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0


…”

重骑兵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兵种,不是会骑马就能当重骑兵。

这支训练有素的重骑兵如果回到了草原,他们人人都能成为教官、成为将领。

重骑兵身上的挂甲也颇具技术含量。如果他们能带着全副武装回去,残元掠夺的工匠们就能依据这些挂甲研究出新的重骑兵挂甲。

扩廓帖木儿回到草原,如果元太子被连番打击后开始信任扩廓帖木儿,大明将遇见一个从心智和能力都磨砺成熟的可怕对手。

若重骑兵回到草原,残元就能短时间内培养出新的职业重骑兵军队。

陈标选择出击,就是要将扩廓帖木儿和这支重骑兵都留下来,绝对不能让他们回归草原。

最差的结果,也只能是扩廓帖木儿回草原,这支重骑兵必须留下来!

陈标理智上知道自己的决定很正确,理智上知道……

但是如果他选择闭城不出,明军就不会死这么多将士,甚至一个人都不会死了啊!

“我知道我没错,我还是好后悔。我要是没出击就好了,我要是守城就好了,他们就不会死,都不会死……”

陈标不顾弟弟们还在这里,不顾这样会很丢当哥哥的脸,他仍旧在父母怀里说着不理智的后悔的话。

是啊,如果让扩廓帖木儿和他的重骑兵回到草原,大明未来将死更多的人。

但这些人没死在现在,没死在他的眼前,没死在他的决策中,没有因为他的命令和指挥惨死,他就不用承担这些责任。

陈标不想承担这些责任。

他明明只要守城就好了,明明这些沉重的责任可以给别人承担。他为什么要逞能?为什么要让自己认识的将士们去打这一场惨胜的仗?!

即使他知道这场仗一定能赢,即使他知道这场胜仗在其他人眼中都是奇迹的大胜,但陈标也后悔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紧紧揽着儿子,哭得说不出安慰的话。

他们知道,虽然陈标现在很后悔,很痛苦。但如果让陈标回到过去,陈标仍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如果未来还有同样的事,陈标也还会变成他现在口中那个“冷酷理智”的将领,做出同样的选择。

就像是朱元璋曾经做出过许多选择,不是不痛苦,只是必须去做。

朱元璋曾经也将小兵看做一条条命,因为他也是小兵。

现在他已经不看了。

他以为自己已经麻木,但看着陈标的哭泣,他才发现,自己不是麻木,只是不敢去想、去看。

因为背负太多人命,这担子太重了。只有放下一切,变得冷酷无情,将所有人人命看做钱粮一样的数字,他才能做出决策。

朱元璋自己是这样,他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导陈标。

因为他的孩子,比他还冷静理智,又比他更善良心软。

“不哭不哭,不想干就不干了。咱们回家。你也还小,本就不该承担这么多事。”朱元璋下定决心,“回家!你不是想出海经商吗?以后咱们就出海经商去!”

陈标扬起哭花的脸:“真的?”

朱元璋斩钉截铁:“真的!”

陈标吸了吸鼻子,扯着朱元璋的袖子擦脸:“以后再说吧。我得先帮北平百姓过冬、春耕,看明年能不能种出自给自足。还有我答应将士的祭奠还没做,还有战后抚恤金,伤残帮扶……”

陈标一件事一件事数着,朱元璋和马秀英眼中都是浓浓的无奈。

而在一旁听着陈标哭诉,听着陈标数着今后要做的事的弟弟们都神色黯然。但包括狗儿猫儿两个最小的弟弟,他们黯然的眼神中也多了一抹十分明显的坚定。

第146章 青史留名不抢碑文

父母来了,陈标给自己放了一日假,腻在父母身边重新变回了孩子。

就算有弟弟们在,陈标都懒得注意形象,反而去催促弟弟们帮自己干活。

“你们长大了,是时候分担大哥我的工作了。”陈标本来只是开玩笑,没想到四个弟弟都很努力地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陈标便让他们去做了。

封建时代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早点接触这些事也好。

陈标对朱元璋狂夸自己的弟弟们,能文能武思想境界高,这次学生们和将领们争执的时候,弟弟们思想也和自己这个当大哥的一致。

他还有个意思,虽然我陈标的思想不符合现在实际,但我还是认为我比较厉害。

陈标在自家老爹面前吹牛从来不谦虚。

朱元璋先肯定了确实自家儿子更厉害,然后不屑道:“他们是你教的,思想和你不一致,那还得了?何况我看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认为是敌人就该死!”

陈樉和陈棡默默瞥了自家爹一眼。

虽然是这样没错,但他们并不想被自家爹说。

陈标坚持认为自家爹是嫉妒弟弟们的聪明才智和思想境界,朱元璋作势要拍陈标的脑袋。

陈标叉腰:“来啊,你揍啊,你动手啊!”

朱元璋以前还敢举起手晃悠几下威胁陈标,这次连手都没能举起来。

陈标因统漠镇之战短暂情绪崩溃,他又心虚又心疼,以前还能声厉内荏,现在连声音都舍不得拔高了。

“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动脚。”朱元璋这话说着好像不是他要拍陈标,而是陈标要以下犯上揍他这个皇帝老爹似的。

陈标休息了一日后,繁琐工作被父母接手,他只负责战后将士抚恤和祭奠。

这段时间他梦回童年,他只需要叽叽歪歪指手画脚,大部分事情都有家里人帮着做。

啊,躺着真舒服。

朱元璋本也想将抚恤和祭奠一事也接手,让陈标多休息一段时间。但陈标不愿意。

他身为主帅主将,起了这场战斗的头,就要好好为这场战斗收尾。

朱元璋曾经举办过的最大一次祭奠,是祭奠扬州惨死百姓。

陈标模仿朱元璋当时祭奠扬州百姓,为不能归家的将士集中安葬,统一立碑。

石碑正面碑文叙述了这一仗的前因后果和意义,石碑背面是密密麻麻的阵亡将领的名字。

陈标没有对石碑进行过多的装饰,预计的祭奠规模也很小。

这个时代,如果做太过离经叛道的事,对陈标自己、对碑文上的阵亡将士都不好。

这次祭奠如果规格太高,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军队的将士恐怕会心里膈应。

陈标不可能让所有将领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就算将领乐意,他们也没钱、没精力做这些事。

如今时代,能精打细算保证粮饷大部分发到士兵手中的将领,已经算得上顶尖正直优秀。再给底层士兵拔高地位,引发的后果就有些难以承受了。

比如,士兵地位提高了,那待遇是不是要提高?

大明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