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8
顾凝宸连忙摇头道:“也不是为难,就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生怕德妃多想,她还是把奶娘对四阿哥过度溺爱,一直抱着不让落地,四阿哥就不会走,甚至都不会爬的事说了。
奶娘和照顾的人也不敢出声,叫四阿哥也不会发声说话。
德妃听得微微皱眉,很快就舒展开来:“多谢贵妃娘娘告诉我这些,之后四阿哥得继续劳烦娘娘照顾了。”
她没有刨根问底,顾凝宸说了什么,也就听了什么,很快就告辞离开。
走的时候德妃面色如常,手里还拿著书单,顾凝宸一愣,察觉到这书单是德妃刚才从茶几上捡起来的。
德妃看见她的目光,就笑着道:“我刚才出去后,借口说书单落下了,得回头来取。”
顾凝宸惊讶,这借口是借口,书单还真的落下了,简直天衣无缝,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德妃见她诧异的样子就微微一笑道:“我素来如此,不想留下任何不慎之处,倒是娘娘跟以前一样,却也很好。”
说完,德妃行礼后带著书单转身离开了。
她是真的觉得顾凝宸这样很好,能一直保持以前的样子,证明皇上对顾凝宸是真的宠爱,没叫顾凝宸有所改变。
德妃之前有些担心,是不是因为佟佳氏家越发势大,皇上才会忽然把顾凝宸破格晋升为定贵妃,好压一压佟佳氏的气焰,对外也警告佟佳氏家要收敛一点。
如今她看着顾凝宸一如既往的样子,就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之前因为德妃熟悉康熙,这位帝王不像先帝那样的痴情种,万事以社稷为先,冷静自持。
如今看来,皇上并非无情,只是这情却内敛得多。
跟先帝不一样,康熙从来都不在社稷和情爱之间做选择。
不需要只选其一,因为他可以和喜欢的女子一起成就更好的江山!
爱美人还是爱江山,这种选择康熙压根不需要做!
顾凝宸站在原地,回想着德妃的话,看来以前的原身和如今的她区别不是很大?
就连熟悉原身的德妃从来没察觉出顾凝宸的不同,所以她算是蒙混过关了吗?
康熙进来的时候就见顾凝宸站在门边发呆,不由好笑道:“在想什么,这般入神?”
顾凝宸抬头见是他,笑着行礼后就过去相迎:“刚才几个妃子过来了,德妃落下了书单,回头来取,我就跟她多聊了几句。”
这事她不说,康熙迟早都会知道,还不如自己主动提起。
康熙来的时候,远远就听李德全说德妃的软轿从重华宫出来了。
离着有些远,德妃没看见康熙,他却是知道的。
顾凝宸接着道:“德妃说我跟以前没什么变化,我就回想以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变化不大?”
康熙听见后就笑了:“确实有变化,你比以前要活泼一些,话也多一点了。你以前是个闷葫芦,不太爱说话,有时候朕抬头看向你坐的方向,还以为那边没有人。”
她听着眨眨眼道:“那我以前确实沉默了一些,可能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竟康熙说的该是在慈宁宫请安的时候,原身因为身份的关系坐在最后边,当时的宜嫔是社牛主角,请安的时候完全是她的主场。
原身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喜欢抢风头,就只能沉默了。
如今顾凝宸真要感谢原身这沉默的性子,因为话不多,反而没什么人发现这身体的芯子换了人。
她又提起那本算数入门的书册,温妃和宜妃想要:“我原本想着翰林院有几本就够了,没料到居然如此多人想要读一读。”
康熙听后就笑道:“确实,今儿拖尔弼还跟朕提起,京城三家印刷工坊已经日夜不停,还是供不应求,许多人都没能买到。不少外地的官员听说后,上的折子里还跟朕提起此事来。”
外地有些官员消息灵通,得知京城出了这么一本算数入门的好书,另外户部侍郎王谈起的头做了一本题册,他们自然都想要!
可惜他们离着京城太远,哪怕托人买也买不到,只能在折子里跟康熙提起了。
想必康熙那么喜欢算数,那本算数入门的书,指不定就是皇上专门让人做的。
不管这位“不疑先生”是谁,王谈肯定认识,说不准皇上也是知道的。
哪怕无法打听和结交到这一位,能买到书读一读,也能隐约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人。
都说人如其字,书也是如此,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习惯来。
这些官员无论是对算学有兴趣,还是想顺道借此打探一下这位凭空出现的“不疑先生”,都很有必要买下他的书仔细阅读一番了。
康熙就道:“这三家印刷工坊是京城最大,资历也是最老的,做的书都不错。小一点的工坊朕就不大放心,免得把书做得不好,反倒不美。”
“正好江南那边也有不少官员写信来,朕就想着江南文人多,印刷工坊自然不少,有几家的名声颇为不错。”
他还不放心派人去跑一趟,反而让江南那几家工坊派人把自己做的,最为满意的书送过来,当面看过后才确定选哪一家来做顾凝宸的这本算数书,可谓谨慎极了。
江南几家大的印刷工坊哪里能不乐意,简直乐疯了,连夜带著书往京城赶来,恨不得立刻就到。
之前三大工坊在算数书的价钱上定的不高,印刷的数量多,算是薄利多销了。
康熙打算让江南这些工坊也是这样,毕竟价钱高了,就违背顾凝宸的初衷,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
至于江南这些工坊答不答应,他也无所谓,不答应那就让愿意的来!
如今哪家工坊不想印刷不疑先生的书,更别提还有王谈做的题册。
入门就买不疑先生的书,要提高版本就买算数题册,两方面的人群都能照顾到了。
顾凝宸也鼓励王谈做一本入门版的题册,让入门的人也能用的题册。
另外他还能写上自己学算数的心得,跟其他人分享一二。
毕竟如今学算数的人太少,康熙的那本心得是提高班plus,很少人能跟上,实在是太难了。
索性康熙没去大规模印刷,而是印了几本暂且放着当做收藏。
王谈原本是拒绝的,但是能做两本书流芳百世这种事,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要是百年之后,别人提起他都会想到这本书,看过后都颇为受益,还可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喜欢算数的人。
王谈考虑了一段时间,最后就答应下来。
于是他开始过上了白天上值,晚上回家写书的充实日子,把同僚卷死了。
同僚也想跟,可是他们的算数比不过王谈,其他方面也没有优秀到值得写书的地步,只能垂手顿足,后悔当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