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7
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显然就是讨好新君。
因此最终新朝还是封了两位太后,一位圣仁太后, 一位圣慈太后。
然后由于反对封张贵妃为太后一事,钱庸被圣慈太后记恨上,江尚书瞅准机会,找人上书攻击钱庸, 最后他这个首辅大臣才刚做了几月便丢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书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 地方传来急报,称宣王、定王谋反, 军情紧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夺嫡失败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于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着实在像是要他们兄弟友爱,所以新皇登基后并未对几位兄长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就连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来, 封了对方一个闲散王爷。
不止于此, 他还特准兄长们出京,划分了封地,让地方供养他们,而不必对方任职。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给予兄长们优厚的待遇,同时又不给对方兵权,如此世人既不会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长,又不至于酿出祸患。
哪知对方本就对皇位并未死心,放他们出京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才几月的时间,就已经竞相起兵造反。
二王既反,融安帝这才意识到当初不听钱庸建议有多愚蠢,只是现在要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赶紧派人去截下端王和成王,哪知二人府中也早就空无一人。
一月后,潜逃出京的端王和成王也反了。
才刚登基便有四王作乱,融安帝分寸顿失,立刻便召了内阁进承政殿议事。
江尚书既是首辅大臣,会议便主要由他主持,至于融安帝,他不过一个未满十二岁的少年,基本作用也就是在一边旁听以及最后用印罢了,更何况在他御座的帘子后头还有两宫太后。
“江大人,如今贼子作乱,该当如何是好?”圣慈太后张氏没忍住,首先慌乱开口。
四王造反打的旗号都是匡扶帝业,道融安帝这皇位来得不明,乃是有人假传遗诏上位,至于谁是窃取江山的乱国贼子,四人倒是不谋而合都选了江尚书。
道他之所以要扶幼主上位,就是为了方便把持朝政,他们要清君侧。
其实一开始四王打算树的典型是钱庸,哪知对方才做了几月首辅就被张太后给撸了下去,所以只好临时改了江尚书。
江尚书见自己被点了名,便朝上拱了拱手,道:“回太后,臣以为四王不过觊觎王位,因此找借口造反罢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臣请陛下下旨,派大军前往剿灭叛逆,还我国中百姓安宁。”
“那该派何人前去剿灭叛贼?”张太后又问。
朝中武将不多,能称得上勇猛的就更少,许茂倒是算一个,但是如今已被派往北方边境驻守去了。
与此同时,在江尚书看来,许茂与谢良臣关系亲近,若是再调他回来任主将,万一又立大功,那岂非更壮对方声势?
至于剩下的将军,去年才归降的郭要父子也算得上猛将,只是还是同样的弊端,与谢良臣关系太厚。
尤其是京中都在传,说郭家那个儿子似乎正向谢良臣那个嫁不出去的妹妹献殷勤,恐怕两家过不了多久就要成姻亲了。
因此,在遍数了朝中武将之后,江尚书便点了一名姓曹的将军出来:“臣以为昭勇将军曹毅可堪此大任。”
“曹毅早年虽领过几次兵,也算老成,但总是经验不够,让他领兵出征,不知可能一举剿灭四王叛乱?”张太后出身不高,不懂朝政也不懂行军打仗,李太后倒是懂一点,于是闻言便出声道。
行军打仗的事哪有定准?不过事到如今江尚书便是知道曹毅并非将帅之才,也得推他上去。
“请太后放心,乱臣贼子不得人心,曹将军既是领皇命出征,只要朝廷能调拨足够人马军粮,定然能一举扫平四王。”
他说得信誓旦旦,两位太后以及年幼的安帝便也动了心。
只是正当融安帝准备下旨时,谢良臣又提出了不同意见。
“启禀皇上、太后,臣以为曹将军虽是能干,到底对方四路兵马来袭,不如朝廷再派一员大将领兵出征,这样既可防止四王相互协作,又能分而破之。”
“哦?不知爱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
谢良臣是扶他们母子上位最大的功臣,张太后对他十分信任,因此听他开口,便又觉得再派一个将军也不错。
“臣以为郭要郭将军能征善战,可担此大任。”谢良臣平静道。
只是他虽平静,其余人却反应不小,诸位大臣面面相觑,后还是江尚书首先出言反驳。
“郭要前为叛臣,虽戴罪立功,但究其原因,也不过为形势所迫,此人心性不定,若是让其领大军平叛,途中再生乱心,则我朝危矣。”
“正是,正是。”
“江大人说得没错,怎么能让叛臣领军去扫四王呢?”
殿中除了谢良臣之外,其余几位大人全都反对派郭要出征,融安帝坐在上头也为难,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这......”
最后还是帘后的李太后开了口:“郭将军虽为叛臣,但先帝亦道既往不咎,既是如此,令郭将军率兵出征倒也无甚大碍。”
李太后向来少议政事,尤其是每次两宫太后相争之时,张太后总要压她一头。
众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多以张太后的意见为重,久而久之,她也渐渐不怎么出声议论朝政。
此番开口还是因为事关重大,她也以为曹将军不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