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1
他再转过身,踏进门槛去面对叔父叔母,发现自己心中多了一分以前从不曾有的底气。
——心中有了最亲密的人,不再孤身一人时,自然而然便源源不绝生出的底气。
薄树远坐在八方椅上,抬眸看着他,目光似是失望,但这失望再也无法给薄朔雪带来什么影响。
有长公主的吩咐在前,薄树远心中有再多的怒气,也不好再对薄朔雪发泄,只干瘪地说了几句场面话,叔侄两个之间,话说得越来越无趣。
不过,在薄朔雪走之前,薄树远忽而说了一句。
“你在宫中当差当得好,得殿下赏识,是件好事。但你勿要得意忘了形,福东王家,是经不起查的。”
薄朔雪的脚步忽然顿住。
他转头猛地看向叔父。
从黎郡回来后,他一直在追查剩余的线索,昨日他刚收到消息,福东王或许也与此事有关,而今日福东王就出现在了叔父的口中。
薄朔雪忽然明白过来。
叔父紧急召他回来,又对长公主所带侍从处处不满,并非真的是因为不喜长公主的风流传言,而是有更深的原因,不想他与长公主走得太近。
薄朔雪眯了眯眼:“是经不起查,还是叔父不愿让我查。”
“现如今已经不是说话的时候。”薄树远声音压低,“你去吧,记住我所说的便是。”
薄树远不肯再开口,挥手让他离开。
仆从们手脚麻利,从长公主决定要离府,便开始收拾东西,加之本来就只短暂住了一日,很快便收拾停当。
回宫的马车上,薄朔雪与长公主共乘,心中想着叔父的那句话,没注意到车中的沉默。
直到郁灯泠忽然开口,淡淡说了句:“你太.祖母生辰那日,你再回来贺寿便是。”
薄朔雪才眉宇微松,凝了凝神。
忍不住笑道:“阿灯误会了,我不曾伤怀。”
“是么?”郁灯泠蹙了蹙眉,怀疑地看了眼他,“你看起来心事重重,还以为你只有三岁,在为了离家感伤。”
薄朔雪:“……”
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让长公主看看他宽阔的肩膀和胸膛,沉声强调道:“我不是三岁。”
“知道了。”郁灯泠答得很敷衍。
薄朔雪又是一阵无言。
他瞧着郁灯泠,心中捋着关系。
叔父不知从何得知福东王的这趟浑水,之所以不愿意让他继续查,大约是因为顾忌着当今长公主毕竟曾喊福东王一声皇叔,就算查了,也不会有结果,再说伴君如伴虎,若是查得不好,触怒了长公主,别说查真相了,薄朔雪自己会不会背黑锅也不一定。
因此,薄树远才想让薄朔雪赶紧回来,离开那个是非地。
薄朔雪微微叹息。
叔父向来如此,讲求明哲保身。
可他看错了阿灯。
阿灯,一点也不糊涂。
薄朔雪将其余念头都压了下去。
他理解叔父的叮嘱和担忧。
可他更愿意相信阿灯。
在他查出足够确切的真相,送到阿灯面前让她定夺之前,他不会对阿灯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和犹豫。
回宫之后,日子平常如水。
最艰难的,无非就是薄朔雪光是哄劝着长公主喝下一碗药,就常常要花上两个时辰,一身力气,有时折腾得内衫都被汗浸湿。
除此之外,薄朔雪总是在书房忙碌。
郁灯泠又喝下一碗药后,恹恹地趴在床上,厌倦地看着薄朔雪的手。
每次都逃不掉。
真烦。
她这阵子不知为何似乎丰腴了些,虽然很难看出来究竟哪里长了肉,但是似乎不再像之前一般苍白,趴在床上的时候脸颊被挤着,也有一点嘟嘟的弧度。
薄朔雪忍不住伸手屈指,轻轻在那软软的弧度上刮了下。
旋即克制地收手,站起身:“我去书房了。”
说这话的时候,薄朔雪的目光还停留在长公主身上。
直到长公主懒懒抬眸和他对视一眼,他才转身走开。
郁灯泠看着他的背影,眼眸闪了闪。
大约快了吧。
应该要查到了。
她看过了这个世界的“书”,自然知道,书中薄朔雪谋反的基础,便是民心所向。
燕朝早就是一副腐朽的骨架,里面长满了各色蛀虫,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被薄朔雪一个侯爷举兵覆灭。
薄朔雪谋反,是正义之举,是救百姓于水火。
但具体剧情书中写得并不详细,薄朔雪是从何时开始谋划,有哪些势力,郁灯泠都不知道,有些东西郁灯泠只能自己去猜测。
尽管周蓉让她当这个代政长公主只是表面把戏,实则把她的权力几乎架空得一干二净,但是郁灯泠并不是傻子。
在宫中听听他们上奏,也大概知道,现如今燕朝最肥的几条蛀虫是谁。
郁灯泠便看准机会,把薄朔雪往那些蛀虫身上引。
至于他找不找得到,就不是她的事了。
毕竟,谋反不是她的工作。
那么累,让薄朔雪去干就行了。
她只打算扇扇风,点点火,最后欣赏一下燕朝崩塌碎裂时的场面,就够了。
看薄朔雪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他大约是有些成果了。
郁灯泠假装不知道,从来没有问过。
但心情却是一天比一天好。
终于,又过了三日,薄朔雪一大早便屏退了众人,也婉拒所有会客,郑重地对着郁灯泠单膝跪下,手持一本厚厚的奏折。
郁灯泠眉梢微挑,假作意外,可惜演技不佳,声音平淡得很:“怎么。”
薄朔雪拱了拱手:“殿下。”
他许久没启用这个称呼,这回倒是喊得郑重。
“臣查到福东王的诸多罪证,请殿下过目。”
郁灯泠眨了眨眼,结果奏折。
其中详述了许多条。
卖官鬻爵,蓄养童妓,制售假药,害死害残的人数以万计。
郁灯泠神色渐渐冷凝。
薄朔雪牙关紧咬,奏折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他亲笔所书,在写的时候,薄朔雪便恨不能用笔将那孽障千刀万剐。
最要紧的,还不在于那福东王罪恶滔天。
而是在于,收齐这些证据,实实在在少不了许多偶然。
比如薄朔雪被偶然出派到黎郡。
黎郡的事本就是福东王漏出来的唯一一根线头,若不是他去了黎郡,起了疑心,等黎郡那边顺顺利利被抹平,福东王就彻底逍遥法外。
比如制售假药的事。
药材天生地长,从古至今的记录又十分驳杂,难以判断是否对症,储存手段又多是晒干磨粉,其实最好做手脚,看似不值几个钱,但在人求着要救命的时候,却能轻易地将一大批人的存粮都掏光。
若不是薄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