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44


如今战事已然改之不用。”

“周朝为官三老五更,父死子及,如今朝堂已然改之不用。”

姜沃还加了一句:“甚至若按照周朝礼仪,五十则不仕,朝上诸公也要遵守吗?”

那朝上多少人,都做不成官了?他们舍得吗?

不过,她话音刚落,就见王神玉忽然眸光一亮。

姜沃:……

好在这样的场合,王神玉忍住了对于他关心话题的询问。

姜沃得以继续道:“凡此种种,不可计数!那为何,偏偏是丧仪的礼法,改不得?”

朝上一时安静如许。

反对的礼官,俱在拼命绞尽脑汁想如何反驳姜相的话。

同时有不少朝臣开始疑惑,为何其余宰相们,都安静的像是今日没上朝?

*

宰相们为什么不说话?

因在座的五位宰相,于大朝会前夕,都是面过圣的。

其实就算不面圣,他们也心如明镜:天后能下这样一道诏书,与皇帝必然是有政治默契。

这不光是天后抬己之尊,也是皇帝在加重天后摄政的分量。

缘故嘛……

几位宰相不约而同想起了太子在礼部的行事。

怎么说呢,他们都自问尽忠于国,为了大唐甚至不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王神玉除外),但问题是,得有机会能干事啊!

只是一件事关公主的礼法事,太子就交给诸礼官,你们议一议吧。

若是旁事儿呢?诸如刘仁轨这种行事不留情面的硬核狠人,就不得不想一想了:他这样雷厉风行整饬府兵事,若是没有一个坚决信重维护他,说‘一任委于刘相’的上位者,他能干下去吗?

而亲手挑了‘劝农使’,这三年来深入参与‘检田括户’事的裴行俭,心里也很明白:要没有强硬的诏令,靠群臣议,绝不可能行此事。难道指望人家同意自己挥刀砍向自己?

剩下的两位宰相更不必说:辛侍中眼里只有大唐的国库,王神玉心中,只有‘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的苦楚,和盼望退休的炽热之心……

因而整场庭辩,宰相们都持中不言。

直到……有人不怕死的主动点了刘仁轨的名。

“当年刘相曾谏言天后,‘勿重蹈吕氏禄、产贻祸于汉朝之覆辙’,臣等皆以为然。”

“今日天后薄言礼教,何以垂范天下人,垂范于后世?实应如刘相所言,防微杜渐,以吕氏为戒。”

忽然被点名的刘仁轨:……我只是暴躁,又不是傻子!我已经为这个话后悔过了好吗?

偏生还有人追着他问:“今日事,刘相以为如何?”

这给刘仁轨烦的,原本他只是沉默不语,被人拉出来顶雷后直接道:“臣觉得姜相说的有理。”

不少对他抱有殷切期待的朝臣:……

怎么回事啊!你不是当年拿‘吕后’谏天后的正直刘相了!

**

这一日的庭辩,临近黄昏才结束。

夏日的夕阳,是一种耀目的金色。

天后于丹陛之上起身,为今日的庭辩做总结发言:

“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

从天后开始说话起,姜沃立刻转身,从面对朝臣变成面对天后。而原本坐着的人,不管是太子还是宰相,都随着天后的起身而集体肃立。

恭听天后这番话。

天后语气颇多感慨,说起的是母亲养育孩子的拳拳之情:“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

在养育之恩上,母亲比起父亲,更重!

十月怀胎,生恩养恩,是真的以心血化作了孩子。

天后感慨过后,语气转为疑问:“若父在,便只为母服一年之丧期,岂不是报母之慈有缺?礼法如此规定,岂不是令‘有心’之孝子为难,更伤人子之志。”

姜沃略微垂首莞尔:朝臣们最喜欢道德绑架,如今便自己也试试。难道他们敢说自己‘无心’为生母守孝三年?

天后之言掷地如金石:“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

“自今此,父在,亦为母服齐衰三载!”

*

“姜相。”

“臣在。”

姜沃再次持笏板上前,简简单单两个字,却令立在丹陛之上的媚娘,觉得安心。

天后道:“姜相拟诏。”

“大礼聿修,颁示天下,制敕既改,此为永式!”!

第244章 新的规划

吐谷浑,沙州。

黄沙之地,数十里草木难生,只有一种极为耐旱的‘紫花草’偶然可见。烈日当空炙烤万物,外头热的甚至会出现雀鼠同洞的情形。

故而正午时分,露天之地是人影全无。

文成也正好有时间,坐在屋里细细看最新的报纸。

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事记版面里的那条‘天后下诏改丧服制,自今后,父在,亦为母服齐衰三载。大礼聿修,颁示天下,此为永式。’

文成甚至出声读了一遍,不由两靥含笑。

她们做成了。

*

说来,自从有了报纸后,文成是期期不落的看,尤其是这一年多又加了各种京中‘大事记条’后,她更是会每一份都仔细收藏起来。

正因身处边疆,山水迢迢,文成才更体会到报纸的分量,其上信息的要紧,以及将来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如她这般能得到京中宰相甚至是天后亲笔书信的人,实在是特例。绝大部分远离京城的边官,又没有京中人脉(有的话可能也不用到边境做官),对京中消息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如今却有这样一份报纸,上面写着京中最近的大事。

能让他们这些千里之外的人,也知道朝堂上又有什么庭辩,又有什么新的风云变幻。

实在是甚为宝贵。

在京畿附近的官员眼中,所谓报纸最要紧的是其上的诗文和助人成名的价值,但在安西等边地,大家最先传抄的当然都是各种‘中央’动态和新闻。

而报纸在当地官场传抄风行到什么程度呢?

文成只通过西域之地各州便知:因原版报纸数量还是少,想看到报纸的人又太多,以至于不但催生了专门负责抄写报纸的‘抄报员’职业,甚至还有了专门负责检查被抄写报纸的‘保头人’职业!

到底报纸是京城中‘出版署’官方出版物,为防止抄写人擅自增减报纸内容,恶意传播错误消息,各州县都设置了‘保头人’。专门负责检查官方抄报人的抄写内容,还会去民间溜达,抽查坊间有没有人恶意造假报。*

管中窥豹,只从这两个新职业的出现,就可知报纸的紧俏。

每旬报纸到后,那一两日安西的各级官员,口中谈论的就都是京中的最新消息,以此为风潮——谁得知的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