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5
也不能称得上世家大族。可若是按照顾丞相的选拔标准,他自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聪颖非凡的,自然能比他走的更长远。秦国一统天下,若是能为秦之重臣必然名流青史,惠及五族。
可看着自己年幼的长子,他想起自己年少时。那时的他想要成为游侠周游列国,只因为身为嫡长子便不得不放弃爱好,一心为家族分忧。如今世间已无韩国,自己也能再干几年,难道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压抑情感吗?
“虽然为父不可能和你说家族重任与你无关,但你毕竟还年幼,至少在弱冠之前还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成年后自然是以家族为重了,“所以,为父想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张良茫然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好像第一次知道自己还有选择一样,然后他摇摇头道,“良不知,不论是入秦为官,还是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良都不知。”
“良毕竟年幼,如今也不过是不足十岁的童子。若是有可能,良希望可以在秦的领地里到处走走再做决断。”他想要看看,那些被灭国后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秦国真的能被称为天下之主吗?张良从来都没有高估自己的能力,他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成为顾衍那样的人,可他也没有妄自菲薄到随便哪个君主都能获得他的忠诚。
张平知道自己太过心急,听到张良的话也没有多说什么。
张良见父亲沉默了片刻,于是主动说道,“听闻秦王希望韩国遗贵入书院读书,父亲以为如何?”贵族都是由族老来教的,很少和平民一起在私塾读书,更何况入书院读书就代表着要和平民吃住都在一起。但秦王希望,这四个字几乎就代表着后面的话是命令式的。
“顾丞相并未和为父提起这件事,恐怕并非强制。”张平犹豫了一下说,“姑且观望一下吧!而且你和你阿弟身子都不太好,与平民混在一起实在不美。”
既然现在能直接参加毕业考试,也就没必要去读那书院了。
张良点点头,心里想着顾丞相编撰的书册会不会与他平日所学不同。所以,从张平那里出来,他没和家里打招呼就招呼家仆一同出门,去了附近的一个书院。
因为曾经跟着族兄在秦游学,张良也粗通秦篆,站在书院门口他看到两边都挂着竹桃符,只是与春日里会挂的不同,这些对桃符上书有文字。
在默念了几遍后他轻声将理通顺了的句子念了出来,“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以天下为己任。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nang,三声)哲勿忘性内良知。(2)”
其实这是两句没有断句的话,但张良不知怎么得就知道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两句话。正说着,一个带着秦地口音的少年说,“无需著书立传,观此字句便可知丞相志向心性。”
张良偏头看向身后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行礼道,“这书院门口的桃符上书字句,观之别有趣味。你是怎么能从中看出丞相心志?”
那个孩子别扭地回了个不标准的礼仪,然后笑着说,“听你口音不似秦人,是韩人吧!”
张良也没有避讳,点头承认了。然后那个孩子就解释道,“秦国各地的书院都有这个,先生们说是叫对联的物甚,每个书院门口的都不一样。据说大部分的对联都是丞相亲自所书,自然能看出丞相心志。”
“良以为非也。”张良又读了一边那副对联,认真地对那个孩子说,“良认为,这是丞相对学子的期盼。”
“哦?平倒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那个孩子琢磨了一下,点头赞同道,“确实有这个可能,不然怎么解释每个书院门口的对联都不一样呢?丞相总不能一天换一个志向吧!”
两人闲谈片刻,张良听出少年谈吐颇具智慧,起了结交之心,于是郑重的行礼道,“我出身颍川城父,姬姓张氏名良。还未请教你的姓氏”
“阳武,陈平。”那个少年简单地介绍自己道。
张良眨了眨眼睛,此时若是无姓有氏那便是祖上本为无姓无氏的奴仆,后来被主家放还才继承主姓。不过他并没有露出鄙夷的神情,而是笑着问道,“不知陈兄怎在咸阳?”刚刚知道,陈平比他稍微大一点。
作者有话要说:(1)从文物佐证来看,春秋中晚期很多人都知道七国迟早会被统一的。大部分人都认为秦、齐两国之一会成为统一天下的霸主,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七国之中,燕、赵、楚都有蛮夷侵扰,以及和其他国家交战的问题,中后期基本属于内忧外患。而韩、魏两国处于四战之地,面积也不大,周围有好几个强国,基本从建国的时候就被排除在一统天下之外了。
秦国本身是抵御戎人的国家,基本上全部国土都是从戎人手里抢过来的,早就把北方打怕了,而且有函谷关、武关、潼关天险,很有竞争力,而齐国是因为背海,没有外患而且国富民强。所以,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吃惊的。六国主要是希望这个时间能减缓些。
(2)阳明书院门口的对联
感谢在2022-02-1621:57:57~2022-02-1821:28:5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20390974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2039097430瓶;悠悠10瓶;君怀月4瓶;she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0章
此时人很少会随意离开家乡,尤其这陈平少年看上去不是家资充裕到可以供他游学四方的存在。
名为陈平的少年嘻笑着摆摆手,解释道,“只是侥幸得先生不弃,被推荐来咸阳的书院读策论罢了。”他在书院学了一年就把三年应该学的基础课程都学完了,户牖乡书院的先生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就推荐他到咸阳附近更好的书院读书。
他拿着户牖乡三老开的传验,一路到咸阳求学。
张良回忆了一下自己看过的学科后,想起招生简章上写着在接受三年基础课后继续读策论,不修其他科目的话,就必须参加太学的入学考试。而其他的学科在读完书院的六年,接受一年官员培训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县里任职了。
也就是说,读策论就断绝了基层为官的机会,如果不能考入太学就不能再去基层为官了。
他一边用手纠缠这腰带上的玉佩,一边笑着说,“难道秦国境内的书院还有区别吗?”
陈平看出他好像对书院非常感兴趣,热情的招呼着新认识的朋友向咸阳书院里走去,边走边解释,“阳武本是卫国的领地,直到三年的卫君投降,我们阳武才成为秦的领地。那个时候我家乡才逐渐融入秦国的。”
“因为不是旧秦地,而且当时因为要一口气建设很多书院,秦国内人手不足,阳武所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