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
的时候挨顿骂,多送点银钱美人,多的是人给他求情。
然后呢,然后会发生什么?
邢毅闭了闭眼,耳边仿佛有声音回荡,以往的一幕幕再次出现在眼前。
“……他也是迫于无奈……”
“……朕今日看了奏表才知道,爱卿当日是如此的困难,却还想着忠君报国。心是好的,邢卿不可太过苛责。”
“……他也不容易……”
邢毅深深地叹了口气。
陛下,那您看没看到,这天下的百姓也不容易?
若是,若是当初……
下属安安静静地低头弯腰,仿佛没看到上司的异样。
“告诉他,”邢毅的声音听起来竟有些苍老:“等我灭了这股反贼,就去帮他平叛。”
作者有话说:
谢谢海水投喂的营养液~
谢谢陪我走到现在的小可爱们,爱你们呦~
第25章
宣宁并不知道, 百里之外,已经有人看上了她的县城。
她正在一间挂着灰色门帘的屋子里,对着超市里书本上的彩色图片, 干巴巴地念着上面的文字,旁边是绿竹并一群手脚灵活的小姑娘,一个个举着手工磨出来的毛衣针,拿着毛线比划。
天气越来越冷了,从原本穿一件衣裳都出汗, 到现在叠几层衣裳早上起来还打喷嚏。“保暖”这个宣宁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终于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宣宁的超市里是有衣服的,但都是品牌服装, 属于看一眼价格牌都能让宣宁心痛的奢侈品。棉服毛衣的价格尤其高,样式在这里看起来也很奇怪, 她并不打算购买。
排骨的人试图在其他县城买点棉花,但是洪水不仅波及了那一个县城, 而是附近的都被淹了个遍。开门做生意的布庄都很少, 棉花更是不好买, 最有门路的掌柜也只是说尽量。
宣宁不打算把希望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然一场雪下来人就得倒下大半。她拿出颜色不太鲜艳的毛线, 准备教大家织毛衣御寒。
书上写的文绉绉的,照片倒是清楚, 但宣宁也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只好一边说一边画一边比划,寄希望于有哪个心灵手巧的女孩能听懂并还原出来。
看着大家一个个目露茫然,宣宁想起被自己浪费了两团毛线, 心有戚戚然。
遇见一样新东西, 让人模仿的最好方式是演示一遍。宣宁怀着这样的想法, 自己偷偷买了一些毛线和毛衣针来试,想着等自己学会了再去教大家。
想法是美好的,可现实却很残酷。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直到两团毛线都没逃过打成死结的命运,宣宁拽着自己快被薅秃了的头发,抱着乱七八糟的线团把自己扔在了炕上,终于选择了放弃。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广撒网捞天才的一幕。
眼看她寄予厚望的刺绣小能手——绿竹都两眼发晕,手里的毛线缠成了一团,正努力把死结解开。宣宁松了口气,终于摆脱了被毛线缠绕继而自我怀疑的阴影。
她看着绿竹,笑得像个慈祥和善的老奶奶,安慰道:“这个挺难的,一两天也够呛学会,慢慢来,不着急。”
“嗯?”年仅十岁的穗穗一脸茫然地抬起头,举着织得稀稀拉拉全是洞,但也能看出形状的一小块针织品,试图为宣宁正名:“不难啊,宁宁姐姐不是说得很清楚吗?”
宣宁:“……”
别问,问就是扎心。
她看着满屋子的小姑娘“呼啦”一下,围在天才小朋友旁边探讨诀窍。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又有几个小姑娘突然醒悟,掌握了正确针法,几下就织出了窄窄的一条。
宣宁孤零零地站在屋子前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因为手残和大家格格不入,自觉离开了屋子,倚在墙壁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学生们还没到变声的年纪,清脆的朗诵声回荡在耳边。来往的人都放轻了动作,也有不少人完成了手里的工作,像宣宁一样站在阳光下,微微侧着耳朵,认认真真地听孩子们学习的声音,听着听着,嘴角不知不觉就弯了起来。
不远处的灶台上,有膀大腰粗的大娘从库房推来一车车粮食,轻轻巧巧提起其中一袋倒进盆里淘洗,准备给护卫队和学校的孩子们做午饭。
远处的空地上,江大正和护卫队员说着什么。似乎单纯用语言说不太清楚,他站起身,冲另一名队员招了招手,两人站在人群中间准备对打。江大看准时机,一个拧身就把人摔在了地上,动作快的让人看不清楚。围观的队员激动的脸色发红,使劲拍着巴掌轰然叫好。
更远处,有伐木队拖来刚砍下的树干回来,学徒急忙拿着工具冲上去处理好,然后放在合适的地方晾晒风干,时不时偷偷回头看一眼。几位木匠坐在阴凉地里,准备把木材处理成各种农具家具,偶尔抬头瞪一眼不老实的学徒,侧一侧身子,挡住视线继续干活。
木匠只有一个来自王家村,其他人都是原本城里的住户,手艺也更好一些。宣宁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众人中征集了一批学徒。一方面是可以帮忙打打下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木匠。毕竟现在的木匠还是太少了,多一个人就能多干好几份活。
不过,这些人习惯了把自己的手艺藏着掖着,把学徒当苦力使,想学本事那是万万不能。
教会了徒弟,万一饿死师傅了可怎么办?
自家还有子孙,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教给别人了,儿子孙子该靠什么立足?
不是只有他们这样想,而是大环境下,所有手艺人都这么想。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当年就是给人做了很久的学徒,挨了师傅不少打,这才学到了本事。现在做了师傅,也原样都还到了跟着自己的学徒身上。
学徒要伺候师傅。这个伺候包括早起的倒夜壶端洗脸水,一天都察言观色把师傅照顾好,到晚上给师傅端洗脚水甚至捏肩捶背,等师傅睡了他们才能歇下。
这也就算了,毕竟在这里,这些其实属于尊师重道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很多人对长辈也是这么做的。要从师傅那里学安身立命的本事,平时勤快点也都是应该的。
除此以外,师傅们的脾气一般都不太好。做活时动作稍有不对或者略微慢了,往往就会迎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打骂。打完骂完,师傅出完气了,才会指点几句。
宣宁见过几次,捏着鼻子忍了。
王三柱也动不动挨他爹的鞋底子,她虽然对棍棒教育并不赞同,但这种观念在大家心里根深蒂固。观念这种东西,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扭转的。她也只好装作看不见听不见,然后找各种机会,想办法把频率和程度慢慢降低。
在这个时代,爹娘能做的,师傅往往也能做。再加上这些木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