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9
。
夏芍自己拎着包进去,又等了会儿,常副主任才来。
看到夏芍早到了,他笑着问了句:“东西都带好了?没落什么吧?”
夏芍在领导面前一向乖巧礼貌,“都带好了。”
常副主任点点头,带着夏芍上车,没想到刚进车厢,他脚步就顿了下。
进门不远的长座上坐着两个人,一个五十左右白净微胖,一个三十来岁面色发黄。应该是前几站就上车了,帽子围巾都摘了放在桌上,正在那低声说话。
一看到常副主任,那白胖男人就挑了一下眉,“哟,这不是江城食品厂的常副主任吗?”
常副主任脸上也笑呵呵的,“这不是红香县食品厂的韩主任吗?你亲自带队啊?”
夏芍也没想到红香县那边会让车间主任亲自带队。这个韩主任可跟车主任不一样,上面还有个师父老罗,他自己就是红香县食品厂最大的糕点师傅,在车间说一不一。
见常副主任身边跟着夏芍,韩主任笑了,“罗永贵就给你派了这么个小丫头?”
常副主任神色不变,“你可别瞧不起我们厂这个小丫头,你们厂还找不出这种掐剂子一掐一个准儿,不用过秤的。她学东西也一学就会,给她个配方,她就能把东西做出来。”
韩主任闻言,又看了夏芍一眼,“那你们厂还真是招了个人才。”眼神明显不信。
上车人多,很快后面就有人催了,常副主任带着夏芍又往里走了走,在车厢另一头落座。
刚坐下,常副主任脸上就露出凝重,低声跟夏芍说:“韩富昌亲自来了,看来是想回去后上新东西。难怪厂里这么重视,非要让我跟老车之间出一个带队。”
又给夏芍解释:“韩富昌是红香县食品厂糕点车间的主任,在那边跟我师父地位差不多。”
夏芍点头,“就是主动往江城卖套环和小麻花那个。”
常副主任见她明白,就没再说,两边各坐了车厢一头,有点王不见王的味道。
培训需要用到烤炉,因此地点选在了省城食品厂,据说专门请了位北京来的面点师傅。
下午火车抵达,常副主任没有在铁路招待所住宿,而是拿着地址,带着夏芍先找去了省城食品厂。在那边登了记报了到,才问了问附近有没有招待所或者旅店。
单位下设的叫招待所,直归国营的叫旅店,但拿了介绍信和钱,其实一样的住。
省城食品厂显然没有招待所,推荐他们去了附近一家红旗旅店。跟省城食品厂在同一条街。
看到是一男一女来投宿,招待员检查得特别仔细,连看了好几遍介绍信,才给他们开了两间房。
“所以我才不愿意带女同志出门。”常主任苦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解释自己之前的行为。
事实上这时候还算好的,到了那十年,对男女关系打击得才叫一个疯狂,脖子上挂个破鞋游街的比比皆是。住个店,房门上也得留个小窗能让外面随时看到。
看不到,你就是在里面搞见不得人的事,公安更是恨不得一晚上来查十次介绍信。
有人出差的时候被查得实在受不了了,干脆开着门睡觉,介绍信就盖在自己脸上。
夏芍只是笑笑,没说话。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合适,表示在意吧,好像她多小气,多不识大体;可表示自己不在意,像这样只因性别就给女同志更少的机会,她的确不怎么喜欢。
而且对方说这话,谁知道是真的,还是给彼此的台阶?
反正对方之前不想她跟着来是真的,现在怎么想夏芍就不好下定论了。
又嘱咐了一句住店的条子和车票保存好,回去找财务科报销,常副主任这才回自己的房间。
第一天拿着粮票去省城食品厂的食堂吃过早饭,找去培训教室,韩主任和他那个徒弟已经在了,看到夏芍还笑了下,“你们厂真是出人才,就这小丫头年龄最小。”
全省十三家食品厂一共来了一十六个人,基本都是三十岁以上的,还真只有夏芍年龄最小。
只是他张嘴就是小丫头,显然比起出人才,更想说的是他们厂没人了。
常副主任没理他,夏芍也没理他,跟着常副主任进去,洗手换工作服。
韩主任一双小眼就眯了眯,“小丫头还挺沉得住气。”
常金顺那人是个笑面虎,沉得住气正常,没想到那小丫头被这么说,竟然脸色都没变一下。
要知道天底下但凡有本事的,多少都有些傲气,尤其是有本事的年轻人。
年轻是他们的优势,代表着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可也是他们的劣势。一旦被捧多了,就受不了委屈受不了挫折了,容易被挑起火气,也容易跌了一跤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那些所谓的天才才会最终成才的少,中途夭折的多。
“师父您亲自来了,他们厂只来了个副主任,没底气吧?”他徒弟猜测。
韩主任意味不明看他一眼,却什么都没说,“一会儿上课的时候你盯着点她,别让她有机会好好学习。我就不信她白来一趟,还能沉得住气。”
他徒弟点头,就是还有些不解,“她一看就是刚参加工作,咱们用得着这么当回事吗?”
韩主任只说了一句话:“把芝麻直接和在面里,就是她想出来的。”
“她想出来的?”他徒弟瞪大眼。
“不然你以为她这么年轻,凭什么能来学习?罗永贵的脾气可是出了名的硬。”
他徒弟不说话了,再看夏芍眼神里就多了些郑重。
红香县上次被打脸打得有点狠,到现在那边还有人管和了芝麻的麻花叫江城麻花。他们当初能主动挑衅,这次学习估计也不会太消停,夏芍早就有心理准备。
所以被说了就被说了,她本来就年轻,人家也没说错。
她这次是来学东西的,又不是来跟人争口舌的。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多学两样糕点。
红香县那边本来就跟他们厂别着苗头,要是他们没学好,回去后被红香县抢了先,那之前好不容易扳回的一城就没了。这次再想找回场子,只会比上次更难。
夏芍戴好帽子,还把随身的黄帆布书包放在了手边,刚准备好,讲课的师傅来了。
来人不到四十的年纪,看着比在场很多学员都年轻,光头,一张嘴一口山东话。
夏芍听到有人愣了下,“不是从北京请的师傅吗?”
她其实也有微愣,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
山东离北京不远,清朝时期就有不少山东人去北京讨生活,从事吃食生意。因此北京着名的八大楼做的多是鲁菜,招牌菜一水儿的干炸丸子、火爆腰花。
果然光头师傅口音不怎么正宗,教的第一样点心就是正宗的驴打滚。
不是后世很多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