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2
字画,或者如现在一样用了一点的残墨,这种东西非是亲近大臣一般都不会下赐。
如今谢良臣得了,便说明融景帝把他记在了心里。
能被皇帝记在心中的,一般只有两种人,一是恨得咬牙的奸臣,二是就是自己十分信任的忠臣,显然目前融景帝把他当做了后者。
谢良臣将墨锭收好,与两位大人一起送别融景帝。
朱大人现在对谢良臣的感觉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十分嫉妒对方的才干以及官运,而另一方面,他又庆幸对方被上头如此看重,甚至被融景帝当做亲近之人。
因为按目前的情况来看,若是不出意外,他在国子监待满三年后肯定会再次升官,而谢良臣资历尚浅,再如何他也不可能成为祭酒,也就是说两人不会成为竞争对手。
可是一想到对方还未到弱冠之年便能继续升官到从五品或者正五品,他就各种羡慕嫉妒,毕竟他光是当上现在这个司业的职位就花了十多年。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升官这种事情,就是看能力和运气的。
所以等融景帝一走,国子监正式通报全院上下,表示他们要开办第一期国子监报的时候,朱大人便铆足了劲,想要在这件事上好好露露脸,让自己的名声也传出去。
于此同时,国子监上下监生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让博士们选中自己的文章,然后再刊登在校报上。
在如此众志成城之下,国子监的第一期校报的初稿很快便完成了,主编是国子学的博士,副主编便是书学的博士,一人主要把关文章质量,另一人则负责排版以及让刊物看起来更加美观。
初稿出来后两人也交给薛制并谢良臣他们看过了,都觉得没问题,只是在初次刊发的数量上,三人意见未达成一致。
薛制以为,第一期学报多半是由国子监们的监生买去,所以最多印五千份就可以了,朱大人却表示或许有的监生不愿花这钱买报纸,不如再印少一点,三千份就行。
而谢良臣与两人恰好相反,他主张初次刊印至少要一万份,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可发放外省的官学,只留少部分在京城。
毕竟印书局用墨一次也挺麻烦的,量大成本才能减少。
“地方官学会买学报吗?”朱大人有点迟疑。
他们这学报,一份就要二十文钱,地方官学的学生们真愿意买这东西?
谢良臣却一点也不担心。
以前自己还在荣县时,最烦恼的事就是消息不通,而官府诋报又不是一般人能看的,所以他尤其希望能知道一些别省甚至京城的消息。
他们这学报虽然不是官府正式文件,上头所含信息大多也与政事无关,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京城的风向,是很难得的消息来源。
尤其是上头还有国子监几位主官的的主笔,且这次的学报上还刊登了融景帝讲经的消息,想买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毕竟全国光是举人就有十几万,更别说其他士绅了,他们根本不差这点钱。
再说,融景帝也已经知道这学报上写了他来视察国子监的消息,要是他们刊印太少,不是明着不给对方面子,以为他号召力不够吗?
而且这学报的内容因为有权威人士把关,那质量之高堪比学术周刊,绝对值得起二十文钱。
所以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第一份学报印一万份是肯定不会多的。
听他陈述完理由,薛制与朱大人也觉得有理,于是三人最后商定,先印一万五千份,其中一万份发往各省,另五千份留在京城。
印书局的小吏们加班加点的开始刊印学报,谢良臣时不时也会去看看情况,有时他见到屋内众人热火朝天忙碌的景象,以及鼻间浓郁的墨水香,还会恍然自己是否回到了现代,而这印书局就是新闻报社印刷间。
只是等看到他们手上的活字印刷模具,他又会突然清醒,自己哪里是在什么报社,他是在另一个时空的陌生封建王朝。
十天后,所有的学报终于印完,其中的一万份已经发往了地方,而剩余的五千份也开始出售。
学报出售的地点在安定大街,国子监的对面。
这处的房产也属于国子监所有,不过却不在监内。
因为国子监到底还是如今大融文人们的最高学府,而士人们又向来鄙薄商人,所以即便是办文刊,薛大人和朱大人还是坚持把学报的售卖地点放在了民居边上。
谢良臣对于他们的决定无任何异议,在国子监也好,在民房也罢,其实对他来说意义都不大,他要的本来就是温水煮青蛙。
而且他相信,等学报发到地方,精明的商人们看到商机,定会慢慢开始效仿,而朝中的大人们又各怀心思,两方人马一勾连上,恐怕整个大融朝的舆论环境也即将由此改变。
天还未亮,谢良臣便骑着毛驴赶到了国子监,而比他来得更早的则是薛大人和朱大人。
两人最后虽采纳了谢良臣的建议,不过心中难免还是担心,因此一早就来了国子监,想看看售卖情况如何。
然后等他们一到才发现,安定大街上早已排了长长的队伍,竟是一眼望不到头,于是薛大人便放心的回了自己办公的屋子。
谢良臣扫一眼,发现这队伍里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子监的监生,更多的却是各府的仆役小厮,便明白朝中各位大人对于他们这学报的内容也十分好奇。
“谢大人!”朱大人见他过来,激动朝他招手,脸泛红光。
谢良臣把毛驴交给江着,也朝他拱手,“朱大人。”
“谢大人可知如今这学报已经快卖完了!”朱大人两眼放光的看着谢良臣,似乎急于与人分享这个消息。
谢良臣再次扫一眼这长长的队伍,又看到前头那些一次买好几份的人,微笑道:“薛大人可还打算加印?”
他是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盛况的,所以一开始他就建议每人限购,一人一次最多只能买三份,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人看到。
“薛大人说看看反响如何,要是反响不错,要就加印的人多就可以再印一点,不过也只印一次。”朱大人无不可惜的道。
之前他觉得薛大人和谢良臣太大胆,现在反而有点埋怨薛制的胆小了。
谢良臣知他心思,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再说他们这里是国子监,又不真是报刊新闻单位,所以这样的事可以做,但却不能当成主业。
只是他也没直说,而是道:“薛大人考虑得很周到,物以稀为贵,咱们若是缓着些来,每期都只刊发固定数量的学报,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学报数量有限,就会提前想着定下,而不是反正无限供应,所以都不急着买,朱大人以为呢?”
他这样一说,朱大人发热的头脑冷静了点,同时也深刻认同了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