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2
派使臣去秦国请求议和。
楼昌的坚定,影响了赵王的坚定,赵王再去问虞卿,虞卿不同意赵王现在就去向秦国请和,他劝谏赵王应该先派遣重臣去到楚国和魏国,以让秦国怀疑赵国欲与他国合纵攻秦,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再派遣使臣去秦国,才能达到和秦国讲和的目的。
当然,虞卿其实还有另一层目的,若是赵王派遣的重臣真的说动楚国和魏国出兵,合纵攻打秦国,那是再好不过了,打,秦国又打不过,就只能讲和了。
就是楚国和魏国不出兵也没什么,做一做姿态,给秦国一种诸侯将要合纵的态势也是好的。
此时的虞卿,自然是不知道秦国已经搞定魏国了,至于楚国,楚国的权贵碍于某种压力,也未必会愿意出兵。
心里已经有了讲和的想法的赵王此时有些听不进虞卿的话了,都是讲和,偏你要搞这么多花样,都是讲和,有差别吗?
赵王直接叫来自己的叔叔平阳君赵豹,问他要派遣谁作为使臣去秦国。
平阳君赵豹自从上次与赵王闹不愉快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进宫了,此时赵王侄子把他叫来向他问计,而且是询问要派谁去向秦国求和的计谋,赵豹只当大王侄子已经认识到与秦国开战的坏处了,向自己问计,就是在侧面向自己服软,想了想,就建议派遣使臣郑朱去秦国。
顺便去看看平原君赵胜。
郑朱是赵国的贵臣,还是两朝老臣。
当年秦赵换地的时候,秦国从蔺地、离石、祁地三地撤兵,将这三地交给赵国,结果赵惠文王反悔,不愿意将焦、黎、牛狐三地给秦国,秦王派公子缯来赵国要地,赵惠文王就派的郑朱去回答公子缯,耍无赖说“换地都是那些不听话的臣子们做的,寡人并不知情”。
现在,赵豹又建议让郑朱去秦国请和,郑朱熟悉秦国,身份上有分量,还是老臣,能处理秦赵之间的关系,以及为平
原君斡旋。
赵豹和赵胜关系算不上多好,但也没差到一定要他死的地步,在一致对外方面,赵豹还是愿意和赵胜站在一起的。
郑朱是使臣,入秦很顺利,在听到秦王借用新年大宴宴请郑朱的消息之后,赵王叫来擅于判断形势的虞卿,问他:“我听说秦王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和谈的进展会怎么样?”
虞卿非常不看好这次和谈,他道:“和谈一定不会成功。”
赵王惊讶:“为什么?”如果秦王不想和谈,又何必见郑朱,还大开宴会宴请他呢?直接轰走不见不就行了吗?
虞卿叹道:“郑朱入秦和谈的事,应侯一定会宣扬的天下皆知。郑朱是身份贵重的人,您派这样有身份的人去秦国求和,那就是在表明赵国与秦国讲和的决心,诸侯们听了,只会以为赵国不愿意跟秦国打仗,要讲和了,这样,其他有意愿和赵国合纵的国家自然就会多此一举的和赵国合纵了,既然诸侯都不愿意合纵了,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自然就可以不跟赵国讲和,继续攻打上党了。”
“讲和一定不会成功的。”
赵王:......
合着我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了。
虞卿的猜测果然应验了,因为范雎就是这么做的,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准备好要跟赵国合纵从秦国撕下一块肉的诸侯国,都被赵国给烦了个够呛。
你赵国咋回事?说打的是你,打了个半截,说不打的又是你,你赵王,能不能给个准话,让咱们心里有个准确的数啊?!
齐国就是非常想跟赵国合纵,因为齐地一等一的富庶地陶邑至今还在秦国的控制之下呢,如果和赵国合纵,齐国就可以顺势将陶邑收回来。
要说这陶邑,近几年是被经营的越发红火了。陶邑处在河东平坦之地,往来四通八达,是各国商贾必经之地,这几年,陶邑俨然已经成了秦国的前端推广平台,只要秦国有的好东西,陶邑必有,让因为路远,到不了秦国的商贾和百姓,也能知道秦国有什么,秦国的百姓吃什么,喜欢秦国的孩子读什么书,秦国的君子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喷什么样的香水,妇女喜欢画什么样的妆容,绾什么样的发髻,等等等等......
就连秦国的马桶都开始在
其他国家盛行起来。
只陶邑一地,就为秦国赚取了多少财富啊,陶邑曾经的主人齐国,如何不眼红?
可现在,赵国要跟秦国讲和了,要将算盘落空了的齐国如何不气?!
所以,等秦国迟迟不从上党退兵,耗的赵国派遣使臣去齐国借粮的时候,齐国直接恢复:没有!
当然,这是之后的话,现在的秦国,还刚过完年呢。
秦国使用的是颛顼历,将冬至这一节令作为新旧年岁的交替点,过完冬至,就是第二年了。
而冬至这一天,一般都是在十月份,因此,十月是秦国的岁首,也是秦国的新年。
冬至过后,就正式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百姓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候。
王龁早在进入十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让役夫从河东和河内调遣冬衣和煤炭进入上党了。
此时王龁和廉颇打了同一个主意,那就是,耗吧,看看咱们两方,是你耗过我,还是我耗过你!
秦军这边显然准备充分,牛马驴拉的车子蜿蜒在山地和河谷之中,日日不停地为秦国补充着衣物。
以前秦军的作战衣物只有铠甲是国家提供发放的,而现在,自从从西域引进的棉花在秦地大量种植之后,秦国的军服,无论是夏天的单一,还是冬天的棉服,甚至春秋的夹衣,就都是国家给提供,再不用兵卒在战场作战,还要写信回家跟家里要冬衣穿了。
秦军的冬衣是整一斤的长棉袄,下面长度至少要到膝盖以下。
这样一件长棉袄,外头包裹的是厚实耐磨的粗棉布,里头包裹收拢棉花的,是细软疏松的棉麻混纺的棉纱布,收拢住的棉花,则是整整六两的长绒棉。
以现在的秦国市价来算,这样一件长棉袄,价值五百金(秦半两)是有的,拿到外头卖,至少要一千金。就着,还有价无市。
因为秦国地少,除了种植粮食之外,供给种植棉花的地就不多了,因此,在秦国,庶人百姓们衣服还是以麻和羊毛为主,棉,他们是穿不上的。
秦国的棉花,除了供应某些大贵族,其他的,全部用来给军卒们做军服了,尤其是冬天的棉衣,秦鱼强硬的跟秦王据理力争,一定要是标制的厚棉袄。
秦王那个心疼啊!
秦王不想给士兵这样奢侈的待遇,不是秦王不爱惜秦军卒,因为,以往没有棉花的时候,秦军卒冬日里还没有火炕呢,不是一样过冬?
穿这么好,做什么?
但秦鱼坚持,他跟秦王说,这样可以增加兵卒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可以凝聚军卒效忠君王的心,可以让他们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