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9
年知县,这怎么能行。
说着,常华县知县开口:“不要再说了,既然这个价钱能买,那就说明划得来,不要再来寻我。”
眼看知县要走,华家人这才起身道:“这事实在没办法,才会叨扰知县老爷。”
“虽说俗物扰人,还请知县老爷听小人慢慢解释。”
如今在这的,算是华家家主,在凉西州做官的人则是他供养出的,所以对这个家主尤为敬重。
连带着常华县知县也只好再坐下。
不过华家人看看周围同来的人,朝他们稍稍摇头,这些人自觉退下,只剩下华家家主跟常华县知县。
华家家主也不废话,直接讲起利害关系。
“知县大人,您听我慢慢分析。”
“去年扶江县种的白菜,亩产达到九百斤,这样的亩产别说在扶江县常华县,放在整个潞州,也是独一份,甚至放在整个承平国,那也能数得上。”
“原本亩产四百多斤的白菜,提高这样多的产量,也就吃亏在这东西是随处可见的大白菜。”
“如果换成粮食,原本二百多斤的粮食,直接亩产四百多斤。”
“这样的数字放到潞州知州岸边,能引来多大的轰动?”
百姓饮食当中。
菜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还是大米小麦。
换做主粮产量翻倍,别说潞州知州了,汴京的户部尚书,大学士,乃至陛下都要多看一眼。
不用华家家主再说,常华县知县已经深吸口气,下意识问:“那化肥,真有如此功效?不是他们夸大其词?”
知县一直不重视的原因,也有这个顾虑,害怕自己用了人情之后,其实是夸张了的。
那他岂不是白白卖脸?
这会华家家主都这么说,难道是真的?
华家家主见知县对露脸这事感兴趣,立刻跟上:“咱们扶江县跟常华县相邻,人数是他们十倍有多,一直远超他们,其中佃户也有不少。”
“若他们真种出那样高产的粮食,那我们还跟原来一样,只怕有些无地的人户有异心。”
“那边有大量荒地,能让田地高产的化肥买的还便宜,难保他们会去扶江县过活。”
“到时候咱们常华县的人,可就要白白便宜扶江县了。”
现代城市有一种说法,叫虹吸效应。
大意是小城市的人才会被周围大城市不自觉吸纳。
从而让发展好的城市更好,发展差的城市更差。
放在古代其实也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不长草。
大树把周围营养吸干净,周围自然没草。
所以华家家主在提醒常华县知县,如果人家那边产量真的好,化肥效果好,化肥卖得也便宜。
你看佃户们跑不跑。
佃户们本就是没有土地的非编户,意思是户籍没有直接落在常华县,而是记在大户名下。
他们要走简单得很,今年的田租一交,便能打铺盖走人,谁都拿他们没办法。
为了一亩粮食能增产三成,为了买化肥的钱便宜,他们其实不用犹豫太多。
到时候常华县的人口流向扶江县?
常华县知县已经蹦起来,这怎么行!
他们常华县门户马上要突破两千,过了两千是上县,如果在这个时候流失人口,说不定还会流失门户,岂不是要把他钉死在这继续当知县?
不过等常华县知县冷静下来,也发现华家家主是在吓唬他。
人口流失?哪有那么简单。
还有佃户们本就不算门户,走了就走了,只是土地无人耕种有点麻烦而已。
可想到粮食增产就能在知州乃至汴京露脸,这点足以让常华县知县心动。
常华县知县摆摆手:“好吧,既然如此与民有利,那我就请扶江县知县来一趟,好好聊一聊。”
华家家主迟疑,轻声道:“可这是咱们找人家降价,还让扶江县知县亲自前来?怕是不妥。”
“有什么不妥,听闻他只是捐官得来的官身,本身无甚才干,想必家里也是平平。如今不过做了一年官,也算是本官后辈,让他过来有何不妥?”常华县知县不耐烦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本官让人送信即可。”
他都当了五年知县,还比不得他个捐官来的?
做了一年知县,也没听说有多大功绩,连潞州城那边都很少去,交账册也不愿意露脸,如此不懂事,他这辈子估计跟之前那个知县一样,等到快退休了才能离任。
华家家主只好退下,但他心里却隐隐不安。
之前他同常德江谈过,常德江虽说爱种田,可也并非什么都不懂,凭借他谈下的五千斤送五百斤,已经足以让常华县人感谢。
他都说那小知县年岁虽小,却沉稳得很,行事也比一般人果决,不笑的时候甚至令人畏惧。
更说他去那日,小知县虽然穿着官服,但腰间随手挂的荷包材质,却能买十身他穿的绸缎衣裳。
这样的人,真的好说话?
还会乖乖来常华县谈事?
要来了,那直接低一头,价格必然会往下压。
扶江县知县有那么傻,他可不信。
华家家主一阵头疼,说实在的,他也想让现在的常华县知县赶紧离开,换个有用的过来。
只是这事他也做不了主,只能好生照看自己田地。
别看他家良田千亩,该干活还是要干活的!不干活没有饭吃。
两日后,纪炀还真收到常华县知县的信件,信里倒是十分客气。
说是请扶江县知县去隔壁县做客,两个县距离这样近,是要多走动的。
里面只字不提化肥的事。
这位常华县知县虽捧高踩低,也看不起纪炀,但表面功夫还是很好,怪不得能在这样好的县当知县。
如此客气的邀请,纪炀还是回绝了。
回得也很客气,顺便送了些好礼,算是表达并非我不想去,若是真的有事。
他的事确实很多,水渠那边还在建造,修路也在准备,自然忙得脱不开身。
有合适的借口,再有不错的好礼,也不算驳面。
常华县知县见此私下眉头紧皱,可想想高产的粮食,想想能在潞州知州面前露脸,还是定了时间,说要去扶江县拜访。
他最近门路走得多,从潞州那边听说,知州觉得他接手常华县之后,做事还算稳妥,可毕竟没有太突出的功绩,准备平调他去另一个县做事。
或者勉强到了潞州城,官职也不会太好,真正的升迁实在困难。
真要像他打听的那样,又要耽误三年时间。
怎么就他摊上个这样的知州?人家其他知州也没这样严苛。
既然要功绩,常华县知县自然想到华家家主说的粮食增产。
这功绩总行吧?
虽说不知真假,也不知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