉得京城好吗?”
“好啊,京城比荣县好多了,不仅东西多,而且路也好上不少,就连街上单独出行的女子也比荣县多。”谢良瑾不假思索的道。
谢良臣点头,拿着芝麻糖咬了一口,又问:“那若是我说以后你见到的石板路会更好,街上的东西会更多,甚至某天不仅女人单独上街不会引人侧目,就连去学堂也不会有人奇怪,你觉得怎样?”
“真有这一天吗?!”谢良瑾双眼亮晶晶的看着他。
谢良臣点头,把嘴里的糖咽下去:“只是二哥可能会做一点让人非议的事情,甚至可能连带你们的名声也不怎么好听,你可会怪我?”说完,谢良臣定定的看着小妹。
谢良瑾有点愣,她不知道什么叫惹人非议的事情,也不知道二哥要干什么。
不过就算她不知道,但是不管二哥干什么,她总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于是弯起嘴角,笑道:“若真有那天,肯定是二哥的功劳,要是有人非议,定然是别人太蠢,看不明白,既是蠢人的话,那我为什么要当真?”
如此全然的信任,让谢良臣心中最后一点疙瘩也去掉了,扬眉笑道:“既然囡囡这么信任我,那便随别人说去吧。”
初五,百官结束休假,重新开始上朝。
因着还在年节,所以这第一次朝会便是大朝,谢良臣也是要去的。
换好朝服,整好衣冠,谢良臣骑着他的毛驴出发了。
路上赶着去上朝的官员着实不少,比平日谢良臣见到的多一倍不止,想必是大家也都知道了年前的消息为何,因此都不敢在这个关头惹皇帝生气,所以全都早早的来了。
等到了地方,奉天殿外头的御道广场已经站了不少的人,大家按着文武、品级排列,谢良臣是从六品,因此位置也比较靠后。
只不过因着他到得早,长得高,所以勉强还能看见前头的情形。
紫色的官服是三品及以上官员才能穿的,此刻他一眼望去,便见自己所站队伍的前头已经来了数位紫衣大员。
再次将自己的计划又捋了一遍,谢良臣彻底定了心,只等着大朝结束。
大朝是不论国事的,基本存在的意义就是对皇帝歌功颂德,以及赞扬如今太平盛世。
可因着河南灾民造反,而西北也还没从大旱之中缓过神来,因此大朝的气氛并不好。
确实不好,原本林侍郎虽是没能减灾,但也勉强安抚住了西北没有生乱,最后大家评定的结果是无功无过。
哪知融景帝大过年的被坏了心情,在第二天发急令砍了一批河南官员的头后仍不解气,把林侍郎也发作了一通,给贬到地方任知府去了。
户部新任的侍郎姓罗,谢良臣还没见过他的面,同时也不清楚是否是王学士的人。
奏过乐,百官们再次跪下三呼万岁后,融景帝便起身离开了,只是离开时也留下口谕,仍旧召各位大臣同去议事。
虽是议事,不过也有缓冲时间,比如融景帝自己要回去换衣服以及吃早饭,而各位大臣们也要先回部门一趟然后再去。
王霄背着手,黑色的长靴踩在雪地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他的眉头紧皱,脸色严肃,似乎正为某件事发愁。
突然,旁边一道声音传出,打断了他的思绪。
“见过王大人。”谢良臣恭敬的朝他揖了一礼。
王霄是户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可是他并不常来翰林院,有时来了也只与几个侍读、侍讲学士们问些工作上的问题。
至于他们这些新人,他似乎并不怎么关心。
谢良臣也曾见过他几次,不过除了第一次见面时他照例勉励了一下自己,后来二人就再也没交谈过。
此刻见谢良臣特地在等他,王霄暗暗扬了扬眉,微勾嘴角道:“谢大人找老夫何事?”
第58章 司业
谢良臣用余光扫了眼附近, 见周围并无其他人,于是恭敬开口道:“下官听说大人最近为了河南的事十分忧虑,下官有一计, 愿为大人解忧。”
河南叛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