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2




凡是重要事宜皆要右丞相过了目,点头了才算数,其余几位进士出身的大学士从旁协助,另增十几名翰林充当同考官。

其余诸如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陆知杭在北川路参考的乡试一般无二,只不过会试考的乃是三场,分别在初九、十二、十五开考。

“阳平,切莫小觑,答卷时需得专心致志,想清楚了再落笔,万万不能污了卷面……”阮原掀开马车的帘布,临去前不忘了叮嘱几句。

“伯父,阳平记下了,大事面前定不会有玩笑心态。”阮阳平正了正脸色,认真道。

阮原对他这态度甚为满意,点头就让马夫驾车离去了,留下三人在浩大的人群中,等着搜身入考场。

“得入考场了,和玉。”陆知杭听着前方闹闹哄哄的一片,轻声提醒。

“不急,等师父到里头了,我再走。”宋和玉摇了摇头,目不转睛地盯着陆知杭瞧。

几人又闲扯了几句,很快就轮到陆知杭了。

许是会试太过重要,他一路上检查过好几次的考篮,排着队马上就要搜身了,也不忘了再看一眼,确定无误才放下心来。

他的盛姑娘,原以为是在江南才不曾相见,没想到是在晏都,而他却连对方的身份都不知。

陆知杭跟随着前人,把官府发下来的蜡烛放在考篮里,没了旁人在耳边念叨,就止不住地想起了那抹纤细高挑的身影。

哪怕是晏都的贡院,这单间还是破落得一般无二,长五尺,宽四尺,高度堪堪一人高,坐在里边都觉得呼吸不畅,逼仄烦闷与牢房无异。

好在,陆知杭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之人,在江南就模拟过无数次恶劣环境,与院试相比,晏都的贡院甚至称得上独具一格。

至少不用担心卷子写到一半,头顶漏雨等问题。

到了会试的规模,人员设备都是晏国科考中仅此于殿试的配备,他没闭目休息多久,卷子就下发了下来。

照例看过题后,陆知杭直接凌乱了。

晏国科举题目除时文策问外,其余皆是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而这题又分大题和小题。

大题多是四书五经中完整的单句,甚至是以全章来出题,对于应考的学子而言,自然是轻松不少,只因这题目至少是完整的。

他手中的卷子所出的第一道题就是出自论语的一道大题。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称得上中规中矩,只需在理解题意中歌颂圣贤的功绩,顺道赞扬当朝皇帝,总出不了错。

而小题多割裂经义、街首断尾的题意极不明确,单单从题目中就要发散良多,牵连甚广,就连题意都悟不出,谈何作答。

一连几道题下来,看得陆知杭胸有成竹,早就在脑子里打好了腹稿,甚至因一连几个月与宋和玉的接触,对主考官宋元洲的喜好极为了解,对自己能否考中贡士信心大增。

正当陆知杭以为此次会试有惊无险时,他就看见了最底下的一道题目,倒不是有多晦涩难懂,换作方才启蒙的人来看,还会以为这是道简单明了的题。

陆知杭如浓墨般的长眉微微蹙起,他覆着薄茧的指腹拂过纸面,在最后一道题目上停顿良久。

只见这平整光滑的卷面上,干净利落的写了一个字——二。

“二?”陆知杭端详这字半响,悟不出个所以然来。

题目自然是从四书五经中出的,毫无疑问,这是一道题意难明的小题,不能单单从这一个字作答,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审题过后才能根据自己揣测写好文章。

“会试都出这等怪题吗?”陆知杭揉了揉额角,有些被困住了。

一般越是高规格的考试,题目反而越少出现怪题,如第一道从四书中出的大题,中规中矩占大多数。

犹记得,先皇时期,就有一位知县酷爱出些刁钻怪异的截搭题,在其治下的学子可谓是苦不堪言,年年如此后,便引起了民愤,直接被摘去了乌纱帽。

自那以后,敢出怪题的人都少了许多,就是出也不会出得这般频繁。

陆知杭暂时没个头绪,就只好提笔先把早已打好腹稿的题写在了草稿纸上。

精致工整的字逐渐浮于纸面,陆知杭略加修改后才誊抄在卷子上,聚精会神下,再回过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第116章

会试要连考三大场, 每场三天都得在贡院内,寸步不离。

狭□□仄的号子房内,除了陆知杭事先带进来的考篮,还有考场发放的蜡烛, 就只有两块简单的木板, 一张用作椅子, 一张放在前头当桌子, 到了天黑时,将两块木板拼在一块当床睡,条件可谓是艰苦得很。

身体素质但凡差上一些, 到了入夜能不能熬过去都是个问题。

陆知杭从考篮里拿了炊饼吃,细嚼慢咽之余不忘了检查自己的卷子。

平整素白的卷子上, 一连几道题都写满了规整的答案, 却唯有一道题空空如也。

自从入了考场, 转眼间已经过了两天的时日,再过几个时辰就该收卷子了。

阅卷官需得在短短不足半月的时间内,点评完汇聚全国的所有举人的卷子, 工作量大得他们根本不会有多少耐心去寻你文章中的可取之处, 只管找着错处快些罢落。

第一场的卷子对能否登榜,影响力不言而喻。

头一场的卷子就没写好,除非后两场所作之题能让主考官惊为天人, 否则希望渺茫。

陆知杭抿了一口水,补充完食物,恢复足体力后才把目光放在了空荡荡的题目上。

正是他看题时,没有头绪的那一道小题——二。

此题出自论语, 在看见这单单一个字的题目时, 陆知杭的脑海里瞬息间就涌出了论语中, 所有带有二字的句子。

诸如赐也闻一以知二、三分天下有其二、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等等,他都立刻摇头否认了。

光是论语一书中,出现二字的章节不计其数,让他如何揣摩主考官的用意呢?

题意尚且不明,更别谈作答。

陆知杭盯着那娟秀的二字,低头苦思良久,往日看过的文章典籍一一回想,细思起燕曲与他讲过的一些解题思路,陆知杭突然一怔,像是想到了什么,面色透着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了题意。

不出所料,这道题应是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他之所以断定,皆因这题目中的二字,乃是独立断句,纵观论语全文也只有这一节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陆知杭面色凝重地在草稿上写下题意,审好题,接下来要作答,对于他而言就算不上难事了,就着宋元洲喜好的文名,陆知杭提笔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