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6
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云梦泽没有布置太多兵力,将云梦泽当做天然的防线。”
廉颇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推了一下代表黔中郡的木块。
“在赵国时,我就听朱襄提过,可以建造大船,组建水军,在大江大湖上作战。李牧曾经对此很感兴趣,感慨自己身在雁门郡,见不到大江大湖,无法实践。朱襄去黔中郡时,在信中写道李牧建造了大船,船队航行只要避开夜晚和阴雨天,就十分安全。呵,这是不是李牧隐藏的底牌?”
白起眼眸微闪,抿嘴露出了一个微笑:“离间计,水中战船,这就是两张底牌,李牧果然谨慎。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其他底牌。我想以他性格,定不止这两张底牌。”
荀子虽然不想听这些打仗的事,但还是耐着性子听完,然后叹气道:“朱襄去了之后,也能成为李牧手中一张底牌。朱襄不仅会种地,也能管理后勤。有朱襄坐镇后方,李牧当可放心前行。不过李牧应该不知道朱襄会去黔中郡,所以这是额外的底牌。”
蔺贽捏了捏下巴,眯着眼笑道:“火药会不会也是一张底牌?李冰开山时用到了火药,虽说威力不怎么样,但那响声和火光,或许能吓到不少人。若他们夜晚突袭,召来天雷地火,一定能引起楚军混乱。”
子楚道:“这肯定也是底牌。这么多底牌,李牧确实可以放手一搏。只要等离间计成功,他便可以出手。范公,依你之见,李牧对楚国的离间计能成功吗?”
范雎微笑:“成功率很高。不过楚国贵族谨慎,恐怕成功后也难以掀起太大混乱。公子若想帮助李牧,可以从咸阳入手。”
子楚微笑:“秦国的那一群楚国外戚吗?的确,可以给他们放一些消息,比如周王室又蠢蠢欲动了。”
“这消息可不是假消息。”懵了许久的蒙骜,现在才插进话,“君上确实想攻打周王室。李牧的行动,与攻打周王室不冲突。”
子楚道:“但他们会认为冲突。只要秦国去攻打周王室,就不会攻打楚国。”
他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道:“我养了这么久的身体,也该活动活动了。”
蔺贽笑道:“你也没养多久。不过只在咸阳活动,不会太累。”
他起身拱手作揖:“今日之言,由我禀报给君上可好?”
众人颔首,让蔺贽随意。
一群老青两代重臣聚会,如果不禀报给君王,君王恐怕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聚会散去,咸阳渐渐暗潮涌动。
很快,秦王下令备战,要给不安分的周王室一点小小的教训。
而领兵的,则是楚国外戚大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楚国更加相信,现在楚国四起的谣言和秦国没关系,真的是楚国人自己争权夺利。
韩非身为没有投靠秦国的韩国公子,本来不应该知道这些秦国内政秘闻。
但他却以服侍荀子的弟子的身份,“不小心”旁观了这一场大佬聚会,心惊胆战地得到了这个他本不应该知道的消息——李牧要攻打楚国,和李牧的底牌。
韩非惊出了一身冷汗,直觉自己这个状态十分危险。
荀子见韩非吓得日益消瘦,叹着气找韩非谈心。
“你不用担心,秦王不会囚禁你。”荀子道,“若对你有危险,我就不会将你带在身边。”
韩非结结巴巴道:“老师为何、为何要让我知道?”
荀子道:“你多了解这些事,比看书听讲课学习到的东西更多。”
韩非忧虑道:“但、但这是秦国大事……”
荀子道:“确实是大事,但你知道了此事,对战局影响也不大。李牧的底牌只会用一次,待与楚国战争打响,很快其他五国就会知道李牧的底牌,底牌就会变成明牌。你会将李牧的底牌提前告诉楚国吗?”
韩非使劲摇头。别说楚国和他没关系,他不会冒这个危险。就算他想,等他把消息传递出去,恐怕战斗都结束了。
荀子道:“所以你很安全。”
荀子等韩非冷静下来后,问道:“你对朱襄入蜀后做的事,有何想法?”
韩非疑惑:“有何、有何想法?什么想法?”
荀子道:“朱襄一改往日作风,做出的那些稍显冷酷,可能不符合当世人对仁义君子想象的做法,你有何想法?”
韩非想了想,道:“朱襄公摈弃小仁,是、是为大仁!”
荀子赞同道:“确实如此。如先师孔子之言,这才是大仁。”
他顿了顿,道:“但朱襄做此决定,心中肯定没有想过什么大仁小仁。他为何做出这决定,做出这决定后心中背负了什么,这些是你应该了解的事。你思考总是以最大利益出发,是很典型的以利益驱之的法家人思想。”
他又停顿了一会儿,叹气道:“但你心中的利益,只是一些文字和画面。我希望你在践行心中思想的时候,也学会儒家的‘仁’。若是现在的你,和朱襄做了同样的事,你就是不仁,朱襄就是仁。你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你就从我这里出师了。”
他轻轻地拍了拍韩非的肩膀,然后起身离去。
韩非坐在灯火前,灯火的影子在他的脸庞上摇曳,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仁……”半晌,他声音如蚊鸣般细微,“仁,真的有用吗?”
朱襄公,你会让我改变自己的思想吗?
在咸阳学宫,另一位青年也在思索这件事。
这一位青年只是咸阳学宫一位很普通的学子,他没有很好的出身,更没有韩非那样的运气,直接在荀子身边服侍。
他住在咸阳学宫一处最普通的宿舍中,身边还有同住的人,连油灯都不敢点,怕影响身边人酣睡。
那位青年名为李斯。
李斯平庸了很多年,突然有一日醒悟,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像老鼠一样活着。
他想要权力,想要地位,所以才会奋起拜师念书,想要出人头地。
他只是一介想要青云直上的贫寒士人,与韩非等目标是帮扶国家甚至天下的人完全不一样。
但李斯现在所想的,恰好是韩非所思考的问题。
李斯在听学的时候,听到了朱襄公的新好友,蜀郡郡守李冰看到了蜀郡连年洪灾,于是立下军令状,向秦王请求在蜀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事。
他们在争论,朱襄公此次去蜀郡听说下令杀了很多人,这算不算破坏了朱襄公仁义的形象。
咸阳学宫的学子们总是秉承着不同的思想吵吵闹闹,每次争吵都很难达成统一意见。但这次,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朱襄公仍旧是仁人君子,他践行了更大的仁义。
只是很快他们又吵了起来,辩论为何朱襄公此举是更大的仁义。
有的人说朱襄公是为了救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