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09
农耕。”
大臣们都是一怔,有些人明白了,有些人却是一脸糊涂。
三王爷解释道:“一国之本,在于农耕人口,大魏国土辽阔,但是田亩数尚且不足一人一亩,为此,开垦荒地,鼓励农耕十分重要,百姓自行开垦的荒地,朝廷免税三年,另外,本王与公主也决定,齐国聘娶郡主和静之礼中的三千头耕牛,由朝廷半价卖出,以助农耕。”
“是。”大臣们都明白了。
多种田多修路,发家致富第一步。
明仪继续说道:“另外,工部,发布告示,广招天下能工巧匠,若有人能打造出精兵利器和坚硬盔甲,以侯爵相待,若是能打造出极善山地农耕之物者,以侯爵相待,不吝富贵,能者居之,不计前事来历,唯才是举。”
工部尚书一惊一喜,立马应声。
下朝后,薛卓与唐可寅一块出来,想着方才议得的事,薛卓说道:“以大魏之力,即便是开垦荒地和更换我军所有的兵器盔甲,铜矿铁矿也足够了,并不需要向齐国购买,国库虽丰,却也不能如此挥霍才是。”
“薛大人既然这般想,那方才为何不说呢?”唐可寅笑问:“想必是心中另有主意了。”
薛卓笑了:“唐大人说的不错,我的确另有主意,可是尚不确定,不知唐大人能否解惑?看你我是否想到一处去了。”
“嗯。”唐可寅点点头:“自己家的先存着,等用尽了旁人家的再拿出来,这样便可以牵制齐国,也可以费齐国农耕,去年粮商购粮一事,想必薛大人体会很深,商人重利,当时就那么几个消息,就差点让他们把大魏推上万劫不复的路。
如今公主亲自漏了口风说要向大魏购置铜铁,商人会必定趋之若鹜,只要朝廷促进两国通商一事,购买铜铁一事就不需要朝廷出钱了,届时通商事毕,朝廷关闭大魏自己的矿山,百姓们只能购买齐国的铜铁之物,鼓励开垦荒地,并且免税三年,就是增加民间对铁矿铜矿的需求。
第1308章 唐可寅也是个大忽悠
另外,朝廷更换所有的兵器盔甲,其实不过是告诉天下人,最主要的事告诉齐国商人,大魏需要大量的铜矿铁矿,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开采,一旦齐国人尝到了甜头,只会疏懒农耕,肚子吃不饱,一切都是白费功夫。”
薛卓大笑起来,分明与唐可寅想到了一处。
出宫去了衙门,又是一整天的忙碌,夜深时回家,杨芙蓉还没睡,一个人在正堂里守着蜡烛干等,见他回来,立刻欢天喜地的跑出来,直接扑进唐可寅怀里抱住他。
“夫君,你怎么回来那么晚啊?”
唐可寅十分不自在的垂着手:“公务忙,你怎么还不休息?”
“我等你呢。”她低着头一脸羞涩,抱着唐可寅不肯放手:“今日是我的生辰,你陪我吃长寿面好不好?”
唐可寅把她的手拉下来:“那夫人去准备,我换了衣裳就过来。”
杨芙蓉抓着他的手,摇来晃去:“我给夫君做了新衣。”
她拉着唐可寅去换衣裳,亲自动手替他换上,唐可寅背对着她,生怕她发现异常。
“夫君。”杨芙蓉环住他的腰靠在他背上:“你可喜欢?”
唐可寅没动,他明白杨芙蓉想什么,自己从南方回来数月,他们一次都未亲近过呢。
“夫人。”唐可寅拍拍她的手:“公务繁忙,我怠慢你了。”
杨芙蓉红了脸:“你总是很忙。”
唐可寅转过来看着她,扶住她的肩膀:“夫人可觉得我一味的钻营?”
“有那么一点。”杨芙蓉老老实实的点头,依旧环着他的腰。
唐可寅轻叹了一声:“我似乎从未与夫人讲过先前的事,先前,父亲是朝廷六品官员,虽不是权臣富贵之家,却也是书香门第,一家和睦,我十几岁便中举,只等登科入仕,可惜,父亲被人拿住了把柄,我为救父,顶着别人的身份恩科考试,看着别人金榜题名。
我原有一名感情甚笃的未婚妻,可是,她被高维之子看上,强抢入府做妾,而唐家也被高维一党打压,家破人亡,我与阿玉吃尽苦头才等来明仪公主垂青,高维一党落马,唐家昭雪沉冤,我也得公主恩许,入朝为官。
我吃过官吏弄权的苦,知道身份低微的难,为此不敢有半分懈怠,好不容易遇上公主,知她一心为民,知她公正理智,知她用人不疑,知她心怀家国,我如见明月,只想跟着她实现心中抱负,不敢不钻营。”
杨芙蓉听得眼圈泛红:“夫君吃了好些苦。”
“所以,我如今步步为营,生怕有一步行差踏错就让你们重蹈覆辙。”唐可寅迟疑的抬手,指背轻轻蹭了蹭她的脸:“为此,我每日都要在衙门忙碌,以求让自己再厉害些,这样就能护你们周全。”
杨芙蓉被他感动的不行:“夫君。”
她靠近唐可寅怀里,满心自责自己太过任性自私,只想着儿女情长,一点也没想过为他分担。
唐可寅松了口气,虽然被她抱着有许多不自在,却也庆幸今日糊弄过去了。
第1309章 大魏要培养全能人才
朝廷鼓励农耕,开垦荒地,免税三年的消息由工部张贴告示发出,盛京的百姓率先得了消息,告示张贴出去的当日,街上的锄头农具便一扫而空,已过午后,依旧有不少百姓带着食物和水,扛着锄头出城去寻自己看上的地方,商人们也伺机而动,开始囤积农具。
更换我军将士的兵器盔甲的消息和招募能工巧匠的消息并没有宣张出去,而是先由萧必明出马,与齐国襄王洽谈两国通商一事,只等齐昭签订国书,把通商一事定下。
这些事全权交给了萧必明负责,工部户部忙得不可开交,两部官员与底下的百司自行商议了七八次,一条一条的琢磨通商事宜。
礼部还在悠哉悠哉的观望时,明仪把礼部尚书和侍郎喊了过来,“国子监现在已经修建完毕,本宫也与王爷商议,加开恩科春闱,在此之前,要想参加春闱的考生便可提交名帖入国子监,你们也准备准备。”
“是。”礼部尚书兴奋的搓手:“那国子监的几位老师,是否依旧聘下?”
明仪喝了口茶:“自然是,那几位都是博学多识的老先生。”
礼部尚书稍稍迟疑了一番:“公主,具微臣所知,池老先生对公主颇有微词,而且此人固执迂腐,一心认为女子不得干政。”
“随他便,本宫希望他做的事他也做了,如今不过在国子监立个活招牌罢了,实在没法计较那么多。”明仪拿起一份手札:“这个是本宫与三王爷定下的术科,先圣人六艺除外,增设农商工战,可不拘于读书人。
那些能工巧匠亦可教学,为让他们没有后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