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5


遇到了一大帮文武大臣问候,这其中不乏三品以上的文官,同时他也注意到武官里出现了不少新面孔。

随着宫门的开启,众人陆续有秩的进入大殿。时隔几月上朝,所有人皆心思各异。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众人皆默契的不开口,高俅向前一步:“禀官家,蒙古小部多次侵扰我朝边民,臣请旨蒙古,以儆效尤。”

“众卿有何意见?”

几息过后,朝堂上无一人发言。

“几月前你们不还争论不休吗?怎么这会儿都不说话了!”

高俅凝眉,他本来是想要看看到底是谁一直在给他拖后腿,可如今这局面反叫他陷入困境。

当初蔡京为相时也是这般场景,满朝文武除童贯外无一人敢触其锋芒,如今他高俅请旨却无一人反对,这如何不叫上位者多想。

高俅很快轻瞥了一眼陈显,陈显当即出声:“禀官家,臣以为不妥,如今南方水患多发,臣以为为此等小事就大动干戈大举实为小题大做。”

“陈尚书此言差矣。”刚从西北调回来的姚平仲气氛发声:“官家,据臣所知,那蒙古各部曾先后臣服于辽金两国,如今他们多次侵扰我朝边境,显然是没将我大宋放在眼里,此等狼子野心之徒,岂不该趁早除之。”

“出兵这等大事岂可意气用事。”李邦彦俯身:“禀官家,臣以为禁军多番连战如今当休养生息,出兵蒙古一事该从长计议。”

白时中出言附和:“禀官家,臣听闻此次攻金太师也几番受伤,所以蒙古一事不如从长计议!”

“禀官家,臣以为……”

“禀官家……”

听到这里高俅嘴角微勾,终于将这些人钓出来了,他记得李邦彦和白时中是赵桓的人,他两从始至终都是坚定的主和派,靖康之难他们也难逃干系。

得到自己想要的后,高俅准备收尾,就在他出言前李纲先一步出列:“禀官家,臣记得太师在捷报里说过,蒙古的塔塔尔、汪古、王纪剌等部落曾帮助原金攻打过我们,臣以为此等宵小不除,日后恐成为我朝心腹大患。”

“此言有理。”

赵佶此话一出,众人都不再有异议。

“只是草原辽阔无垠,便是取之也不易治之,众卿以为如何?”

“官家,臣有一策献之。”

接下来的一切便顺理成章起来,高俅将昨日在内宫和赵佶说的话全部复述一遍,有心人很快便察觉到今天这一出不过是赵佶和高俅演的一出戏罢了。

“诏,令种师道为行军总元帅,韩世忠和张俊为主副都统,即刻蒙古!”

“官家圣明!”

“官家圣明!”

第123章 吏治

赵佶一锤定音后,发兵蒙古一事再无异议。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众人依次退出大殿。

出了殿门,高俅疾步快走,而他想追赶之人恰好将脚步放得很慢,仿佛在刻意等谁一般。

“李中书慢走。”

李纲闻声顿步,在看见来人后他急忙躬身:“下官见过太师。”

“李中书不必客气,先前人多未瞧见侍郎,但侍郎方才在朝上之言可谓振聋发聩,本官钦佩之至。”

“太师过奖,下官不过有感而发,倒是太师远见非常人能及。”

“李中书才是谬赞。”高俅感慨:“夏州一别已四载有余,不曾想能这么快在此相见。”

“说来还要感谢太师,若非太师肃清,下官不会仅凭青白盐之功便升任中书侍郎。”

“中书此言差矣,你能升任此官全凭自己治理有方,与本官何关?”

李纲闻言发笑:“太师有所不知,自考成法颁布以后,从朝廷到地方共谪免了近三成官员,此法其中玄机想必太师比下官更清楚。”

“是…这样啊。”

高俅干咳两声,他当初提出此法时便能想象其引起的轩然大波,如今三年过去,考成法的精髓所在也渐渐体现。

话说,当初此法刚颁布时就有诸多朝臣恨不得朝自己吐唾沫星子,估计那时的他们只觉得此法麻烦,可绩效考核岂是他们可以轻易混过去的。

此法实践后,那些阳奉阴违、空口大话以及只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几乎无处遁行,现在的他们恐怕恨不得将高俅生吞活剥了。

“所以下官说太师远见非常人所及并非恭维之语,而是下官肺腑之言。”

高俅笑吟吟道:“本官言李中书乃治世能臣也非虚妄之言,而是由衷之语。”

李纲微微一笑:“太师可否赏脸移步茶室一聚。”

“求之不得。”

茶室内

“太师,下官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李中书畅所欲言即可。”

“太师,考成法虽妙,但地方远不如朝廷清明,下官斗胆,若各地真按照朝廷所颁法度来执行,那谪免的官员至少在六成以上,而非短短三成。”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俅当然知道无论他如何做都会有漏网之鱼,只是……

“李中书何出此言?”

“回禀太师,此事下官也算亲眼所见了。在地方,考成法有两处不妥,一是监察力度,事实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朝廷的律法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们只需出点银子就能让上级官员将他们的名字在考核录中划去,如此他们便可安心的在地方做他的县官。第二就是地方官员欺上霸下,有些官员为了升任,强行让下级官员完成自己上书之录,甚至多征税收,致使不少百姓也深受其害。此二点若不早做惩治,必留后患。”

“他们当真是可恶!”

“太师明白便好,其实第一种官倒不可怕,他们最多算是无为庸碌之辈,而后者如同堤中蚁穴,若不及早清除,千里之堤亦可毁于一旦。”

高俅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来这这么久了,他一直将心思放在经济、军事以及征伐上,如今后患已除,也是时候将心思放在肃清上了。

不过在这方面高俅也只是个半吊子而已,他充其量能捡捡前人的智慧,却无法做到结合实事给出对应之策。

“依中书看,此事何解?”

“回太师,可让朝廷派出巡抚使各地巡视,想来威慑之下,地方官吏不敢造次。”

“若巡抚使与地方官吏勾结又当如何?”

“不妨让御史台、谏院、监司各出一人互相监督,再派通判各地暗访,地方官吏互举,设封驳以受民愿,如此多措并举必能正我律法。”

高俅满意点头:“中书既有此策,何不禀明官家,以施其治呢?”

“这……”

“李中书,高某不才,虽于一道不甚精通,却得官家厚爱得此高位。”

“可即便如此,高某也知道利民之策该受万民敬仰才对,若有人禁之反之,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