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0


意,又极其大胆的小姑娘。

想到些什么,安临琛笑了笑:“小姑娘还挺谦虚,这样的身家对外却说是水手的女儿……倒也没错就是了。”

此刻的安临琛完全没想到,这爽朗的小姑娘以后会成长为杰出的航海家、政治家、外交家。

正是这二人,开启了大锦的航海新时代。

同时,他们二人还是首次帝后同出海的开创者,将足迹留在了西部大陆的各个角落,成功开拓出一条安全可行的跨洋航线,福泽后人百余年。

时至后日,后来人仍能跟随他们的足迹,游遍整片西部大陆。

①俸禄这里参考的是宋朝。

宋官员的俸禄最为丰厚,形式包括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还有职分田。正七品知县可以拿到月俸30千文,每年还发棉20两,绢14两,粟20石。可以说是十分丰厚了,一方面北宋经济繁荣,另一方面朝廷也想通过施行厚禄制度防止贪污,但也使百姓负担加重(本段来自百度百科)

第95章 番外二

蒲甘的事情发生后,朝廷以雷霆手段处理了个干净,而后又在报纸上发文,宣传了下‘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概念,这件事就过去了。

另外,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后续。

十几年过去,报纸带来的下沉市场早已深入到农村,不少农家炕边上的墙都是报纸糊的。

即使穷到揭不开锅的人家,也能去收那些二手的报纸,多数人都会买一份官方的《盛京时报》、《大锦周报》。这些自己读不了不要紧,也能留给儿孙辈启蒙用呀!

最近这蒲甘的事儿一发,让不少农村人同时发现一个好口号,那就是‘寸土不让’。

农村一直有一个坏现象,就是偷田。

即有些无赖,会拿着锄头有事没事刨田埂,直把自己家的田埂扩出去,将别人家的田地圈进来。

一天刨一点,将自家的田埂一点点往外扩。日积月累下来,与他家相邻人家的地块,会有一大块地被这地痞无奈给‘扩’进去;你若再想找回来,对方却会撒泼打滚说从分到手上便是如此。

这种小人虽是少数,但就是有且顽固,不少家里人少的农家,遇上这种无赖根本没办法。

即使闹到村长里正那里去,人家也就道个歉,道完歉后继续反复。

没脸没皮,死乞白赖。

简直比那搅屎棍还恶心人。

这次这‘寸土不让’的词儿一出,让那些不知怎么反抗的老实人都学会了这么一句话。

“这可是皇帝说的!寸土不让,寸土必争,这是我家的田,大不了你搞一回,我就去告一回官爷,毕竟这可是皇帝的法令,他们不会不管的。”

显然是搞错了缘由,不过这么用起来实在好用。

普通的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别说皇帝了,就是最普通的官,他们见了都怵,‘皇帝的法令’几字一出,他们哪里还敢造次。

这条报道倒是不知不觉间让田地纷争变少了不少。

朝堂运转这些年早已相当顺畅,最近朝堂上最大的事情就是皇帝和太子在闹别扭。

之所以说是闹别扭,正是因为这两人行为相当的小学鸡,今天你说我行文写得不好,明天我在你开朝会时候偷偷站边上打哈欠这种。

但要真去打听吧,却也打听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有人打听了一耳朵,却被酸了回来。

“你可知皇帝与太子二人为何如此别扭?”

“为何?”

“据说是陛下想提前退位,但太子却不肯接,说想再玩几年。”

听听,听听,这是朝臣能听的话吗!

多少人殚精毕力,只为了摸到皇权的一点边边。

这对天家父子倒好,别人眼红巴不得的东西,在他们这儿却成了避之不及的身外物。

气人,何其气人!

许是朝臣们的怨念太大,最近安临琛收到了个匪夷所思的折子。

是关于边上邻邦的。

“项爱卿,麻烦你再说一遍,朕似是听岔了?”安临琛一脸不可思议,看向项伯和,“真是那倭国先起兵,攻打我大锦沿海边境?”

项伯和无奈道:“陛下,是真的,您没错听。不过臣接到这份折子的时候,和您是一个反应。”

倭国,东海蛮夷,又穷又落后的小国家。

怎么突然有胆子来攻打大锦?

“朕记得,这倭国,是我大锦的附属国吧?这是发达了打算背主了?”

之前发生所有事情,都围绕着大锦内部转,安临琛除了些贺折与请示折,很少会见到外面的消息,如今整个世界全面成真了,接到的消息倒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附属国对着自家宗主国开战了?

大锦周围的小国家向来都是尊大锦为万邦之主。向大锦称臣,求大锦庇护。

有些小国甚至内部靠着大锦的朝贡生存,外部靠着大锦的撑腰做屏障。

毕竟他们既是大锦的臣子,那么敌人想要攻打他们的时候,也会掂量掂量大锦的态度。

以往的倭国正是其中之一,所以安临琛才更加百思不得其解这态度。

蚂蚁竟有了与大象逐力的勇气?

“不是的,陛下。”项伯和的话音打断了安临琛的沉思。

不是什么?

“陛下,这倭国,现在不是大锦的附属国。”

安临琛这下真满头问号了:“???”

项伯和难得看到表情如此生动的陛下,一时心中有些好笑,又有些感慨。

如今的陛下,只有在他们这些老臣面前,才会放肆一二了。

他细细解释了起来:“之前前朝一动乱就是十几年。这倭国,正是在前朝楚朝末期之时,宣布独立,脱离大锦钳制,不再为我中原的附属国。”

“后面群雄逐鹿之时,这倭国还派过不少探子和奸细安插过来,打算暗中扶持个傀儡皇帝出来呢。”

说到这里,项伯和明显不屑,他们的陛下最初忠君,不肯起事;后来那前朝的皇帝老儿实在残暴,他们陛下决意起兵,从那时起,便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那些小人还指望捡漏?

安临琛看着他头上的疯狂夸夸,神色不变,只跟着他的话点了点头,“居然还有这回事。”

项伯和:“后来咱们大锦建朝,这倭国也没有跟着继续朝贡,直到现在,也没有。”

“一晃该有二十多年了,若是那倭国斗得狠些,都能换两代皇帝了。”

“想来是从暗处得到了大锦消息,但是明面上又过不来,急着呢,这才想出了这样奇怪的法子。”

倭国断了这么些年的朝贡,也断了与大锦的友好交互,他们这些年连使臣都找不到借口派过来,自然不确定大锦如今的发展如何了。

大锦境内有报纸,通讯手段极多,各种消息传播极快,但是到了边境线通常截然而止。

百姓们会夸自家朝廷自家政策,却不会贸然透露一些更上层次的消息。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