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9


沈老娘身子骨素来健壮,被孙女儿一撞也跟老树似的巍然不动,伸手摸摸她的头,有比划一番,见鱼姐儿都长到自己腰上了才笑:“瞧瞧这样儿,越长越跟我年轻时候越像了。”

沈老娘常吹嘘自己年轻时给人叫琉璃翠,夸她水灵颜色好,单看她如今比寻常老太太好一大截的皮肤就知道,她老人家不曾说谎。

只这故事里的“人”有时是过路的客商,有时是乡下的赤脚大夫,沈老娘也是个惯爱说古的人,这话叫她说了几十年,每次来历都不重样,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当然,张知鱼还是很信滴,概因沈老娘不大识字,叫她造个琉璃翠的谎还是有些艰难的。

只张阿公素来觉着家中子子孙孙的优处都替了他,一听这话便不乐,眼珠一转,道:“我年轻时候也有个歪名,叫南水县小潘安,生得杏眼桃腮。”

谁都知张知鱼一双杏眼,此话便暗指这孩子的样貌跟姓沈的毫无关系,都是替了他老人家。

但沈老娘风韵犹存,张阿公都叫太阳晒皱皮了,是以沈老娘还未曾出战,便自有了一个小狗腿子给她撑腰。

夏姐儿口水也不流了,她不知道谁是潘安,但张阿公正站在她跟前儿,便看着阿公,思索几番,笑:“潘安也是个黑老猴儿?”

张阿公首战失利,哼了两声,灰溜溜地跑了,沈老娘险笑破肚皮,抱着夏姐儿亲了好几口,转头看偷懒的李三郎,不乐道:“惯会偷懒,快些熬少偷懒,晚上给我孙女弄一碗出来拌面。”

李三郎愤愤搅锅,只觉得自个儿实在冤枉,回回倒霉的都是他!

可能因着同行是冤家,沈老娘跟张阿公一直就有些不对付,沈老娘觉得一个老男人整日叽叽呱呱的,叫人看着烦,张阿公觉着沈老娘徒弟无数,却没一个成才的,可不是师父说的误人子弟的愚师么?

是以两人互相看不上,每每凑在一处便老爱较劲儿。

沈老娘退敌孙子嘴,乐呵呵地还坐在地上刮蟹黄蟹肉,张知鱼坐在旁边跟她一块儿刮。

夏姐儿几个盯着螃蟹口水直流,问:“外婆,什么时候熟?”

“还没熟透,你小人家肚皮弱,吃了要闹肚子。”沈老娘用筷子挑了一点熬的头锅黄尝尝,拍掉几个孩子伸过来的手,又用勺挖了半碗慢慢吃了,咂嘴道:“这会儿螃蟹乡下到处都是,不想城里竟这般贵,我先前还说你小舅收那么些螃蟹卖给谁,原是找你大姐熬油来了。”

说着脸色一沉,看着李三郎又道:“这般大的人,事事找大姐,你大姐有两个女儿要照顾,还得给你熬黄卖。”

李三郎小声反驳:“那不是因为大姐做的好吃,能卖上价儿么?”

“你大姐是我教的。”沈老娘得意一笑:“今儿你娘也疼你一回,这锅黄亲自看着你熬,保管你一次学会。”

张知鱼看着外婆一时说咸一时说淡的样,心道,难怪两人不对付,人都不乐见着另一个自己,看看着对付儿子的手段,都这般的像!

是你的福分

王阿婆虽然看不大清楚,但耳朵还灵得很,听着张阿公那话头,就知丈夫又想跟亲家打擂台,不由将人狠狠拧了几把,道:“亲家多少年才来一回,做这个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给兰娘脸色看。”

张阿公全副身家都被王阿婆刮了去,这会儿哪敢反驳,疼得脸色都变了还不敢还手,只背着人小声道:“如今我是已经是出书的张大夫了。”这样可太不好看。

沈老娘偷摸看了半天看张阿公挨训,方转头跟女儿笑:“当年把你嫁过来,还不知这家子这般不着调。”

当然这家子主要指张阿公一人。

李氏也纳闷怎这两个老的回回凑在一起就拌嘴,她嫁人这么久还没吃过夹心气,往后也更不想吃了,敷衍两声,笑:“娘跟爹都是顶好的人。”

说完便翘首看厨,三两下躲了过去,沈老娘也不在意女儿在不在,还竖起耳朵听那头。

王阿婆修理够了丈夫,自去招呼难得来一趟的亲家,沈老娘对王阿婆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笑眯眯地跟她一块儿剥花生吃,叽咕一会子孙子经。

沈老娘才来了一会儿,看着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样儿,就已经知道了张家几个孩子就是混世魔王投的胎,心说她家的孩子素来性子憨厚,哪有这般跳脱的人,这个才像了老张家呐。

只见王阿婆难得明事理,便暗自点头,放了些心道,这个家除了她女儿女婿好歹还有个靠得住的。

等得天色将晚,沈老娘便收了此话。

正逢二郎吃了点蟹黄闹肚子,在地上拉了几点羊子屎,夏姐儿几个被娘赶去扫地,但她是乐意劳动的人么,和小姑脚一踢,张知鱼眼睛看得真真的,那两脚威力巨大,瞬间就将两粒狗屎踢到王阿婆脚边。

张知鱼心道不好,这孩子又要挨惨。

就见王阿婆还当地上落了两颗花生,她素来节俭便伸手一拿,定睛一看见着是狗屎,便悄悄起身溜回了院子。

沈老娘此时方转了脸回来跟女儿道:“你婆婆也是个不着调的,眼睛就这般坏了么?”

张知鱼坐在娘旁边,想起爹腰上的带子,心道,阿婆近视又深了,看来这几年得想个法子给她治得好些,家里成天这个打鸡那个拣狗的,可怎么了得!

沈老娘虽然不喜欢在外头过夜,但许久不见外孙女,晚间得了女婿女儿一劝,又有小的抱着大腿,便再脱不得身。

到底在张家院子里歇下了,祖孙三人说了不少悄悄话,或许是因为血缘的力量,夏姐儿没见过几次外婆都能说一晚上。

只沈老娘日日都打五禽戏,人到四五十上,还精力充沛,张知鱼和夏姐儿直给她说得昏睡过去,第二天差点起不来,她老人家不仅披星戴月地打了一套五禽戏,竟还精神抖擞地跟着孙婆子去了菜市场。

回来不多时,张家门就被她老人家一个小弟子敲开了,沈老娘教人无数,但正经喊她师父的那是一个没有,她教人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感谢当年教自己的诸位大夫。

沈老娘自小见了不少左邻右舍妇人生产的样子,也见过不少乡里难产而亡的妇人,想着自己以后生孩子若是有个靠谱的人接生就好了,又有什么人能比自己更靠谱么,便日日四处询问别人如何摸胎看产妇。

大桑乡周围所有的乡野大夫和路过的行人都被她问了个遍,如此天长日久才学成了手艺,是以只要有女娘愿意学,多少她都会教一教,她自个儿不也是这么讨来一口饭的么,只是接生婆是九流行当,最后坚持下来的也没多少。

只这个丹娘如今还有些成就,在县城妇舍专门给人接生。

说到这就要说说妇舍,大周朝民间医疗体制理论上其实也算健全,寻常人家的妇人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