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7
!!”
“大概是之前想要减免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的事,让皇帝生气了,皇上让财神爷惩治我们。”
“他朱标不要太嚣张了!难道他以为他能一手遮天!我就不信,他敢把全天下的商人都得罪了!”
“朱标不敢,但朱元璋敢!现在朱标手下的不是陈记,是皇商!”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敢得罪全天下的商人吧?他不怕造反吗?”
“他连全天下的官员都砍了一遍,还怕我们造反?”
众人都沉默了。
朱元璋在空印案大杀特杀,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基层官员几乎空了一半,全部换上了从军中走出来的油盐不进根本不懂官场潜规则的新人。
朱元璋这个暴君还真不怕谁。
众人嘴上谈着生意,身上穿的都是广袖长衫,一副儒生气派。
这群文人纷纷以袖掩面,泪流不止,咒骂为什么朱元璋这个暴君当了皇帝,全天下的百姓水深火热。
哭了一会儿,他们又继续想对策。
再这样下去,他们真的要破产了!难道朱标真的要逼死他们吗!
“去找知省吧。知省爱民如子,总不能看我们眼睁睁跳入这个火坑!”
他们最后只能求助欧阳衡。
当他们派出的代表去求见欧阳衡的时候,欧阳衡在书房,仰头看着墙上的字。
“知省,他们来了。”下人道。
欧阳衡看着墙上的诗句,低声道:“来了啊。”
下人等了许久,欧阳衡低头对自己收的关门弟子道:“解纶,你说为师该如何做?”
解纶拱手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欧阳衡仰面大笑,道:“来,和为师一起出去会会他们。”
解纶道:“是。”
欧阳衡一边往外走,一边道:“你四书五经都已经通熟,我没有后人,会将小女嫁给你。我会推举你去南京官学。”
解纶立刻道:“谢老师。”
“好好努力,争取去北京官学,亲自接受朱知省的教导。”
“是!”
第204章 又来碰瓷标儿喊冤
解纶是欧阳衡挚友解开的儿子。
解纶虽然名声不显,但他有个名气很大的弟弟,就是高智商低情商,被朱元璋朱棣父子俩给了无数机会磨炼,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雪里埋”解缙。
顺带一提,解缙如今才三岁,未来也会成为欧阳衡的弟子。
解缙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兄长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一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是大明一则佳话。
比起解缙波澜壮阔的一生,解纶当官后不久就因为性格刚直与权贵不和,辞官归家,不再起用,之后泯然众人。
不过他短短的官宦生涯,得到过朱元璋“笃实”的评价。
能在笃实的洪武帝口中得到“笃实”的评价,解纶行为处事肯定笃实到认死理的程度了,在官场自然举步维艰。
不过解纶懂进退,又对权势不看重,能得善终,这一点比他弟弟聪明许多。欧阳衡看重解纶的淡泊,才选中了今年才十四岁的解纶作为女婿,继承自己的衣钵。
在疼爱晚辈的师长看来,出人头地是次要的,保住身家性命才最重要。
但解纶看到了朱标送给老师欧阳衡的字后,恐怕未来会得到极大改变,说不准会步解缙后尘。
当然,他们哥俩也可能都能活下去。
欧阳衡不知道解缙在原本历史中的遭遇。现在他只是看着解纶亮晶晶的眼睛,又欣喜又担忧。
他知道自己这准女婿天赋不低,但原本对权势没有太大追求,不醉心官宦仕途,所以迟迟未去考科举。
现在解纶眼中居然燃起了对官场的好奇和热情,未来恐怕成就不会低。但这也代表,解纶未来的危险也会很大。
欧阳衡希望解纶能去朱标身边接受教导。朱标教导了几乎所有勋贵子弟,就算将来朱标功高盖主,在太子继位后被清除,这个涵盖了几乎所有朝堂勋贵的师门,也可能会保护解纶安然退隐吧。
欧阳衡虽然没在元朝做过官,但作为名门世家,他当然知道在朝堂中,师门是最大的党系,有时候比地域维系的党系更加牢固。
欧阳衡在心中幽幽一叹。
党系啊。
……
“山东知省还算有点眼力,没有辜负标儿你写的那句诗。”李善长看着山东知省的回信,用拐杖轻轻敲了两下地面,道,“欧阳修的后人,没给他祖先抹黑。”
欧阳修……朱标在心中叹了口气。
对于欧阳修等宋朝文人,他心情蛮复杂。
很多人第一次熟悉的文人,就是北宋语文背诵天团。因为熟悉,所以对其好感度不低。
但朱标成为古人之后,被迫把前朝书籍都翻了个遍。书读得越多,对宋朝官吏的好感度不断下降。
比如北宋修史的时候,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客观。
就算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私史,私人感情痕迹较重;后世修史也因为客观情况或者皇帝要求,选择史料的时候可能会对前代有抹黑。但他们至少都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史书”是“纪实体”。
以司马光为首的北宋史学家,却认为修史是“劝诫君王”的手段,必须要进行“忠奸顺逆”的主观评价和删改。
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汉武帝《轮台诏》说成“罪己诏”,塑造一个幡然悔悟的汉武帝形象,以劝说皇帝对西夏、辽国等忍让,不要打仗。
实际上读一遍《轮台诏》,就知道它只是汉武帝对之前政务的总结,功劳和失误都有说,然后表示仗打完了,该休养生息了,与“罪己”相差甚远。
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也延续了司马光的“以古讽今”的思想,唐朝皇帝的本纪从《旧唐书》的三十万字删到了九万字,有许多悲壮事迹的将领的列传更是一笔带过,删得索然无味。
而且欧阳修等人执着于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再加上从唐朝到北宋时间较久,又遭遇战乱,史料缺乏,所以采用了大量笔记、,让《新唐书》错误繁多。
连后人都哀叹,“拾取私记,则皆附著无弃”。
不过欧阳修等人修史虽然不客观,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选择也不能说错,只是不符合后世人的理念而已。朱标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喜归不喜,倒也没资格评价什么。
现在他爹让他主持修《元史》,他把《元史》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修就好。
用《元史》劝诫他爹没必要,自己劝诫自己更没必要。还是修得尽可能客观一点,好留给后世人考古研究。
李善长见朱标神色复杂,迟疑道:“标儿,你是不是不喜欢欧阳修?”
朱标摇头:“不是不喜欢,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