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5


,杂色入流。”各府做杂事的胥吏,通过考核(或是人脉),成为正式有品级的官员。但这等官员若无造化贵人,一般走不了太高,终身都会是五品下的朝臣。

裴行俭继续慢慢道:“三者,贡举入仕。”

“通过这三条入仕之途,每年成为入流官(一品到九品正式官员)的人数,大约为……”裴行俭还在腹内默默算着,只听旁边一个声音,已经报了出来。

姜沃道:“每年入流为官者,逾一千四百人。”

她还额外多报了一串数字:“勋贵之家枝繁叶茂,子嗣渐多。今年,因父祖功得荫封者近三千人,杂色待入流者,又是三千人。”

也就是说,若是按照现在的选官标准,每年成为正式官员的人,比例只有四分之一。

屋内氛围更凝重。

王老尚书望着眼前的诏令。

可现在,皇帝下诏,道人随岁积,朝廷冗官冗职渐多,要裁减每年入流人数——

压至五百人!

也就是说,以后每年约六千人待选,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得官职!

这是动了多少公卿之家的根基啊!

王老尚书觉得,他当年没有坚持致仕,真是人生一大悔。

居然摊上这样的艰巨差事!

原本精神十足的王老尚书,脸上顿显沧桑,对姜沃与裴行俭沉重道:“接下来……咱们吏部,可就是每一天都走在刀尖儿上了。”

姜沃与裴行俭也对望一眼,皆郑重颔首。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动了人家的利益,就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旁人做出什么反击,都很正常。

哪怕早知此事的姜沃,事到临头,也觉肩上沉重如压山。

而王老尚书比之姜沃,另有一重压力:他们王家,起码是他这一脉,经此一事后,岂不是成了只能依附陛下的孤臣?

且他那素习懒散,从前只呆在司农寺闲雅度日一十多年的侄子,真的能挡住长安城中的风暴吗?

*

长安城。

王神玉望着院中花木扶疏,想起了三十年前先帝裁官旧事。

彼时朝上风声鹤唳,王神玉深以为自己会被裁掉——当时他正在太常寺混日子,每天优哉游哉。

比起其余人的紧张,青年时代的王神玉想的是:啊,要是能裁掉我就好了!

他这个官职本来也是家族给他安排的。因伯父时任吏部侍郎,导致他想走也走不脱。

但若是被朝廷和宰相裁掉,那伯父估计也无法可想,他就可以无拘无束去做个风流名士了!

王神玉静待被踢出朝堂,连包袱都收拾好了。

然而杜相找到他——

他年少时,曾随任秦王府高参的杜如晦读过书,因此见了杜相要称一句‘杜师’。

见杜如晦亲自来寻他,王神玉带着即将拥抱自由的好心情,欢欢喜喜道:“杜师不必念在师生情谊,只管免了我的官就是!”

谁料,杜如晦不是来免官的。

反而是要他去司农寺,还升他一级去做从六品司农寺丞。

当时王神玉就蒙掉了。

杜如晦道:“我知你为人懒散,更无上进之心。但你在太常寺三年,亦从未有渎职贪墨之事,凡事虽做的不够至善至美,却也合乎准则。”

青年王神玉惊诧道:“

这样就够了吗?”

这不就是混日子吗?

他不出错,只是不想丢脸面受罚而已。

王神玉不由问道:“朝中缺朝臣,已至如此地步了吗?”

他是真心发问,连他都算个上佳朝臣,不但不被裁撤,还要被升官。那……其余人得成什么样子啊!

杜如晦颔首:“就是如此。”

青年王神玉震惊:感觉才到贞观元年,大唐怎么就摇摇欲坠了呢?

杜相向来是个严肃寡言的人,不比房相为人处世周全。

朝堂之上,人皆言房相‘为人雅平,不欲一物失所。”,杜相则是‘修有烈光,断事无改。’

两人性情截然不同,朝臣们若有事相商,自然更愿意寻雅平房相。

但那日,一向寡言的杜师,叮嘱他良久。

“神玉,朝廷中能做事的臣子太少了。”

“我知你心性,亦信你心性。”

杜如晦的脸色看上去很疲倦,但眼眸明锐:“神玉,替这大唐,也替为师,去做一个‘勿失分内之事,勿失为民本心’的朝臣,好不好?”

三十年风流云散。

转眼,杜师已然病逝一十余年。

王神玉垂眸,慢慢解下侍弄花草时穿的外罩麻衣。

杜师,我注定成为不了你那样夙兴夜寐、为国为民为君鞠躬尽瘁的人。

但我当年既应了杜师‘为官一日,必做好分内之事’。

亦此生不会食言。!

第120章 媚娘的第一次朝会

显庆二年,五月朔日(初一)。

洛阳宫大朝会。

姜沃持笏板入洛阳宫最大的正殿,乾阳殿。

此殿比之太极殿,阔丽不知多少。

高约数十米的殿宇,放在现代也是十多层楼高的建筑了,实乃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殿。无怪时人道:远观穷轩甍之壮丽,近则令仰者眩目。[1]

殿中幽深宽广。

姜沃入内,就见已到殿中的群臣,也未如往日般,有暇有兴致先彼此闲谈一二。

他们多半都面色凝重,盘算着心中的心事——自陛下发于中书省那道‘裁每岁入流官至五百员’的诏令出来,朝上每日都是轮番出面上谏‘陛下不可’的朝臣。

但因都是常朝(五品以上官员可至)上谏,上谏劝阻的人数就显得不够多——

毕竟九品以上百官皆在的大朝会,只于每月‘朔望(每月初一十五)’举行。

皇帝这道诏书偏是四月十六日,才通过门下省的复核发出来的。

姜沃都能想象到朝臣们心中的话:陛下您这日子挑的,肯定是故意的!

常朝上劝谏起来声势不够浩大,还得大朝会。

而至今日,‘裁入流官’诏令已经发酵了十四天了。

姜沃都能想象到,有多少人在等今日这场大朝会。

也不知多少朝臣已经私下串联了起来,就等着今日一起力谏陛下。

*

姜沃步履依旧从容,站到吏部侍郎的位置上去。

身后裴行俭已经到了,两人彼此颔首见礼。

他们二人对今日朝上诸事都做好了心里建设:或是有臣子当场解官而去相抗,又或是大部分朝臣有组织的长跪不起,再或是有言辞激烈磕的头破血流宁死而已的‘极谏’都很正常。

到底,这是绝大部分朝臣们的根本利益。

谁家没有子孙,谁不怕将来子孙无官、家业凋零?

因此皇帝这封诏令,必会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